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扫盲运动,起源于一战期间赴法华工的识字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应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的时代潮流,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众多机构、团体和学者介入其中。而以平教会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和中坚。平教会的扫盲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对民众识字率从而对其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扫盲运动中,教材教法不断完善,民众教育经验不断丰富,晏阳初等平教会知识分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平教会扫盲运动的总体成效与他们的预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个中原因,大而言之,与当时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则与民众尤其是农民对文字的需求程度有相当的关连。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与宗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认识不是整齐划一的 ,也从来没有否认宗教和教会 ;他们以虔诚为前提来批评宗教 ,形成了自己的理想宗教模式 ,即追求宗教原始的真义 ,主张宗教宽容 ,并试图使宗教与世俗分离 ,并在更高意义上统一。人文主义者寻求宗教与世俗平衡的努力陷入了双重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来解释世俗和宗教 ,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把教会改造成一个抽象的存在 ,结果陷入了自身无法消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郭炳瑞 《黑龙江史志》2013,(13):136-136
赵紫宸一生致力于建构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相结合的中国基督教会,提出了宝贵的中国教会本色化问题和本色神学思想。赵紫宸的本色教会观,是他本色神学思想的重要构成。因此,我们对赵紫宸本色教会的代表思想进行探析,对建设中国基督教神学和教会文化生活方面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领导的以定县实验为主体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和国民政府倡导的农村复兴运动相结合,使乡村运动走上了“政治与学术合流”的道路,“合流”的结果产生了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县政与研究院的双重作用下,平教会的工作得以推进,同时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独立地位。但是,无论怎样,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政府和民间在重构国家权威上的一致性,在自觉地为达到“国家再造”这一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黄春高 《世界历史》2005,(1):109-119
人云 ,不懂教会历史 ,就不懂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理解教会历史 ,不限于教会制度、人物、器物以及事件 ,了解和理解教会所形成的理论同样重要。教会法是经典的、权威的天主教会理论汇编。研读教会法典 ,人们可以更为深刻而公正地理解基督教会参与其中的欧洲社会的历史 ;同样也可以更为公正而深刻地理解教会及其历史本身。彭小瑜的新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商务印书馆2 0 0 3年版 ,4 0余万字。以下简称《教会法研究》)通过精致而深刻地解读教会法的经典理论文献 ,阐发了教会法的精神 ,给予中世纪欧洲历史及教会历史以独到的理解和论…  相似文献   

6.
范薇薇 《神州》2012,(1):63-63
新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教会他们怎样自觉地学习。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未终结,而是在大后方进行,平教会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一例.此间的平教会在湖南、四川等地开展了许多的乡村建设活动,梳理和考察这些活动,可以审视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境况下,乡村建设运动如何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产生互动与影响,并探讨抗战时期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及对双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审和反思了目前学术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的既有结论.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具有密切人事关联,不少教授在边疆服务运动兴起及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发起人、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边疆服务部的实地服务和调查研究。随着抗战结束后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衰歇,边疆服务运动亦逐步停滞。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与边疆服务部都为抗战时期中国的边疆研究及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当时学人和教会团体的学术自觉与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9.
张德明 《民国档案》2012,(3):100-112
为复兴教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于1930年发动了著名的"五年奋进布道运动",各地教会积极配合,声势浩大。因来华传教士人数及差会经费减少,五年运动着力培养本土布道人才,举办训练班、退修会,强调信徒的社会责任,教会领袖应身担重责;五年运动提倡个人布道,号召平信徒参与布道,引人归主,艾迪、龚斯德等外国布道家亦来华布道;各教会还采取新春布道、帐篷布道、联合布道、奋兴大会等多形式的群体性布道,重视文字布道,并推行基督教家庭化运动,引领家庭归主。五年运动虽未达到教徒翻倍的目标,但是教徒数量与质量均有增长,带来了教会的复兴,也推动了教会的本色化。  相似文献   

10.
杨翠红 《史学集刊》2004,(1):97-102
东正教的罗斯化是东正教与基辅罗斯的民族因素相融合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罗斯教会的自主化 ;另一方面是宗教理论的本土化和教会礼仪的本土化。东正教的罗斯化增强了罗斯的民族凝聚力 ,促进了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 ,提高了罗斯国家和教会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1.
崔继恩同志所作"清末安徽人民反教会斗争",全文二万余字,本刊拟陆续发表.这一期发表其引言及清末安徽人民反教会斗争发生之历史根源部分;以后陆续发表反教会斗争之发生和经过,及其意义和影响部分.  相似文献   

