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员修学进爵途径之必经之地,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唐玄宗开元六年(728年)设“丽正修书院”,乃我国书院之起点。到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宋代有庐山“白鹿洞”、尤盛(嵩阳)“石鼓”、湖南“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各路、州、府皆设有书院,明、清书院盛行。  相似文献   

2.
1 《旧五代史》卷四七《末帝纪中》清泰二年夏四月癸未条 :以宰相卢文纪兼太微宫使 ,弘文馆大学士姚加门下侍郎 ,监修国史张延朗兼集贤殿大学士 (第 6 47页 )。按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宰相之职”条 :“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 ,无常员 ;有二人 ,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 ,则昭文、集贤二学士并监修国史 ,各除。唐以来 ,三大馆皆宰臣兼 ,故仍其制。国初 ,范质昭文学士 ,王溥监修国史 ,魏仁浦集贤学士 ,此为三相例也。”① 唐代宰臣所兼三馆职 ,至晚在唐…  相似文献   

3.
正五、书画耀翁寿辰祝寿诗册页(图22)清康熙,绫本,十五开,每开纵26.5、横38厘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工部尚书王顼龄、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加一级张廷枢、礼部尚书加一级陈诜、经筵讲官起居注吏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鲁、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蔡升元、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王之枢、经筵讲官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  相似文献   

4.
近日 ,我们在广州白云区江高镇南岗村周汝钧曾孙周绍煊先生手中发现了光绪十八年(1892)赐周汝钧进士匾额、钦点主事分刑部匾额和光绪二十年(1894)赐周汝钧诰命匾额各一方。这批匾额的发现为我们认识清末光绪年间进士、钦点主事分刑部和诰命匾额的规格和造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将各方匾额的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一、“进士”匾额长190厘米 ,宽62厘米 ,杉木 ,阳刻楷书 ,从右往左书写 ,漆朱红色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霍太子少保头品顶戴户部尚书翁大总裁为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李进士光…  相似文献   

5.
中国之有书院起自唐朝,建丽正殿集贤书院,系储藏书籍为学士诵籍出入之所,未推于郡邑,后建四大书院才推广于地方。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唐时李宽建,江西庐山鹿洞书院唐时李渤兴建、南唐升钟续成,湖南潭州岳麓书院宋开宝九年(976年)郡守朱洞建,直隶顺天府应天书院宋大中祥  相似文献   

6.
明清官制     
内阁官署名。明初,为加强皇帝专权,废丞相,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华殿、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秉承帝命,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因设在宫内,称为内阁,实际掌有宰相之权。成祖时,以官阶较低之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阁;仁宗后才以尚书、侍郎等重臣入阁。阁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沿置。  相似文献   

7.
其美  文竹 《文物》1985,(11)
清朝建立以来,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清政府曾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派侍郎赫寿赴藏管理西藏事务;又于雍正元年(1723年)派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鄂赖进藏办事;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正式设置驻藏大臣。这一年,由于藏臣内部矛盾,西藏发生了内  相似文献   

8.
刘敏华 《南方文物》2009,(2):140-143
清代萍乡有三大名人誉载江西.乃至全国。一为清乾隆进士晋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直阁事,探花郎刘凤诰;二为清同治十二年拔贡、内阁中书布政使,两江总督太子少保李有菜;三为清光绪进士,诰授中宪大夫晋封资政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三人中以文廷式最著盛名。  相似文献   

9.
宋故扬武翊运功臣、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咸安郡王、食邑一万八千二百户、食实封七千贰百户、进封蕲王、谥忠武神道碑.□□□朝散大夫、礼部尚书兼侍读、兼给事中、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开国子、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赵雄奉敕撰.右仆射、朝散大夫、尚书兼侍讲、直学士院兼太子舍人、□□□□□□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周必大奉敕书.  相似文献   

