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遗产》2012,(4):16-17
澜沧江一路向南,水势奔腾而下,峡谷相对而出。就在两旁的群山中,来自古老高地的濮人、羌人以及来自古老低地的傣族人汇集于此,形成了以古树茶为符号的灿烂文明。今天,在包括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市地区、保山地区、大理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广布着从百年到上千年的规模众多的古茶树林,它们不仅成为森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球的生态做出贡献;同时,它们与广布在这里的原始先民共同守护着世界最古老的树茶文明。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2014,(1):42-44
中国云南的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物种源地、保存地。近些年来,西南边境的云南普洱地区陆续发现了树龄约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树龄1500年左右的野生一栽培过渡型古茶树,以及在森林中成片开垦种植,具有乔、灌、草立体生态结构、树龄在100-1400年之间的大片保存完好的普洱古茶园,成为人类驯化、栽培茶树以及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3.
"古茶园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主要有三点:令人震撼的茶园景观;古朴的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独特的民俗信仰"1999年,我在云南红河州开展红河州城镇体系规划,就听说了思茅一带有很多古茶树。第一次亲眼看到是在2011年3月,去元阳梯田考察完了以后又去景迈山古茶园考察。真正全面作为申遗课题开始于2011年5月,从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态、茶树等自然科学以及茶文化、民族学、民俗文化、乡土建筑、经济等社会科学方面收集国内外资料,开展多学科研究。同年8月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前往景迈山地区以及版纳部分古茶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4.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到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完整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  相似文献   

5.
博雅 《世界遗产》2013,(5):28-33
大约从两干年前开始,会稽山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香榧这一榧树栽培变种。香榧集食用、药用、油用、材用、观赏和环保等于一身,成为当地农业文化发展和兴盛的标志符号。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2013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批准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普洱古茶园具有神性的自然和自然的人性。著名文化学者黄庆在澜沧江流域田野调查十几年,他提出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生态文明系统,这个文明系统里包含着古老文明的活态的遗迹,古茶树即是这一文明遗迹的见证和灵魂。本社社长刘保党与黄庆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2012,(4):65
2010年2010年6月上旬,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茶马古道普洱论坛"在普洱举行,会议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听取了普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介绍景迈山古茶园情况后,提出将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议,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开展景迈山古茶园申遗的一系列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8.
郑曙斌 《收藏家》2014,(12):33-39
<正>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南省博物馆精心策划、组织的"马王堆汉墓传奇"展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为半年。这是中意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的一部分,是继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早期中国"之后  相似文献   

9.
对中原而言,它是边塞凉州;对西域而言,它是汉地武威。自汉武帝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它的建制虽数度更迭,华夏文明的传播和交融却不曾断绝,使其成为河西走廊上除敦煌外的另一极文化中心。走进今天的武威市博物馆,你所能感应到的,不仅是一匹铜奔马和一曲凉州词,更是一部河西地区华夏文明的传奇史。  相似文献   

10.
王琛 《世界遗产》2012,(3):20-32,3,2
前言35亿年前,光合作用在地球上启动,改写了地球荒芜的命运。从那之后,依靠从光线中捕捉能量,生物界飞速进化,在海洋中肆意宣泄。  相似文献   

11.
12.
哈尼民族学者墨究先生,收藏有一条哈尼妇女头饰:吴葩。吴葩黑布打底,红线绕边,类似布贴画。画中有山,有水,有树,有狗牙花,有兵器,有战争,有苦难,有蓝,有绿,有红,有白……有人,有故乡。吴葩不是用来美的,是哈尼女人送葬的头饰,是给死者的灵魂引路用的。哈尼人认为自己是天神之子,死后要回到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3.
《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一书材料生动丰富,所附的民间剪纸纹样朴拙厚重。随着作者的符号学理路,剥开民俗剪纸的层层意义,华夏民族的面具和面具化过程逐渐清晰,民俗剪纸的功能逐渐清晰,其形成、存在的基础是构筑社会、文化和心理秩序,其顽强的艺术传承生命力映射着汉民族文化体系的建构史。  相似文献   

14.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