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翱 《神州》2012,(13):229-229
在我们看来,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少年来依旧是教学生们唱唱歌,附带着再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始终是以注重音乐技能为主。每每上音乐课时,大多数学生们的心里还是能或多或少的感到心情放松。可是对于那些个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觉得上音乐课有点儿多余,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想想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课。别说现在了,就是我在学生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从来不把音乐课当作一回事儿,音乐老师也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淡然无趣。  相似文献   

2.
师恩难忘     
正在教过我的老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是您——杨老师,您教了我整整四年,回忆起这段幸福的时光,您与我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动,让我难忘。特别是您精心辅导我参加朗诵比赛这件事,更是令我历历在目。清楚记得,那时我才上二年级。一天放学后,您把我和王玉玲同学留了下来,给我们推荐了几篇美文,分别教我们有感情地练读了几遍,然后叮嘱我们回家认真背诵。我可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  相似文献   

3.
父亲一八八0年生于遵义郊区(现忠在镇后槽乡),祖父母以务农为生。有子女五个,我父亲居长。由于家贫读不起书,而父亲又很想读书,便经‘带到附近一间私塾去看那些儿童读书,有时借书来读,还求他们教他认字,用树枝在地上写。就这样,他认得的字渐多,使我的祖父母非常高兴,便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让父亲上了当他的私塾。他非常用功,上进心很强,得到老师的厚爱,老师特别关心他,谆谆教导,使他进步很快、成绩优异。父亲回家后又教我的二位叔父以及姑母和邻近的几个儿童读书认字。在祖父母受所谓“鸡窝寒”的传染而病故后,父亲因为…  相似文献   

4.
李永久先生,1931年元月出生于正安县小寨坝,耕读传家,父亲世鹏是个文弱书生,母亲熊氏,生5子,永久居长。1946年冬,李永久毕业于正安县初中,因品学兼优,很得王作鹏校长和老师们的喜爱。据贵州《文史天地》主编文志强告知:“我和永久是初中同班同学,他各科成绩都好,英语更佳。永久为人正气,办事果断,对朋友热情。”据永久说:他在中学读书时,乡人刘国治老师教英文和外国史,刘老师的英文造诣很深,当年我们学万国音标,直到刘老师来教课时才给我们把英文发音弄清楚,实为一大功德,可见其教导有方。毕业之后,学校曾保送他进遵…  相似文献   

5.
郑晓丽 《神州》2011,(9X):211-211
在我们看来,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少年来依旧是教学生们唱唱歌,附带着再教学生们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始终是以注重音乐技能为主。每每上音乐课时,大多数学生们的心里还是能或多或少的感到心情放松。可是对于那些个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觉得上音乐课有点儿多余,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想想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课。别说现在了,就是我在学生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从来不把音乐课当作一回事儿,音乐老师也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淡然无趣。  相似文献   

6.
《沧桑》1994,(4)
李荐公老师是一位著名的中学历史教师,也曾是运城菁华中学校长.运城菁华中学,创办于1927年.那是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几位教师为主合办的私立中学.主要负责人是陈理斋老师.他很有事业心,也很能干.他把当时许多当地有名的好教师都请来上课,教学水平相当高.在1931年一次运城六个中等学校联合普考中,菁华成绩突出,引人注目.我是1928年考入菁华中学的.在四年中(那时是“四二制”初中四年),给我上过课的,有几位好老师.象教算术的刘老师,教代数的原老师,教英语的被学生称为“李阎王”的李老师,教地理的王老师,教植物、图画、手工的张老师,教国文的焦卓然老师和关芷洲老师,都使我终身难忘.其中尤以李荐公、焦卓然、关芷洲为首.  相似文献   

7.
恩师蹇先艾不幸于1994年10月26日下午猝然辞世,消息传来,使我极为惊愕,万分悲恸。恩师蹇老今年89岁,我与他的交往,算来已整整五十个春秋。1944年我在故乡大方县读初中,有一天,我为一位被当局所不容而远走的老师、作家何易古送行,我难过地说:“你走了,今后我找谁修改文章呢?”他说;“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就在贵阳……以后你可以把习作寄给他;他是鲁迅亲手扶持起来的人,一定会帮助青年作者的。”次年春,我斗胆地将一篇反映山乡农民深重苦难的习作《播种》邮寄给蹇老,请他批评指教。当时他在贵州大学教书,同时还主编《新垒…  相似文献   

8.
爱的权利     
我读初中二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蔡,因她年过四十还没有结婚,又因她脾气有点怪,所以,我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蔡姑婆”。据说到了这个年纪还嫁不出去的人,都有点“老姑婆”的脾气。  相似文献   

9.
因为潜意识里总觉得在小学阶段男孩子大多比不过女孩子,所以在儿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抓过他的学习。儿子呢,那成绩总在八九十分上晃悠。读四年级的时候,儿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班主任王宇老师(语文老师)。开学之后的家长会上,王老师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这些家长,这个班孩子的基础比较薄弱,她将全力以赴教好孩子们,也希望家长配合。这一下我可着急了。儿子都上四年级了,自己才知道他基础薄弱,这可怎么好。我与王老师及教数学的赵老师交换了意  相似文献   

