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8,(10):I0001-I0004
吃新,即吃新收获的农作物。“吃新节”是贵州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意在庆祝丰收。节日这天,现到田间地里采来成熟的农作物做成饮食供参加节日的人们享用。这样的食品不仅极其新鲜,而且风味独特。此外还有祭祖、唱歌、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敬酒时给客人“打花脸”,更别具特色。仡佬族的吃新节,已经成了旅游者们非常喜爱参与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刘赟 《旅游纵览》2013,(3):53+57
近年来,务川提出了"到仡佬源头·访千年古寨·结九天福缘·读万古丹砂"的旅游口号,努力营造"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的品牌形象。务川已成功的举办了"中国·贵州(务川)仡佬文化旅游节"、"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民族运动会"等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有效的宣传了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开发了许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通过分析了节事活动对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的推动作用。的推动,提出了开展务川仡佬族节事活动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雷公山区的苗家有个规矩,开秧门后的第五十天“卯日”过一次“吃新节”,这次叫“吃秧包卯”。再过五十天,又过第二次“吃新节”这次谷子开始成熟了,亦叫“吃新米卯”。这两次,都在“卯”日过,苗家都管叫“吃卯”。据传说,吃新节的来历是:古时候,人间没有稻米,只有天上雷公那里种得有,世间人听说用天上的稻米做饭,吃起来蛮香。可世间人都过着野果充饥、撵兽取食的日子,生活很苦。那时有个苗族祖先叫告隆耶的拿着世间的九挑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天上去换得了九升稻谷种。他视为珍宝,小心地放在偏厦楼房里存放,等到来年春天播种。  相似文献   

4.
座落在贵阳西南十七公里处的花溪,以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的自然之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明珠。花溪原名“花化佬”亦写作“华伦佬”或“花阁优”。花他倍之名之名源于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仡佬族,古时,人们曾按仡佬族的服饰颜色不同,将其分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优、花仡佬等支系。其中一部分花仡佬聚居于今花溪一带,但当时是没有名称的。这块无名的丛林地,经过仡佬族人民的辛勤经营,一直在变化、发展着。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行省建立,贵阳成为省会,程番府(…  相似文献   

5.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6.
泉都石阡     
《文史天地》2008,(1):73-74
石阡素有“泉都”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秦置夜郎郡,唐置夜郎县,明置石阡府,是贵州最早建府的五府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阡万寿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和太虚洞、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毛龙和木偶戏、省政府首批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敬雀节以及傩戏、茶灯等民族民间文化魅力独特。  相似文献   

7.
怀念鸟节     
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乡看看 ,如同偿还一笔积蓄已久的思乡感情债。老家侄儿在村头单独修建了一幢二层楼房 ,瓷砖墙面 ,白亮宽敞。刚落座 ,侄儿媳端上碗热腾腾的汤圆 :“大伯 ,吃碗鸟粑粑吧。”鸟粑粑 ?哦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 ,故乡古老的鸟节。家家做汤圆 ,俗称吃鸟粑粑  相似文献   

8.
吃新节     
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农作物成熟或农作物即将丰收期间举行,公历为七月至十月间. 中国南方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基诺族等民族都有吃新节的习俗,这是个农事节日,多是为了庆贺丰收并希望来年丰收而过的节日,大都在庄稼成熟时.来历有三:一是为纪念开发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节已过,趁农事稍闲时,休息娱乐,调剂一下生活;三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预兆丰收,祭祀天公赐福.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饮食习俗“三幺台”在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以神秘面孔呈现于世人,随着民族交流范围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使鲜为人知的“三幺台”处于危局。为使“三幺台”这一民族特色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价值,文章以道真仡佬族“三幺台”为主,结合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实地考察结果,从仡佬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其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得出实际可行的对“三幺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元旦节前后,我们与朋友相约一起到贵州榕江县新华乡高排村参观苗族传统的“鼓藏节”(或“牯脏节”、“吃牯脏”)仪式。高排是一个很大的苗族村寨,又不通公路.十三年举行一次的“鼓藏节”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传统礼仪也保存得较好。我们在高排逗留了数日,高排村的“鼓藏节”  相似文献   

