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谒陈独秀墓     
2008年10月下旬,大学同班同学聚会于安徽合肥。此次聚会地点选在合肥,一来是在合肥有三位同学,都年近八旬,多年未见,想去看望他们;二来是想借此机会到安庆瞻仰陈独秀墓地。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15日至16日,“秦汉魏晋时期江淮地域背景中的合肥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推动秦汉魏晋时期江淮地区尤其是合肥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合肥通史》的编纂提供学术支撑。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专家学者们围绕主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是关于合肥县设立及秦汉合肥之都会地位或输会地位的形成问题;二是江淮地域历史背景中早期合肥地区历史兴衰问题;三是关于周瑜历史、思想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一次规模小、讨论集中的地方史或区域史研究的高层论坛。  相似文献   

3.
正1949年1月21日,对于苦守在长冬中的合肥,是个千年冰融的日子。这一天,合肥解放了,原来长夜难明的古城,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升了起来。这一天恰好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小年",古代将这一天叫交年节,也就是旧年和新年交替的日子。老百姓寸心自知,合肥在这一天解放,恰  相似文献   

4.
合肥得名新探宫为之合肥得名的由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合肥地名录》在引证一些古人对合肥得名由来后说:“合肥名称由来待进一步考证。”本文就此略呈己见。“合肥”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邱之后徙寿春,亦一部会也。而合肥受...  相似文献   

5.
汪炜 《江淮文史》2005,(6):152-159
合肥,地处皖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化底蕴的城市.“合肥”二字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自秦汉置县以来,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这2000余年间,朝代在更替,历史在前进,而合肥的地名演变、行政区划更替、地方官员轮换,也都在随着进行.这一切从何而了解呢?虽然有着浩瀚的历史献资料可以查询,但是最好的证明却是来自地下出土物的自述,那才是最有力的佐证.2003年在合肥西北郊出土的一方墓志,就有力地佐证了合肥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金科 《江淮文史》2004,(1):59-73
我的出生地安徽合肥,地处江淮平原。如果站在城里的高处,极目远眺,便会发现,在合肥的四周,惟有西面,远远地耸立着一座孤山,这座孤山被家乡人称之为大蜀山。大蜀山在合肥  相似文献   

7.
《江淮文史》2011,(3):169
肥西县官亭镇古有"庐州后花园"的美誉,今有"合肥西大门"之称,地处合肥市与六安市的中轴点,东距合肥25公里,西离六安30公里,是合肥的西大门,是肥西县西北部农业大镇、经济重镇和新农村建设先行镇。近年来,在中共中央改革开放富民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合肥地名之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笔者近日读报,又看到有篇文章,在谈到合肥地名时引证解释说:"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并加以特注"肥即指东淝河"。"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是南北朝时北魏人郦道元所著《水经注》里的词句,自明清及至近现代,多有学者引用。但均未注明"施于合肥"的"肥"是指流经寿县的东淝河。  相似文献   

9.
合肥三国军事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古城址、古战场、水利工程遗址和非物质的故事、传说等文化遗产类型,在合肥城市发展史研究、三国文化资源利用、地域文化挖掘方面具有突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通过合肥三国文化价值的阐释,提出合肥三国军事遗址公园展示提升、合肥三国军事文化遗产文旅展示区打造、合肥三国军事城市文化产业研发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合肥大学城迎来首届新生入学20周年。作为一名参与开创合肥大学城的教育工作者,不时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感到有责任记录下这段我所知道的历史。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招生规模急剧扩大,1999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47.4%和25%。为应对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翡翠湖为中心建设合肥大学城。  相似文献   

11.
俞乃蕴 《江淮文史》2006,(3):172-176
人,也的确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我的青年、中年时光,大部分是在合肥宿州路南端度过的。后来,经过几次大转移,合肥——北京——合肥——灵璧县尹集公社陈滩大队插队落户——宿县——合肥蜀山路和屯溪路,现在,又到宿州路的北端落户了。在宿州路的南端开始了我的合肥生涯,过了40多年,又将在宿州路的北端度着“夕阳红”的岁月,也许,也将在这里打上我人生的“句号”。前前后后,已越二分之一的世纪,又回到了合肥的“起点站”,这就是“缘分”吧。1951年严冬,皖南、皖北行政区合并,我们一行数十人原属于青年团皖南区工委的机关工作人员,来…  相似文献   

