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妍 《炎黄春秋》2007,(1):46-51
“这是《历史研究》对年轻作者的态度” 《历史研究》与新中国历史学及新中国的历史学者一起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就发表在1955年第2期《历史研究》上,那时刊物刚满一周岁,最近的文章是2005年第4期发表的《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前后整整50年。这在刊物作者队伍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问题岂可做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7日,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66周年纪念日,却也是20年来最为寂寞的一个“七七”纪念日。推究其原因,一是SARS,二是“对日新思维”。SARS之作  相似文献   

3.
史学理论作为历史科学的一种重要的,带头的分支学科,在近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有全国性的史学理论讨论会、全国性的史学理论刊物,全国各种刊  相似文献   

4.
走进历史     
正有人说,走进历史,就走进一卷卷残破的书页,走进一种荒凉,走进人类回不去的过往。我们说,走进历史,就走进波澜壮阔的先辈遗迹,走进一种阅享,走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迷惘。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抉择和未来。"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从洪荒世纪的钻木取火开始,山西便与中华历史文化的血肉脊骨融为一  相似文献   

5.
故宫早期刊物是什么样,发表过哪些内容,刊物本身有何可资借鉴之处?本文历数故宫博物院主办早期各刊的办刊背景、内容梗概及沿革始末,对各刊发表内容及数量作了翔实的分类统计,在对大量数据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故宫早期刊物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对历史是什么、历史何以可能的不同回答以及其中内含的思维与哲学上的差异来看,学术史上实际存在着四种历史研究及其反思形态:自然主义历史观是一种"法自然"的历史意识,因为人和语言均属于天然世界的一部分,故历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记事行为,历史的真实源出于它的天然性,它是不必证明的自然之真;客观科学主义的历史论视历史为客观的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它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图重新恢复历史的"自然"真实性与可靠性,但其真实性实乃源出于一种二元论的理性观念设定,其所能指向的只是一种逻辑化的世界和历史;存在主义哲学及其解释学的历史观则追问历史何以可能,为一切史学奠定了存在的根基,敞明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和真理,并倡导一种非实体(本体)、非二元论的哲学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文本间的、语言学上的建构,历史是一种话语和权力游戏,把客观科学主义的历史论正好颠倒了过来。  相似文献   

7.
敬畏历史     
又到岁末。 2011年的冬季,天气变幻难测:忽而如春风拂面,疑似叉一个暖冬来临;忽而气温骤降,渐渐显露出冬日的本来面目……于“乍暖还寒”之中,提醒着人们伫足,在回顾与前瞻中,想一想未来的人生之路。 或许是因为做刊物,又或许是因为几近“耳顺”之年的缘故,近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但学史不易,历史中总有那么多支离的、相反的面貌,故而总感觉有如“盲人摸象”,始终难窥全貌,不得要领。这一困局,既是个人学养使然,又绝非“学养”二字能够涵盖。  相似文献   

8.
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相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历史心理分析切入人的精神层面,解释往昔岁月人们的大生活和小生活;从喜怒哀乐到悲欢离合,从决定与行动到创造和破坏乃至千古兴亡……它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认识之道观念之道,其意义在于把历史研究引向深层——创造者自身,把历史研究引向大众,把历史生活的“彼岸”和现实生活的“此岸”  相似文献   

9.
<正>在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如何避免两种有违科学精神的倾向问题,一种倾向是只重视宏观历史和大事叙述,仅仅停留在历史概念的推演而不肯深入研究历史细节;另一种倾向则是完全忽视甚至否定历史观和对整体历史的把握,只注重历史细节和个案研究,并以此为标榜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前者失之疏阔和空谈,很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十年了!这个服务于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的刊物,可以说是“国运兴,史运兴”的产物。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这个刊物在十年间茁壮成长,经历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历程。作为这个刊物的第一任主编,我对此感到无比欣慰。对继任者们的出色工作和建树,我表示无比钦羡。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9月 2 6日晚 ,借“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召开之机 ,本刊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召开了作者座谈会。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不少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并且踊跃发言 ,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李国梁教授在发言中指出 ,召开这样的座谈会很有必要 ,因为学界同仁一直以来都很关心这个杂志 ,希望她越办越好 ,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近几年来 ,刊物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代表着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最高水平 ,与同类杂志相比 ,其地位更显重要。如何办好刊物 ,受各种因素制约。他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每期或每两期组织一些专题讨论 ,给大…  相似文献   

