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为贵阳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促进了贵阳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的近代变迁,极大推进贵阳城市近代化进程.然囿于军事、政治等非经济动力因素的制约,此时期的贵阳城市近代化只是一种畸形繁荣,未能形成持久、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圆 《贵阳文史》2012,(4):37-37
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也许就如春夏秋冬四时的循环,并没有什么高下是非好坏,只是相继相代、去旧务新的过程。贵阳,作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最佳避暑休闲城市",绿带环绕,风光旖旎,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  相似文献   

3.
爽爽的贵阳,有一种魂牵梦萦的牵挂;爽爽的贵阳,有万般千娇百媚的姿态。2006年5月30日,是值得贵阳市记住的日子。这一天,贵阳市荣获了"中国避暑之都"称号;这一天,贵阳这座城市拥有了第一张"国家名片",这还是中国城市中唯一拥有"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省会城市。这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国家城市名片"。从这一刻起,贵阳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气候资源为优势而一枝独秀,以格外的与众不同审视着市场,做好自身旅游品牌的定位和宣传;在巩固和利用贵阳已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自然之旅、文化之旅、魅力之旅、生态之旅等各种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城市的发展,古老的石岭街已经消失了。但这条街上的人和事,却犹如一个梦,还会依稀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学子进京赶考,京城的官员莅临贵阳,都必须从这条街经过。这条街不宽,只有两丈左右,临街两边的住户,可以相互甩烟抽。在周西成还未改造贵阳的道路之前,从石岭街到红边门的市  相似文献   

5.
一个城市总应该有自己的城市名片,贵阳就有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别人叫它“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从空中俯瞰贵阳,会不由得惊叹这座城市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南明桥史话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今天的贵阳,较50余年前,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资料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贵阳全城面积仅8.5平方公里,而今天已达150多余平方公里(仅是南明、云岩两城区),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原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地方,现在大都归入城区中心范围。以南明桥为例,此桥一度曾是连结贵阳城厢与市郊支路的重要通道,而今早已成为市区交通要冲。  相似文献   

7.
苏维词 《人文地理》2000,15(4):24-28,49
贵州喀斯特发育典型,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全省主要城市都坐落在喀斯特地区,城市地域结构问题突出,并业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以贵阳市为例,在阐述贵阳城市地域结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贵阳城市地域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贵阳城市地域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与陈钢先生因关于贵阳的影像而相识、结缘,既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许久不见的贵阳老友张人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刚从大理来到昆明,晚上还要急着赶回贵阳,有要事约我务必一见。  相似文献   

9.
许朗 《贵阳文史》2009,(2):80-82
“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这张贵阳的城市名片,令今天所有的贵阳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这一城市名片的打造.却伴随着贵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伴随着省、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理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屈指算来,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征程,如今正好走过5年。5年来,发展环境的生态化置换、发展路径的可持续化坚守、生态理念的多维化构建,贵阳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开始凸显立体特征,成为国内翘楚。已连续3年成功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为这一成就的显性标示。生态城市,首先是资源节约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莫过于时间。经过一系列的整改,便捷路网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占用和运行成本的大大降低。而"两湖一库"的水质专项治理与"落实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漫话贵阳     
贵阳是一个很拥挤的城市,这也是不得已的——山间盆地,地形狭长,近15年来主要向高处发展,因此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走在闹市的街道,仿佛置身纽约或香港一般。惟其狭小,这个城市的建筑也就显得比较凌乱。据说,有一年城建部的一位领导站在黔灵山公园的望筑台上俯视贵阳全城,惊呼道:"贵阳的城市建筑就像一副推倒的麻将牌!"这话即便是钟爱麻将的贵阳人肯定也是不爱听的,何况建筑"像一副推倒的麻将牌"的城市在中国大地上又何止贵阳?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除经济发展水平硬实力外,还潜藏着自然和人文包容的软实力竞争。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最终必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现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贵阳市现有两张城市名片:避暑之都和温泉林城,这两张名片均是根据贵阳自然地质、气候特征量身打造,充分彰显了贵阳别具一格的自然造化,成为贵阳城市软实力的有力推手。笔者不才,觉得贵阳还应再打造第三张反映贵阳历史积淀、民族文化多元、推出恰逢时机的城市文化名片——自然和人文宽容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3.
年纪稍大一点的贵阳人都知道,几年前曾流传过一句贵阳“三看三不看”的顺口溜,即:只能高看,不能低看;只能远看,不能近看;只能晚上看,不能白天看。的确,房屋犬牙交错。街道狭窄弯曲,车流似虫,人流如织,城区内零星分散的“绿色”,多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欠债”,群山环抱、缺乏拓展空间的地域限制等主客观因素,使“三看三不看”一度成为过去贵阳城市面貌令人尴尬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文史》2010,(2):86-86
<正>黔灵山,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竞选生态景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贵阳的城市绿肺、城市价值、城市封面!黔灵山之于世界,为城市精神、城市信仰!黔灵山,因了爽爽圣地之名,已不只是贵阳的黔灵山,同时也是中国的黔灵山、世界的黔灵山!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躯体,那么街道就是流通全身的血管。血管纵横交错,血液流畅欢快,显示着城市的勃勃生机。街道又是城市的“窗口”,城市的好坏优劣,兴旺与冷落,从“窗口”一看就知道。城市街道的沧桑演变,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发展史。对旧时贵阳街名稍作探索,你就会对贵阳这座城市的历史有所感悟,认识升华,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6.
让时光倒流723年,那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沉寂千古的贵山之阳盆地上,破天荒地响起了建筑城墙的夯土声。这是贵阳城市建设史的开篇第一章。那时称顺元城,是一座土城。小如弹丸,面积1.25平方公里,北门只及今省府路。 历史翻到21世纪。2001年金秋十月,在贵阳城区西北方向的金华、阳关浅丘陵开阔带土地上,金阳新区建设正式破土。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动笔描绘。 从贵阳旧城到金阳新区,距离12公里;建成后高速行车时间约15分钟。然而历史老人穿越这段时空距离,却足足走了723年! 从历史大跨度看金阳,人们对贵阳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应该有一个更理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贵阳在历史中产生,也在历史中变化,但城市的形态并没有凝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时光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是串联着历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陈钢 《贵阳文史》2012,(2):2-F0002
1991年冬天,我因故从云南边疆回到老家贵阳。 一天,我一个人来到广场,当年记忆中的情景依旧:老旧的邮电大楼和新建的海关大厦鹤立鸡群般耸立在老式青砖青瓦的建筑群中,显得形单影只。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25日中共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大贵阳”战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发展先进文化工程”,也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塑造城市精神、创作文艺精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和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偏蛰西南一隅的贵阳,虽为省会城市,也只有13万多人。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缓慢。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穷凶极恶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从北到南,大片国土沦丧。失去安身立命之地的人们背井离乡,逃难求生,被视为抗战大后方的贵阳成了人们避难之地。此间,随着难民涌入,一些工商企业也迁至贵阳,其中照相业就迁入多家,如广东的“阿嘛”,安徽的“中国摄影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