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传奇的外国人,他就是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原译名勃沙特)。薄复礼曾被红六军团俘虏,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随红六军团行军。薄复礼应萧克请求翻译的法文贵州地图,对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南发挥了重要作用。薄复礼1936年11月在伦敦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神灵之手》(英文版),是西方首部介绍长征的专著,比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早了一年。  相似文献   

2.
薄复礼小传     
张薇 《贵阳文史》2007,(3):15-15
薄复礼1897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镇,十岁时就向往中国。1922年,薄复礼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经香港、上海、重庆,来到贵州,先后在遵义、贵阳、旧州、镇远、盘县等地传教。1951年6月10日,在贵阳与瑞士籍女教士露茜结为夫妻。1954年10月1日在贵州黄平县被萧克将军率领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扣留,此后,他跟随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又十二天,途经贵州、湖南、云南等省的许多地方,于1956年4月12日在昆明近郊被释放。薄复礼在贵州生活了20多年,1952年离开了盘县,他当时的感受是:“说心里话,要我们这些人身体离开中国,还比较容易办到,而要我们从心里忘掉中国那是很难的。”后来,他们夫妇又到老挝一个叫巴色的小镇传教。1966年露西在巴色病逝,1967年薄复礼已是年过古稀,独自返回了英国居住。  相似文献   

3.
最早向外界披露红军长征的国际友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到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进步作家、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在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著作中,他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完成长征的壮举和中国革命的正义事业,引起全世界人民广泛同情和支持,斯诺由此赢得中国人民的无比感激和崇敬。但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位西方传教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界披露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他就是湮没无闻达半年世纪之久的英国传教土薄复礼。神往中国加入‘冲国内地告”薄复礼,祖籍…  相似文献   

4.
张海尔 《百年潮》2013,(4):47-51
父亲原名张耀才,1917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禾口乡立新村。1930年,朱毛红军途经宁化,父亲受到红军的影响,参加了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一次,红军向正在放牛的父亲问路,他毅然给红军带路,八个月后才回家。在这八个月里,他暗自下定决心参加红军。父亲说,他那时懂得不多,只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1931年7月,父亲终于背着祖母,悄悄地参  相似文献   

5.
萧克 《贵阳文史》2007,(3):11-14
薄复礼先生的回忆录在中国出版了。作为当事人、老朋友,我应该讲几句话,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我觉得这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中国读者会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往前看     
去采访一位企业界人士,他的经历跌宕坎坷,先是以“挪用资金罪以及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零7个月,3年之后,法院宣告他无罪。他就是曾有“中国民营石油第一人”之称的龚家龙。  相似文献   

7.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铁流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的干部和战士与中国红军并肩作战,毕士悌便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陕甘根据地,进一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和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东征。时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的毕士悌,受命亲率二二三团一营为渡河先锋,结果不幸在抢渡黄河与敌作战中牺牲。这位朝鲜籍的红军将领把他最后的脚印留在了中国的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8.
王稼祥是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他首提“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为中共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指导思想。毛泽东称赞王稼祥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王稼祥的一生既丰富多彩,又曲折艰辛,甚至多次遇险,九死一生,这里讲述他几次遇险的经历。宁都会议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使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在强敌压境的严峻形势下显得比前几次更为艰苦。红军在一个月里连续进行了黄陂、东坡两个大的战役,打的虽是胜仗,俗话说,毙敌一千,自伤八百,红军因此消耗过多,减员尤甚。为迎接新的战斗,迅速地补充部队缺额,扩大红军队伍…  相似文献   

9.
<正>张行忠将军,1913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竹畈村(原属河南商城县南乡)。他16岁参加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很多经历极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0.
<正>井冈山是无人不晓的地名,很多人以为,井冈山的名也与其他山的名称一样古已有之。其实在1928年之前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名称,是红军到这里之后才有了"井冈山"。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相似文献   

11.
年仅23岁的斯诺,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远涉重洋,到中国寻找“东方的魅力”。他到达上海时,正是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的第二年,整个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斯诺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目睹了神州大地的内忧外患,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一二·九”运动他都经历了,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躯壳。”斯诺读到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的小册子,他渴望亲自到苏区去,寻找红军,寻找毛泽东这个神秘人物。1936年4月末,斯…  相似文献   