12.
周拓 《炎黄春秋》2010,(5):64-65
<正>《炎黄春秋》今年第二期《民主的对立面不是专制吗》一文在国内的刊物上第一次提出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有彻底澄清之必要。本人不揣  相似文献   

13.
正内容简介本书为杜君立之历史文集,共收录中短篇历史随笔二十篇。这些文章多以专题史形式,揭示了历史中的普通个体所面对的自由、权力和生存问题;由古而今,以小见大,既展现了历史最亲近的温度,又挖掘出历史最有趣的真实。在作者笔下,无论农民、娼妓、太监、反叛者,还是传统精英与现代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部难以名状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与整合,提供了一种最为精简集约的读史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安克斯密特自发表其《崇高的历史经验》(2005)以来,学界多认为他由语言向经验的转向是不成功的,但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却少有论述。事实上,在之前的《历史与转义》(1994)一书中,安氏就曾对历史经验进行过专门的探讨。在这里,他通过与"乡愁"经验相联系,阐述了一种"后现代历史经验"理论。这是一种过去与现在间存在差异的经验,是一种不能为历史学家所叙述的经验。分析这一少为学者所论及的论述可以发现,安氏的历史经验理论与人们的通常理解有很大差异,并在一开始就与个体主义捆绑在一起,这正是安氏的经验转向受到拒绝的重要原因。不过,鉴于历史学与个体主义的关系至今仍未有定论,我们应以开放之心态思考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对黄河清有“祥瑞之兆”和“不祥之征”两种观点。黄河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它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时,才会导致黄河河水变异,出现黄河澄清的现象。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黄河清还与社会政治、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化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是在古人宇宙观的指导下,把万事万物纳入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体系之中,且力图以此动态之关系把握整个宇宙间的秩序。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五行说体系的逐步建立进行了历史考察,在其起源上,区分了五行说中因素的出现及其体系的建立;在体系逐步完成过程中,有三大子系统及两次重大的整合。三大子系统分别为地上之五行、天上之五行及人之五行。两次重大整合为地上之五行与天上之五行的整合,及整合后的体系与人之五行的再次整合。文章还利用新出土材料,对人之五行纳入五行体系做了详尽梳理。整体而言,五行体系在商代晚期开始初步建立,西周春秋时期得到大力发展,且在春秋晚期趋向成熟,完成于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7.
<正>创办于1961年6月的《史学史研究》,得到读者、作者的爱护和支持,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刊物三度被评为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8.
<正>一场阵雨过后,我们恰好攀登到了施秉云台山的印斗阁,大团大团的云雾从峡谷底部迅速生成,然后升腾向上,把山岗团团围住,与云雾和隐约可见轮廓的对面峰峦相比,我们显得那么的渺小……金佛山的陡崖上不见顶,下不见底,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在崖壁的栈道上挪动,穿行于云雾之中,体会到真正的腾云驾雾之感,又战战兢兢于  相似文献   

19.
<正> 河北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是燕赵古都,直隶行省,京畿首府,自古驰名天下。现今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均包于河北省之内,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自不待言。更加之历史悠久,文物丰富,人民性情豪爽,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雄风,千载传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能无专册以记之、载之、考之、证之、论之、发之、扬之、传之耶? 今河北省文物部门将创办一个专门的刊物《文物春秋》,来完成此一使命,实在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它必将受到河北省和全国文物工作者、文物工作部门、文物爱好者,以及有关文化艺术部门、科研部门、宣传教育部门、旅游部门等的欢迎与支持。我作为一个文物工作战线上的老兵,听说这一刊物的创刊,不胜之喜,衷心欢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遇到问题的艰巨,人们想从历史中寻找进一步改革的力量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于是社会上掀起一股历史反思热。在历史的反思中,大体上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是一个过分沉重的包袱,它影响和压制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若想轻装前进,必须把历史和传统扔进大海里去,与之一刀两断,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目前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大多与不顾历史与传统有关,是生搬硬套外国经验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更加适合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现代化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