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思永,原籍广东新会,梁启超的第三个儿子。1904年生于上海,幼年时期随父流亡日本,在日本读小学。1912年随全家回到北京,在北京继续上小学和中学.  相似文献   

2.
我要回家     
我们家那时很穷。父亲在公社当发电员,母亲作为大半个劳动力在生产队挣工分,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每学期都要拖欠。我和妹妹在村里上小学,每天都回家,父亲要周末才步行回家。大哥在县城上中学,我们家距县城20多里,公交车票是一角,每周六,大哥也坐公交车回家。全家一周团圆一次,母亲总是要弄点好吃的,一家人虽然穷苦,却过得亲热快乐。特别是星期天,大哥都要带着我和妹妹到村外的小溪边玩上大半天,疯疯癫癫地乐。每个星期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光,所  相似文献   

3.
赵畅 《纵横》2008,(6):57-61
朱自清的《背影》,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如果说,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是感人的话,那么,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享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江南名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留下的"背影",同样让当时的师生和众多后来者怦然心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24年3月2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自4年前在北京大学以优异学业提前毕业至今,朱自清已在浙江一师、上海中国公学、浙江六师、温州十中以及宁波四中等地辛苦奔波,教书为生。此时,朱自清才26岁。  相似文献   

4.
1976年,我12岁,小学五年级。那年秋天发生的事深深影响了我们全家的命运。老家原先住在有着许多盐碱地的苏北。我两岁的时候,跟父亲迁移到现在这个乡村。在异地他乡,我的母亲为人和善,勤俭持家,父亲却性情直快,嫉恶如仇,因而得罪了队里一些人,他们合谋将我...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六七岁时随全家由东海迁来扬州,他成长于扬州,弟妹皆生于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他在扬州私塾读书时,得力于一位戴子秋先生,他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做通了的。”14岁与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订婚。后来他在《择偶记》中说:“光复那年,父亲生伤寒病,请了许多医师来看,最后请着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1912年,朱自清于安徽旅扬公学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人杀害了我的父亲,使我终身见不到父亲的面孔,无法享受父爱。因此,我恨透了日本侵略军,甚至每一个日本人。但任何事情都在改变,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1997年7月4日下午,我正办公,忽然接待大厅服务台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日本客人,要求登记住宿。我一听是日本人,毫不思索便告知服务台说:让他到外事办登记,我们不接待。但不一会儿,又打来电话说:这位  相似文献   

7.
正18年18岁,这里是我人生之初的成长摇篮,是我走向生活的启蒙之地。河西路23号的生活烙印,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魂牵梦萦,无数次在梦中回到这个家。家的印象之一刚搬到这儿,我们全家三代6口人:老太爷、老太太、在贵阳医学院读书的父亲、已是小学教师的母亲、在中学读书的姑妈、不满一岁的我。两年后添了弟弟高元,再两年半后又添了妹妹高晴。这一年,姑  相似文献   

8.
报界闻人胡仲持(1900225—1968325),浙江上虞人。名学志,字仲持,笔名宜闲。中共党员。在我国报界久负盛名,早在1920年即与胞兄胡愈之合办《上虞声》,在上海出版、上虞分发,揭露土豪劣绅的恶行。1921年起,出任上海《新闻报》记者,...  相似文献   

9.
楼子春(1906——1995),又名国华、少垣,其关于鲁迅的论著均署名一丁,浙江余姚人。他们楼氏一族三房堂兄弟5人,都是在故乡县城里读的同一所小学,只有长楼子春十来岁的一位哥哥上过中学。楼子春和从兄楼适夷及胞弟楼炜春,小学毕业后都先后去上海当  相似文献   

10.
管继平 《世纪》2023,(2):88-89
<正>上虞经亨颐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担任过好几所名校的校长,其中以浙江一师和春晖中学的影响最大,皆是因他而成名。春晖中学是经先生离开浙江一师后,回老家上虞所创办,在他的个人魅力感召下,该中学云集了众多学者名师,成为享有“北南开,南春晖”之称的全国名校。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虽然历任校长十多位,在经亨颐之前有沈钧儒,之后有姜伯韩,  相似文献   