12.
法国大革命前后,小学教员的职能是有根本性区别的。19世纪共和体制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小学教员扮演过一种不容忽视的宣传角色。他们的努力令世俗观念深入国民心中,从而为政府与教会分离法的颁布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促进了公立学校与教会的分离。笔者认为,应以“国民教师”这一具有政治定义的称谓取代我国史学界对法兰西共和国小学教员的统称“小学教师”。此外,共和政府对其政治角色的限制也印证了“国民教师”称谓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13.
陈利军 《丝绸之路》2013,(18):74-76
党内民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总结过去90多年的基本经验,积极开展党内民主生活教育,努力培养党内民主文化;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切实提高党内民主制度化水平;并坚持多途并举,建立党内民主各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共进机制,努力开创党内民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鸦片战争后,许多西方传教士入闽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医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雅裨理抵达厦门,此后伦敦会、长老会、美部会、美以美会、圣公会等新教相继而来,教会医院也随之在福建迅速扩展。据民国11年(1922年)统计,全省教会医院共有41所,至1949年,全省教会医院已达67所。福州塔亭医院为首批教会医院之一,其创办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杨凤岗博士关于美国华人改信基督教动因研究、“叠合身份”理论与美国华人教会中的多重身份构建研究、教会中的第二代美国华人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与观点;论述了其理论成就与贡献;也对其研究中存在的诸如“叠合身份”理论的时效性、教会潜在的社会和经济功能、美国华人宗教研究中的阶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垣基督教信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贤 《史学月刊》2006,24(10):83-91
关于陈垣是否宗教徒,此前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从教会档案、民国期刊以及胡适的回忆等各种资料可以佐证,陈垣是北京缸瓦市教会基督教徒。在缸瓦市教会他是一位威望甚高的教友,对教会管理事务有一定参与;在基督教界他对中国基督教教会的改造和本色化均有关注,也有亲身参与,但主要是以授课或者演讲的方式间接参与。从陈垣的散佚文章和著作的部分早期版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表达、他的宗教经验及有关于“罪”的信仰告白等,这些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大全》讨论当时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世纪的教会法学家和教皇们有一种二元论的政治理论 ,认为世俗政权和以教皇为首的教会领导机构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势力范围 ,前者负责国家的治理 ,后者负责宗教事务。他们以为这一理论有利于教会和国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划分清楚教会和国家的权威范围 ,教会法学家把教会法界定为独立的法律体系。在复杂的现实政治中 ,对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做这种区分是极为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基督教差会被迫减少对华传教事业经费,裁减传教士人数,对华北基督教产生重要影响。华北教会为此提倡受托主义,鼓励教徒捐献,并减少职员薪金;同时,教会为减轻经济负担,还组织各种义工训练班,注意培养义务工作人员为教会服务;教会学校与医院在差会经费减少的形势下,通过裁员减支、增收学费与住院费及向政府、社会力量请求援助等多种形式维持运营。此次经济危机有利于增强中国教会及教会机构的自养,破除教徒的依赖心理,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使其摆脱对西方经费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论10~11世纪德意志的帝国教会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树栋 《史学月刊》2005,1(12):71-76
10~11世纪,德意志存在一种帝国教会体制,其实质是王权主导下的王权与教会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在这一体制下,教会机构成为国王的政治机器,教会首脑成为国王官吏,同时国王则全力维护教会的特权和利益。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帝国教会体制成为德意志强大王权的一根重要支柱。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体制也存在严重隐忧。“主教授职权之争”以后,帝国教会体制瓦解,王权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1274年里昂教会合并是考察晚期拜占廷与罗马教皇关系的重要佐证。它暂时缓解了拉丁复辟势力的威胁,使拜占廷免于再次沦陷。在面对土耳其强敌进攻时,拜占廷末代统治者多奉里昂教会合并为圭臬,借东西教会合并,寻求罗马教皇的帮助。细究里昂教会合并得以实现的原因,当发现,晚期拜占廷面临的艰难局面,为里昂教会合并提供了契机。而拜占廷独特的政教关系及罗马教皇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则为教会合并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