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7,(5):4-4
2007年2月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中府[2007]19号),批准中山咸水歌、鹤歌、白口莲山歌、醉龙舞、鹤舞、麒麟舞、黄圃飘色、崖口飘色、小榄菊花会等九个项目为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2011年度新添11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增19个项目.同时5个最佳保护执行方案也被记录在册。至此,  相似文献   

3.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你如果有机会到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一定会看到南朗崖口飘色壮观的出色场面是日,早上九点左右,崖口各个堡(自然村)都将自己收藏了一年的飘色请出来,整理好队伍,然后一齐出堡,各堡的飘色汇同一起后,游行在崖口各个堡的村道上,蔚为壮观!参加飘色巡游的有头牌、旗幅、罗伞,以及八音锣鼓、崖口板龙等,热闹的场面,不仅吸引了崖口村民和周边的村民,就连远在海外的华侨与省港澳乡亲,在这一天也全赶回来参与盛大的飘色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咸水歌是珠江三角洲居民世代传唱的一种民间歌谣。音调低翅婉转,演唱时,如泣如诉,曲调简单,易唱易记,因此广府居民包括水上居民(又称蛋民)非常喜欢,凡是说广州话(又称广府话)的居民群落,几乎都会唱“咸水歌”。据说咸水歌原为广东水上居民(疍民)最先传唱起来的歌谣,传到岸上的居民以后才称为“广府民歌”。咸水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许多著名歌手还曾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个别突出的歌唱能手,如中山市坦洲镇的民歌手梁容胜、何福友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中山咸水歌,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比较容易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相似文献   

6.
在2006年广东省旅游文化节中,中山派出的醉龙表演队获得金奖。2007年初,长洲醉龙队舞到大西洋的澳洲悉尼,让海外乡亲和海外友人目睹了醉龙的独特神韵。[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巴蜀史志》2011,(4):59-59
四川省人民政府6月13日公布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省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由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申报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正式入选传统中医药项目名录。这是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何天佐(文职将军、大军区级)在古稀之年荣获的又一项殊荣。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自古就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厚传统,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以2001年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开端。十多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项目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可和肯定的表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单项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保尔  马波 《旅游科学》2008,22(2):7-14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王莹 《世界》2007,(1):58-63
2005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北京向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颁发中国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证书。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题记  相似文献   

11.
王莹 《世界》2006,(11):52-57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道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题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噬余有两耳,未省听丝  相似文献   

12.
昆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世界》2006,(10):52-57
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变迁不仅留存了浩如烟海的有形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还流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无形文化遗产,即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形遗产都是各国民族特色的典范,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经代代相传,虽很多已处境甚危,但仍掩不住其满园溢香。自本期起,本刊特开辟“世界遗产”专栏,用以介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无形遗产。  相似文献   

13.
马知遥 《丝绸之路》2012,(22):95-98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广大农村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和建设,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难题.经过近十年普查整理和抢救的成果很有可能因为村落的不存在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落脚,被迫上楼的村民们失去了文化空间的同时,丰富而多样的民间文化也会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消失,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巨大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也越发受到重视。在灿若繁星的传统音乐品类中,民歌不仅地位重要,所占比重也相当之大。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类共72项,其中属于歌唱艺术的就有33项。民歌作为一种口传音乐形式,是劳动人民思想和感情的最直接体现,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当今世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正>2001年以来,我国共有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还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也于2010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布。  相似文献   

16.
日本能剧     
王莹 《世界》2007,(3):52-54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第一批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日本的能剧入选。能剧(Noh),简称“能”,听这名字猜想它该是很有些技术含量的,应非“能”人而不能表演。的确,能剧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它是一种结  相似文献   

17.
伯龙 《北京文史》2006,(1):17-18
自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我就想写点有关昆曲的文章。《韩世昌与“北昆”》题材涉及很广,现只能大题小作,尽力而为了。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中国政府不仅马上批准了公约(成为世界上批准公约的第六个国家),而且正着手颁布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种高效率与紧迫感令人激赏,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我们真的领会了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神吗?  相似文献   

19.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生产技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传统技艺日渐减少的状况,中国在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20.
蓝日浩 《神州》2013,(9):2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在长期历史社会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精神文化与技艺传统,是人类历史的证明,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资源。马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壮族文化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独特性和神秘性等特点。马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50个项目。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