10.
进初中的时候,进步老师萧家驹教历史,另一位进步老师王启漱教地理,他们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与救亡图存巧妙结合的教学内容,使我成了史地迷,开始不满足于课堂教学,生方设法去查找一些课外资料,但我并不梦想成为专业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学习,而且学习的基本上是文学;我从七岁开始就起笔写文,一直写到今天。读小学前,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朗诵古诗词,然后带我外出旅行,还让我坚持写日记。七岁那年,母亲带我游长江三峡,我站在长江轮上忽然来了灵感,对着长江大声朗诵了一首自己一时兴起作的诗,当时渡轮上一同站着的一位欧洲人,激动地抱起我,用欧式汉语称呼我"小诗人",这让我和父母激动万分,甚为骄傲。至于我的成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学霸,几乎年年拿年级第一名。  相似文献   

12.
心曲姐姐:你好!偶尔一次去图书馆看书,看到了贵刊,上面的内容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是一名青春期孩子的母亲,我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一,自从他入初中以来,我就一天也没省过心。尤其是这一学期,我发现他早恋了,上网聊天、打游戏,而且脾气越来越大。老师说他最近心情比较浮躁,我们家长说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还对我们大吼大叫。双休日的作业他都会一直拖到星期天晚上才做,那天我生气把他的书撕了几页,他竟动手打了我,还骂我。我气得要死,甚至想一死了之。我想请教《好家长》,能否帮帮我,帮帮我儿子,我们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急盼回复。谢谢!一位焦急的妈妈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一般人只需经过3次考试,我却经历了6次。人生历程跌宕起伏,记忆中最深的除了苦读、历练以及国运造化而外,最难忘的就是伴随我成长、给予我帮助的老师。1957年我12岁,市南小学毕业,却没能升上初中。班主任赵升曾经在课堂上讲过:"杨慧天的智力是全年级最好的。"看来,肯定不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未被录取最主要的原因是六年级时的一堂音乐课。授课的是一个三十  相似文献   

14.
坚守尊严     
安琼 《南京史志》2009,(2):16-17
我至今还记得升入初中第一天发生的事情。我14岁那年的九月份,从村小升入初中,由于升级考试成绩特别好,开学那天,母亲还特意给我买了一双新鞋,并煮了一个鸡蛋给我吃。我满怀喜悦地等待升入初中的第一节课。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记得是上个星期的时候,邓老师为我们大家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邓老师手抱着一个篮球走进了教室。我们纷纷露出惊讶的目光。我想音乐课用篮球干什么?难不成要改成体育课吗?邓老师笑着说:"大家别惊讶,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有趣的音乐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吃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语文老师蒋老师虽然是教语文的,但是他能歌善舞,是众多同学心目中的"偶像"。记得每次写作业的时候,补充习题上总有一首歌的歌词,会被作为阅读练习。就当蒋老师在讲评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让蒋老师唱这首歌。蒋老师第一次歌唱是一首关于保卫边疆的"催眠曲"。当时的他在学校还没什么"名气",只是我们班的同学发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蒋老师用一首歌使他一"夜"成名。当时他在给我们上《七律·长征》这一课。"……这个《七律·长征》被后人改成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代人中小学多半时间处在“读书无用”的“文革”时期,许多令今天孩子十分陌生的场景,伴随着大家的学习和生活。现在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了,“文革”也早已遭到否定和清算。不过回想起来,虽苦涩无比,却又有几分怀念,因为正是当时的一天天成长,才有了我们后来的成熟和感悟。我是1973年在武汉市读的初中。当时中学有两套学制:两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和三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因为统一学制需要,小学毕业后,我们年级留在了原校上初一,称为“带帽子”初中。新任班主任谭老师是语文课老师,她安排我担任了语文课代表。谭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似文献   

18.
王胜囡 《神州》2012,(1):89-89
如何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不觉得音乐课无聊和枯燥,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与其他音乐伙伴愉快的合作,实现“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学生所想要的音乐课,也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走近邓散木     
崔陟 《收藏家》2000,(4):54-57
还是读初中的时候,我在北京市少年宫金石书法组从刘博琴先生学艺,知道了邓散木先生的大名。也许是离着老师近,距邓先生远的缘故,对他老人家只是闻名而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了解有所增加,但仍停泊在肤浅二字周围。直到今年,我做了《邓散木书画选》一书的责任编辑后,才开始走近邓散木。他的成就与人生的历程,足令我瞠  相似文献   

20.
爱的年轮     
正周六的下午天气很好,我和孩子在马路上散步聊天。一辆摩托车从我们身边过去,一会儿又停了下来。我正觉得奇怪,一个青年从摩托车上下来,笑着走过来。我依稀认得,好像是我很久以前教过的学生,可名字真是记不得了。"蒋老师,还记得我吗?徐宁!"我有些惊喜,有些感慨。他们那一届学生好像都毕业十来年了,难得他还记得我这位小学班主任,还停下车来和我打声招呼,说实话我有些感动。我们俩站在路边聊了好大一会儿,当我说起记忆中有关班级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