11.
1936年9月21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镇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铁匠,全家7口人生活极为艰难。在我小学毕业后,于1951年9月统一分配到沈阳参加了工作。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1954年初我被调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基本上掌握了主席的生活习惯,主管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都比较满意,尤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总是表扬我,说我直爽、诚  相似文献   

12.
楼子春(1906 1995),又名国华、少垣,其关于鲁迅的论著均署名一丁,浙江余姚人.他们楼氏一族三房堂兄弟5人,都是在故乡县城里读的同一所小学,只有长楼子春十来岁的一位哥哥上过中学.楼子春和从兄楼适夷及胞弟楼炜春,小学毕业后都先后去上海当学徒.他们都是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走向人生之旅的,都倾向进步.……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一家子     
正回家了1947年5月,中共上海局青年组组长朱语今派我由上海回到武汉,利用家庭社会关系开展地下活动。我父亲童璋当时是湖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全家住在汉口保华街保元里9号楼上,是银行职工宿舍。父母和五个孩子,一共有七口人。我是老大,1921年生于北京。恩施高中(湖北七高)毕业后,1942年暑期考取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当时父亲在湖北农业改进所工作,要养活祖父母、夫妻二人和五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我去重庆时的路费是母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艾思奇离开我们已经46年了。那年,我21岁,刚考上大学就生病在家,心想好不容易能有机会跟父亲交流了,而他却在这时突然离我而去。在这之前,我小学读书是住校,后来中学回家住了,  相似文献   

15.
冯真 《百年潮》2001,(8):56-61
我同父母亲相处的日子并不多,父亲又是一个寡言的人,很少讲有关自己的事。我两岁半就离开了父母亲,到广东老家由祖母照料生活,抗战期间在上海与叔叔乃勤一家相依为命。直到1946年父亲到上海,我们才有较多的接触。建国初期,我们虽都在北京,但每次相互见面都是来  相似文献   

16.
吴念圣 《世纪》2023,(4):94-96
<正>1978年7月,我离开生活了9年4个月的黑龙江农村返回上海。那时,我已满30。到了上海,父母立即考虑帮我办出国留学。我的小孃孃,也就是父亲的小妹妹在日本,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即便是“文革”期间也未中断。1976年,我表妹从日本到上海短期留学进修中医,就住在我家。这回,父母想通过小孃孃他们帮我在日本申请上大学。  相似文献   

17.
正从小情报员成长为西北野战军战士我的父亲闫永文生于1929年农历4月23日,由于家境贫寒,在本村只读了两年小学。1938年,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区。在我的家乡绛县迴马岭,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怨声载道,满目疮  相似文献   

18.
1937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省立镇江中学,交了学费,拿到一摞新课本,高高兴兴住进了学校,成了中学生。没想到还没有正式上课“,八一三”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开战,很快在杭州湾登陆,沿京(南京)杭国道西侵,镇江立即紧张,学生都回了家。外婆给了我八块银元,让我逃难去汉口投靠舅公。舅公是汉口会文堂书局经理。书局二楼租给上海迁来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现在三联书店前身之一)办公。我每天吃完饭到读书生活出版社玩,那里有很多好看的书,工作人员都很和蔼可亲,大多是年轻人,欢迎我这个小朋友。第二年开春,舅公一病不起,我失去依靠。舅婆回浙江老家,临走…  相似文献   

19.
曾自 《炎黄春秋》2002,(9):19-21
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田家英是毛主席的秘书,很有才华,“文化大革命”中死于非命,但不一定了解他早年既艰辛苦涩又充满着求知少年的理想和浪漫的生活。父亲是四川成都人,原名曾正昌,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全家靠祖父经营一家小药店生活。由于四川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生意一直不景气。父亲3岁那年,我的祖父去世。天资聪颖的父亲,更  相似文献   

20.
正我父亲周楞伽与刘群相识在1935年的春天,当时,他还没有用刘群这个名字,朋友们都唤他"萍华"。那时候,《文艺电影》的编辑石凌鹤刚被撤去了职务,由国民党上海市党务整理委员、电影演员姜克尼任主编。姜克尼原来是我们家在上海南市江阴路的房客,他无意之中在光华书店遇见了我父亲,知道我父亲眼下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