1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隆林县仡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拜树节。仡佬族人拜树,并不拜所有的树,而只拜青棡树。在隆林,青棡树之所以成为仡佬族所拜的祖宗树,同历史上这个民族的迁徙有关。仡佬族有首民歌唱道: 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飘流广西落。相传,古代居住在贵州省安顺等地的仡佬族人民向广西的隆林迁徒时,由仡佬族的“大房”(辈份最高者)带着祖公祖婆的香炉和灵位先走,经过的道路,都用树叶打上记号,为后边来的本族人做路  相似文献   

12.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南年、吃新节、芦签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被”或“游方坪”。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草坡…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因连续承担仡佬族文学的科研课题,有机会多次到仡佬族地区采风,对仡佬族风俗有一定了解。为完成有关课题,也不断阅读过一些有关文献,并学习学术界田曙岚、翁家烈等先生的研究成果,跟仡佬族的有关人士多次交换过一些看法,自己也作过一些思考。最近,将过去所写的部分介绍性文字,进一步综合整理,作了些点滴考证,或就个人认识所及加进某些阐述,权称之为“小考”,以就教于同行方家,也算是对多年来所作的调查思考,做一点粗浅简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这是古老古老的话了。那时,山上所有的动物都是一家,找到吃的东西,不管是谁,都见者有份。有一天,老虎遇到兔子,说:“嗨!咋个又瘦又小?你日子怎么过的?”  相似文献   

15.
杨俊  谢志强 《旅游》2007,(10):78-83
黔东南的苗族居住区,这种相续了千年的古老仪式有不同的叫法,但不论是“吃牯节”、“鼓社祭”、“剽牛帝”等,均是苗族“江略”(一种鼓社联盟的血缘氏族)为单位,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重大祭祖活动,其中伴有“喊祖先”、“旋牛塘”、“踩鼓”、“砍牛祭鼓”、“藏鼓”等程序。极为神秘且带有血腥味的砍牯牛,为的是让牛的魂灵与魂归东方的先祖为件,而祭鼓,则源于苗族对女性始祖枫树妈妈的崇拜。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灵的归宿敲击木鼓,可以唤来祖先魂魄。因此,砍牛、祭鼓是最为隆重神圣的民族大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丁福昌 《古今谈》2002,(1):61-61
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千百年来沿袭着一个古老的习俗——花朝节。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俗称“花朝节”、“花神生日”。这一天,杭州人要为庭园中一切已开、未开的花木挂红着绿,即用红绿绸布条系挂在花枝上,或系于木棒上插在花盆里,以示庆贺。  相似文献   

17.
王雯娟 《风景名胜》2016,(12):20-21
寒意转深,冬月渐近,湘西南边陲的芋头古侗寨,此时已经飘起了浓浓的年味,特色的侗族新年“吃冬节”已经来临.作为保存最完好的侗寨,独特的文化传统,美丽的侗锦、古朴的鼓楼、热情的多嘎多耶、虔诚的祭萨、热闹的合拢宴……无不吸引着外地人赶来,加入到侗民们欢快的节日中来. 冬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三十至冬月初九,称为“侗年”,俗称“吃冬”.  相似文献   

18.
皇帝过大年     
春节是中国古老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老百姓称过春节为“过大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皇族也不例外。虽然皇宫的大年习俗充满威严的帝王色彩,但除夕夜宫中帝后妃嫔也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享受难得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9.
新米节,布朗语叫“宋初”,乌语谓之“节克拉哦”。每年阴历七月,当稻谷即将成熟的时候,由阿占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通知各家各户下地掐新谷。一般是选属蛇的日子,因为蛇吃东西不多,意味着收获的谷子经吃。下地  相似文献   

20.
倪方六 《湖南文史》2012,(10):70-70
清朝皇帝喜欢吃鸭,每顿御膳里总少不了鸭肉。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初七“七巧节”,乾隆早膳里便有酒炖鸭、托汤鸭、清蒸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