10.
兄弟翰林     
兄弟翰林爱新觉罗·溥筠康熙帝玄烨三世后裔奉国将军水良,共有七个儿子,其中次子绵宜和七子绵文都是翰林,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兄弟翰林。绵宜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咸丰六年(1856年),做了翰林院恃讲,当时年仅29机五年之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后,相...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0,(8)
正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时期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关于他的政绩及其在学术、文学上的成就,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但对于颇具收藏与观赏价值的曾国藩肖像画,则较少有人关注。笔者在从事明清肖像画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多本相似度较高的曾国藩画像,遂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2.
张帆 《福建史志》2001,(5):61-63
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仅38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时称“清流四谏”①之一的陈宝琛,在南洋会办大臣任上突然以“荐人失察”受到“降五级调用”处分,时恰因其母去世守孝,从此被“闲放”归里达25年之久。固然,陈宝琛力荐后来成为中法战争败将的唐炯、徐延旭,难辞“荐人失察”之咎,  相似文献   

13.
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河南开封驻防.道光九年(1829)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授编修.道光二十四年任大理寺卿.咸丰五年(1855)任侍讲学士.咸丰六年擢盛京礼部侍郎.同治元年(1862)正月,擢工部尚书;二月,著授皇帝读;八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同治十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传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元史向以艰深难治著称,它不仅内容庞杂,资料亦复零散。年轻的史学研究者田虎先生,却在此领域进行了艰辛的耕耘,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近著《元史译文证补校注》中。 《元史译文证补》系清代著名学者洪钧所撰。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七年(1868)廷对第一。”(《碑传集补》卷五)曾历任湖北学政、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光绪十三年(1887),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出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十六年(1890)升为兵部左侍郎,归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位,年五十有五。”(《清史列传》)《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六、《清史列传》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律体律调定型于初唐,但并不意味之后的诗歌活动都无须关注声律。盛唐集贤院群体性诗歌活动,群体性除创作实践外,还表征于人才汇聚、诗文评议和文艺书籍修撰等方面。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二张"和他们领导的集贤院学士一起推动了唐诗声律从定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登科记考》正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中和五年”下据《东国通鉴》:“后晋出帝开运元年,高句丽惠宗义恭王元年冬十二月,翰林院令、平章事崔彦擗。彦伪,新罗人,禀性宽厚,自少能。年十八,入唐登科。四十二,还国,拜执事侍郎、瑞书院学士。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光绪七年(1881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补授山西巡抚。十年,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十五年,调湖广总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至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  相似文献   

18.
翰林院、学士院、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自唐代产生以后,历千余年而不废,即使非汉族政权也有设置,姑且把他们总称为翰林系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学士院开始设立,这对翰林制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后来因为与翰林院同处“翰林之门”内,而冒“翰林”之名,称为翰林学士院,不过仍可简称为学士院。学士院中的翰林学士负有草写制诏、备顾问的职权,而被视为皇帝的高级秘书,翰林院中的供职者则主要作为皇帝艺能侍臣而存在。由唐至清的千余年间,唐宋时期是翰林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最受人注意。20世…  相似文献   

19.
刘灿章 《文博》2006,(2):54-57
一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明朝礼部尚书之职于顺治二年(1645)五月降清后,在次年正月被授以礼部尚书管宏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晋太子太保,顺治九年三月病逝河南孟津乡里,谥文安。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清史·列传>》时,王铎被定性为“贰臣”,入  相似文献   

20.
端明殿学士是五代时期的重要职官,是为了适应此时期复杂的政治局面,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本文从史料出发,把端明殿学士的职能主要概括为九个方面并得出结论,即端明殿学士从成立之日起就一步步地走向外廷,具有内外廷职事官的双重身份。在中枢政治中,端明殿学士依附皇权,成为封建帝王削弱相权、限制枢密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在中枢决策系统中,形成了封建皇帝、宰相、枢密使、端明殿学士等文人的四极系统,而端明殿学士坚定地站在封建皇帝这一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