12.
周杨 《沧桑》2012,(4):107-108,117
民间信仰是区别于正统的、宗教的信仰的一种反映民间的社会意识,县志中记载了丰富的关于民间信仰的资料。本文以《嘉庆合肥县志》为主要资料,分析清代合肥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并分析民间信仰反映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许知为 《江淮文史》2008,(3):138-157
“小侯爷”李玉良 李玉良是芜湖李府志勤堂的主人,李鸿章的嫡系曾孙,可能就是经述的孙子,家字辈(据《合肥李文安公世系简况》,李玉良名家瑾,系李经述三子李国煦之长子,李国煦自幼双目失明——编者注)。他在芜湖长街有大批房地产,在合肥有大量田地和庄房。青少年时期住合肥,  相似文献   

14.
一、衡阳县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近,就衡阳县水利事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调查表明,衡阳县水利事业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1、水利工程严重老化。一是大坝枢纽险情多。全县现有的6处中型水库,3处属病险水库,106处小型水库,80余处属病险工程。柿竹水库属中型  相似文献   

15.
李衡  甘政权 《江淮文史》2014,(3):152-156
正合肥古称庐州府。清代庐州府辖四县一州,即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及无为州。晚清时期,位于合肥县东乡磨店的李鸿章家族,是个世代耕读之家。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高中戊戌科进士。随后10余年间,李文安的两个儿子李鸿章、李瀚章先后考中进士,李家遂成为"一门三进士"的"庐郡望族"。李鸿章及兄弟、子孙们发迹后,纷纷回报乡梓,尤其重视文化事业,重修包公祠、城隍庙、庐州府学、  相似文献   

16.
谢璋 《羊城今古》2000,(2):61-61
龙眼洞邻近的筲箕窝水库,是我市较早建设的水库,这个水库的建设全靠用人力,一筐一筐的用肩挑,一锹一锹用人掘,并且建设的人力是广州市内的工商业界的人员,是义务劳动的!  相似文献   

17.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15,(2):124-133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多幅作品落款均为"写于合肥五柳轩"。这五柳轩究竟位于合肥何处?为何李方膺曾在此驻留?对于这个问题,稍翻合肥史料便有答案。原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十八年,李方膺曾任合肥知县。按清朝惯例,外籍知县一般居住府衙内公寓,想必李方膺的五柳轩,也为合肥县衙后院的一个寓所。如今合肥老县衙难觅,五柳轩也无从寻迹。但李方膺作为声名?赫的扬州八怪之一,留下的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  相似文献   

18.
黄季耕 《江淮文史》2008,(4):173-174
合肥龙门巷(今安徽日报社宿舍址)的一所大院里,张冀牖(吉友)家诞生了四个女儿。这四姐妹即元和、允和、兆和与充和。名字下面都有腿,父亲的意思是:有着两条腿就要走出去,而且能走得远。果然,四人都走出合肥,走出苏州,在上海、北京上大学,参加工作,不仅在国内有名,还蜚声海外。  相似文献   

19.
合肥之名,始见于《史记·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篇著名历史文献中列举了当代全为“都会”的就有邯郸、燕、临八个;而合肥则特称为“输会”。汉以后(具体时间在汉武帝以战略地位上有其重要性外,作为这个商业城市的忽起忽落,如同  相似文献   

20.
一 1936年,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受张治中创办巢县(今巢湖市)黄麓师范学校影响,打算在自己的家乡合肥兴办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考虑到安徽的农林业当时落后于毗邻的江浙等省,耕作技术依然是因因相袭,殊少改进.卫立煌遂决定在家乡创办一所农林职业学校,为发展地方农林业培养技术力量,并选择距离合肥县城约18华里,海拔不足300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