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桑》1993,(3)
1937年11月,太原被日军侵占,阎锡山的晋绥军纷纷溃散,地方官吏也闻风而逃。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阎锡山率部退到了临汾。当时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阎锡山在他苦心经营20余年山西危亡在即的时候,深感他原来的一套旧的封建官僚机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局面,需要从各方面吸收新的力量,从事抗日工作。在抗日进步力量的推动下,阎锡山打起“民族革命”的旗帜,在临汾创办了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革命大学”(以下简称民大)。杜任之巧改校名太原失败后,当时在运城做策应抗日工作的共产党员杜任之突接阎锡山电报,让他速到临汾见阎。1937年12月上旬,杜任之来到阎锡山的第二战区长官部。阎锡山见到他就说:“你  相似文献   

2.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敌人最困难的时候,谁能咬紧牙关坚持最后5分钟,谁就将获得胜利。”这是1948年2月徐向前在动员部署解放临汾战役上的一段讲话。当时,我作为太岳二分区工兵连连长兼政指,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及解放临汾的战役。 临汾城,内高外低,形如卧牛,俗称卧牛城。它东连上党,西濒黄河,南通汴、洛,北阻太原,有巍巍太岳作其屏障,滔滔汾水为其天然之渊,自古就是军事要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当年李闯王能攻下北京,却未能攻下临汾。他一气之下,卸下盔甲挂在城外的一棵树上,挥鞭上马而  相似文献   

3.
1941年秋,我刚接任新安县庙头中心小学校长。不久后的一天早晨,听说张钫将军要来庙头探亲了,不少老师便要求我抓住这一时机去见将军,请他莅临我校为学生们作一次讲演。我早就听说,他当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是个爱国者,又重视教育,于是便欣然前往。  相似文献   

4.
聂荣臻 《神州》2008,(2):20-25
1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学生中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恩来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1920年12月,恩来到达法国。他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有很大影响,我早闻其名。1923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上,我们第一次接触。他待人亲切,讲话精辟,思路敏捷,朝气蓬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  相似文献   

5.
杜任之先生是我一生中永远不敢忘记的师友之一.193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太原,在海子边中外语文学会偶遇翟新亚同志,经他介绍,认识了杜先生.他简单地介绍说:“这是李毓珍,崞县人,是在监狱里同时被关押的朋友.”杜先生很亲切地跟我交谈起来.知道我是学俄文的,还未找到工作,他就说:“那很好,懂俄文的人很少,给我们的刊物翻译点东西,多少还有点稿费.”随后,我就给学会的刊物《中外论坛》翻译了一篇《苏联货币》(以后每期有我译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杜任之同志于1988年11月27日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3岁.他的一生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有许多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他是我在地下工作时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密战友,也是指引我走向革命道路的导师,是我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9,(2)
1989年4月15日上午的一次集会上,一位老同志对我说,听说耀邦同志逝世了。我不敢相信,忙问这是真的吗?这时来到的胡克实同志说:他早上曾去医院,耀邦同志确实逝世了。我一时头脑木然,似乎停止了运  相似文献   

8.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大江南北。运动爆发之际,我只是山西省临汾县屯里公社南孝村学校一名9岁的小学生。运动结束了,我也从中学校门走出,成为一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青年。  相似文献   

9.
1999年4月16日晚7点多,我正在看新闻联播,于光远同志突然来电话,问我知道不知道温济泽同志去世了。他说,听说是在凌晨一点钟左右去世的,但他还没有核实。我立刻给温济泽的夫人钱家楣打电话,果然,老温已经不在世了。两三个星期前,我听说他因为肺炎住院治疗,还说要去医院看望他。家楣同志说,因怕患者再感染,医生不允许现在去探视。我说,什么时候让看了,告诉我一声。没想到转眼之间天人永隔,竟与老温永别了。家楣同志告诉我,一直到去世前的七八个小时,他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15日下午四五点钟,他让家楣给青年出版社编辑吴晓梅…  相似文献   

10.
翟耀文 《文史月刊》2014,(12):35-37
西戎最后一次回临汾是在1999年5月。记得那天早上,我接到时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曹平安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曹老师说西老在蒲县,让我过去一下。我一听喜出望外,赶忙和临汾市农发行办公室主任尉军等一起驱车直奔蒲县。西老是蒲县化乐镇西坡村人,原名席诚正,在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年仅15岁的他就参加了丁玲率领的抗日巡回剧团。  相似文献   

11.
感悟修志     
亲历修志方知难,感慨良多有万端。从读《临汾县志》、建议全国修志并得悉总书记胡耀邦“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的批示,到亲自总编《临汾市志》,20余年的艰辛探求总算修成“正果”,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答卷。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人民的期望,集体的奋斗,才是本志最终得以问世的保证、源泉和基础。这是笔者感触最深的体会。自民国22年(1933)第8次编修《临汾县志》至2002年,70年间临汾未曾修出县志或市志。党和人民需要一部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胡乔木1980年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编纂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达赖喇嘛频繁的政治活动,人们开始对他的所谓和平、非暴力的公众形象产生了怀疑。笔者最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材料,对达赖喇嘛与“西藏青年大会”组织之间的奇妙关系深感困惑,通过分析后认识到,达赖喇嘛实际上是个两面人,不论是搞分裂,还是处理其内部矛盾,都是两副面孔,两手策略。下面,我想专门就达赖喇嘛与流亡藏人组织“西藏青年大会”的关系来看达赖喇嘛的两面派伎俩。达赖喇嘛与“西藏青年大会”“西藏青年大会”是达赖喇嘛精心培养的一支搞西藏独立的所谓精英队伍。他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愿意向大家提及从19…  相似文献   