12.
伍洪祥徒步万里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原政协主席伍洪祥,是出席党的十六大的代表之一。在党的历史上,他从七大到十六大,除了九大、十大以外,出席了历次党的代表大会。1939年他奉命从广东梅县出发,前往延安出席党的七大,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历尽艰险赴延安伍洪祥出生于福建上杭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3岁投身革命,担任过少先队政委、共青团上杭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中央红军长征以后,他奉命留在已经沦陷的闽西苏区,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担任红军独立第八团政委,成长为一名有勇有谋的红军指挥员。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以后,他又…  相似文献   

13.
从1934年8月率红六军团先遣长征到1936年10月率红二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任弼时经历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他虽然没有作为中革军委成员参与对各路红军长征的指挥,但对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赵东云 《铁军》2020,(3):26-27
有一位女红军,凭着一双曾被缠过的小脚,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一生经历坎坷,丈夫壮烈牺牲在战场,她执着于对丈夫的一世深情;她生前默默工作、寂然无闻,逝世时却有3名开国上将亲自扶灵,几十名将军参加送行……这名女红军名叫邱一涵,她的丈夫是新四军第一任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邱一涵,原名邱信贞,1907年出生在平江县芦洞乡丁家源一个革命家庭。  相似文献   

15.
书与人     
《中国思想之渊源》牟复礼的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他曾主持编写《剑桥中国明代史》。本书涉及儒、道、墨、法、名诸家思想和代表人物。"孔子一直尝试着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有体  相似文献   

16.
罗开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常务副总编辑。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壮举,中央电视台组织了重走长征路大型纪念活动,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在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之际,罗开富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他做到了必须走原路,每天走到的地方必须是50年前红军主力当天的宿营地,每一程都有向导签名,以示证明。历时368个日日夜夜,每天平均走75里路,每天写一篇报道,每天写一篇日记。他以红军为榜样,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成为继红军之后第一个走完原路全程,第一个翻越全部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记者。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刻,罗开富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引领我们重温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周幼马 《纵横》2011,(1):10-14
1936年6月,美国医学博士马海德来到陕北,作为红军卫生总顾问进行医疗服务。1949年1月,北平解放,之后,解放军很快解放了南京、上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经历了13年艰苦战争洗礼的马海德,终于等来了中国建国大业完成的这一天。  相似文献   

18.
刘乾坤  任大跃 《旅游》2005,(5):74-79
毛泽东主席在《长征》诗中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组歌》里有一段: "雪皑皑,野茫茫",这就是阿坝,这就是雪山草地。1935年4月下旬至1936年8月中旬的16个月时间里,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相继经过阿坝州。红军在这里经历了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最危险而又最辉煌的战斗历程,有不少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阿坝州,红军在这里创造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惊天动地、悲壮雄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人间奇迹和英雄业绩。阿坝州是最能集中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美国作家索尔克兹伯所作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最精彩的篇章是在阿坝州写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军1955年首次授予上将(57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军衔的高级将领中,有10位独臂将军和1位独腿将军,他们不同寻常的战斗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他们的情况时,曾动情地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在这些被毛泽东同志称作“独特的人才”的高级将领中,彭绍辉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无论是作基层指挥员时,还是担任高级将领时,总是身先士卒,那里危险,那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因而曾6次负伤,其中4次伤势严重,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伤残之躯带来的诸多不便,在战场上导演了一幕幕健全人都难以完成的战争活剧。本简要介绍彭绍辉将军4次负重伤的经过,作为对已故将军的怀念。  相似文献   

20.
向浩 《炎黄春秋》2023,(10):45-48
曾中生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有留苏经历,担任过中央军委委员、南京市委书记等职务。六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在鄂豫皖苏区和川陕根据地担任领导,为两个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狱中经受考验的同时,系统总结了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并撰写多部著作。这些堪称经典的著作为红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指导,成为红军作战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