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油小线是贵阳南出口的一条新干线,起于油榨街,止于小碧乡政府所在地。笔者小时候就住在小碧。解放前,母亲在此教私塾,解放以后,私塾废止,我们母子便参加土改,分得了田土,以务农维生。我14岁读六中以前,都在此生活,经常要进城卖菜卖草,因而对这里的人事景情,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老弟,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竞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唐黎标 《古今谈》2006,(1):75-77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老弟,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上了年纪的,也许还能知道"私塾"这个概念,中青年人可能就对"私塾"不甚了了了。"私塾"是新中国成立前,旧社会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教材和学习年限。新中国成立前,即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的乡村地区,小学也是凤毛麟角,只有大的集镇才有一所公立小学,因此大多数农民子弟求学读书都是在“私塾”。我就读过两年多“私塾”,下面就“私塾”的具体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5.
漫话私塾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人,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私塾的教书先生也称塾师,最受欢迎的是“禀贡生  相似文献   

6.
我开始读书时已经是民国成立二十好几年了,但我们村里仍没有进“洋学堂”的,一般都进私塾读书.私塾有大户人家独立办的,有合族办的,也有几家合起来办的. 我读的私塾属于第三种情况.当时村上和我年龄相差不大的孩子有上十个,村里几户条件稍好的家长们就商量,得让他们读点书,于是就决定合办一个私塾,并决定由我们家免费提供两间房子,大的一间做学生读书之用,小点的一间给聘请的教书先生住.  相似文献   

7.
吴承明 《近代史研究》2005,1(3):247-251
由于战争环境和时代思潮的动荡,我的学生生活非常曲折。我曾经历北洋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过工科、理科、经济和历史,非常杂,都没学好。但是,后来我在专业经济史研究中,却发现过去学的一点点理工知识(尤其数学)很有用。我学过的献学,连同童年在私塾读的经,也都常派上用场。这里的一个体会是:做学问必须专,专才能精;但又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博而后专,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位曾参加远征军人缅作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 “你应该当兵去” 爷爷原名叶学贤,后改名叶筱清.1920年出生在湖南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 爷爷5岁开始读私塾,由于聪明,深得老师的喜爱.爷爷读了9年私塾,能吟诗作对,练得一手好毛笔字,深得乡邻夸奖.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私塾在中国城乡依然大量存在.新政权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积极实施改造私塾的政策,到1952年底农村私塾基本绝迹,私塾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建国初期的私塾改造与清末以来的私塾改良一脉相承,符合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新政权在改造私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私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普及文化知识、不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与我的革命生涯□谢和赓85岁时的谢和赓〔一〕我出生在桂林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上曾出现过谢安、谢玄、谢灵运等历史名人。我瞻仰过家藏的这些老祖宗们的工笔精裱册页画像,这是我的父母引以为自豪的。因此,读书在他们眼里看得很重。我母亲受过良好私塾教育,在我...  相似文献   

11.
评书不能继续听了 1937年7月的一个下午,天上的红日已经斜挂一边,不大一会儿功夫,大街小巷就已笼罩在一片烟雾暮色之中。正是这个时候,我才最得意。私塾里的先生好不容易合上了书本,我立即像箭一样飞向了菜市口。  相似文献   

12.
正1947年,我6岁,开始读私塾发蒙。记得我提着装着笔墨纸砚的藤篮书包,由父亲牵着我的手,往松桃县三宝古镇下街走去。三宝镇街尾,起伏的群山脚下,有三间五柱大瓦房,正厅有一人怀抱大的古木支撑着,厢房左右各两间,围成一个三合院,正门中间为高阁拱圆门,父亲说:"这叫江西会馆,是从前做生意的客栈,旁边的厢房就是你读私塾的地方。"这是一间大窗格的木板房,里面有讲坛,有伏案,旁有孔圣人先师之神位。地面潮湿,泥土味夹杂着一股孩童的尿臭味,还有扑鼻的野花草的香味。教室里的长凳、条凳和独凳都是从自家屋里抬  相似文献   

13.
痛悼李旭旦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出生于公元1901年,先一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进犯我国首都,接着就缔结了辛丑辱国条约。不到两年,担任塾师的我父亲又因病去世,国难家忧汇集于我初出世的一身。幼年我就读私塾时,常见我的塾师搂抱其爱子教他读书写字,我目睹此情此景,一面含泪高声朗读,一面默誓我将继承父志,努力攻读,日后必以培育后生,为我毕生志愿!  相似文献   

14.
徐懿 《巴蜀史志》2008,(4):44-46
私塾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教育机构,在传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般民众眼中是读书识字的最佳去处。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官方对私塾按照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改良。然而受社会习俗、传统心理和新式学校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民众对私塾的认知长时间停留在过去。造成官方和民间对私塾认知的分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民众逐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在近代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旧两种观念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5.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那年,我14岁,也略懂一点世事了,有些事情一经点击,立刻浮现出依稀的掠影. 那时,我在繁昌县三山镇念私塾,受业于邓则先老先生帐下.  相似文献   

17.
正私塾改良的主要目的是祛除"科举时代教育"的旧形式(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7页),在私塾管理、私塾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良。20世纪前半叶,私塾改良活动因受政府更迭影响,时断时续,总体来看,可分1905~1911、1915~1920、1930~1937年三个主要时段。在这三个时段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加强了对私塾的管理,如浙江在行政管辖、私塾设置条件、塾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寿价藩:《私塾指导》,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09,(5):56-56
东省(广东,编者注)长公署据视学员谢作康呈报,查视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男女同塾情形请予取缔。当即令行省会警察函云:呈及报告表均悉,据报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年级,男女生同学一塾者甚多。似此男女混杂,实非礼俗所宜,亟应严行取缔,以防流弊。仰省会警察厅分令该管区署,按照表开崇德各私塾,  相似文献   

19.
东省(广东,编者注)长公署据视学员谢作康呈报,查视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男女同塾情形请予取缔。当即令行省会警察函云:呈及报告表均悉,据报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年级,男女生同学一塾者甚多。似此男女混杂,实非礼俗所宜,亟应严行取缔,以防流弊。仰省会警察厅分令该管区署,按照表开崇德各私塾,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17,(4)
正进入耄耋之年,许多往事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其中的一件更使我终身难忘——在1937年,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我的家乡河南省原省会开封市于1938年6月落入日寇之手。在那段黑暗的沦陷岁月中,我跟随父母冒着极大的风险穿梭于开封和抗日根据地之间,与八路军做生意。我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又跟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