13.
临汾(今尧都区)历史上共修过8次《临汾县志》,明清时代有7次,第八次是在公元1933年即民国二十二年,至2002年已经有70年没有新编志书了。这期间,中国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几个重大历史时期,临汾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兴衰的一个缩影。临汾县、市几经分设、合并,行政区划不断变更,2000年又撤销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临汾市,原临汾市随之改为尧都区,临汾的历史再次掀开了新的一页。《临汾市志》以其300万字大容量的鸿篇巨…  相似文献   

14.
王文光、杜任之和李毓珍三位著名教授,于1947年在山西大学共同建立了民盟在山西最早的组织。他们分工如下:王文光教授负主要责任,杜任之教授负责组织工作,李毓珍教授负责宣传工作。此时,国民党已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阴森森的恐怖气氛笼罩着山大校园。民盟组织的三位创建人有事要商量,也只用“你找我,我找你”的方式进行。他们谈什么呢?李毓珍教授在《关于民盟的一些回忆》一文中讲,他们三人见面谈得最多的是创办《北风》诗刊的事。  相似文献   

15.
一次学院电话总机的接线员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字条,说有一位持德先生打电话找我,要我回电话。我按所留的号码拨通了电话。从听筒里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我是卡罗尔的校友,听说一位中国学者来卡罗尔任教,我很高兴,想跟他认识一下。”我高兴地请他来我的住所。见面一看,是一位头发斑白而精神党锐的老者。他说他是1924年从卡罗尔毕业的。我听了很吃一惊,因为1924年我还没有出生,而他已大学毕业了。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笑而不答,说过几天就知道了。从谈话中知道,他过去也是一位教师,十多年前已退休。因为是校友,他一直关心…  相似文献   

16.
丈量到藏北     
高东风感慨:他回到城市,从嘈杂喧哗的人群中走过,却发现自己不曾留下一点痕迹,好像从未存在过。当他在路上,一脚油门,车从土路上奔驰而过,带起的土烟在半山一条线飘着,“这是我人生的轨迹”这可能是高东风最后一次进藏了:作为一名国家一级的风光摄影师,四十多年来他4次进藏,踏遍高山荒漠。如今他年逾五十,决定最后“再疯狂一次”。说这话的时候,高东风笑称自己是“酱油人”。这一趟让他浑身晒得黢黑,他后来在办公室“捂了”两个月,伸出手,手背上还是浅褐色的晒斑,细细密密。临行前,很多老朋友听说他耍单人单车走这一趟,眼睛都瞪得很大。后来他对我说,他矢口道人家心里想着:“老高疯了。”  相似文献   

17.
“反对精神污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当时无论在党内或党外对“精神污染”具体内涵和如何“反对”、“清除”的做法都有不同的看法。听说时任党的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这个问题上受到“非议”。1983年,反对“精神污染”的那一年,我亲自听到胡耀邦同志就这个问题的一次讲活。他全面、清晰和针对性很强的论述,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来难以忘怀。最近我找到笔记,并和当时一道听讲话的同志核对了记录。现记述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四访彭大将军陆诒1937年11月太原失守之后,我作为《大公报》记者先随军撤退到临汾,以后又渡河到西安。11月底,我在西安接到范长江从汉口来电,说上海、太原失守以后,人心惶惶不安。他要我设法去陕北一次,报道延安的声音。12月1日,我搭上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相似文献   

19.
李学通 《百年潮》2001,(10):48-54
现在,听说过翁文灏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长了,应该记住而实际上记不住的人又实在太多了。让人惊奇的是,我竟然遇到过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他们都说,在他们上学的时候(30年代),翁文灏曾经是他们那一代青年的楷模。果真如此,我们还真的有必要来认识一下这位曾经被中国一代知识青年奉为楷模的人。著名美国学者费正清对翁文灏有过这样的描绘:他“像螳螂那样清瘦,由于在沪杭路上一次车  相似文献   

20.
徐静波 《环球人物》2013,(15):44-45
日本大分县政府邀请我去做一次讲演。大分县位于日本的九州地区,出过一位首相村山富市。老先生退休后,就住在距离县政府大楼不远的一栋老宅子里。我想顺便去看看他,同时请他谈谈"村山谈话"发表的前因后果。拨通了电话,是村山先生接的,听说我要去,他很是高兴。我们约好5月24日上午见面。我准备了两样礼物:我老家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佛茶"和绍兴塔牌酒厂酿造的十年陈绍兴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