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画赏析     
《贵阳文史》2007,(1):I0002-I0002
赵西林同志,1930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历任中学、大学校长、报社主编、文化局长、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他是中国全国市长书画院院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贵州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2.
<正>用动态时尚元素搭配静态的文化符号共同演绎贵州风尚,用动态的声光电与静默的旧厂房契合出时尚的亮度,这可能就是1958文化创意园最核心最灵魂的"创意"。这也使得我们的1958不同于北京的798艺术区,不同于上海的800艺术区,而是只属于贵州。多年以来,外界对贵州的印象,甚至我们对外介绍自己的时候,一直都是围绕着山水、气候做文章:"亚洲第一大瀑布、世界第三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夏季平均气温22℃的避暑之都,爽爽贵阳"……除了山水、气候,难道说贵州就别无其他动人之处了么?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文化发展史上的"郑莫","郑"即郑珍,"莫"即莫友芝,在清代被并称为西南巨儒,二人生当同时又齐名,并且友谊至深,是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他们在学术上所取得的累累成就,令人仰慕,为乡邦文化所作贡献的事例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一起编纂了著名的《遵义府志》。这本贵州的地方志,因其编纂的水准,让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刮目相看,认为它是各地方志中的精品,说它是"天下府志第一"。就莫友芝个人学术成就而言,他在诗词、经学、版本目录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著述,此外,他在书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在有清一代,跻身于一流书法家的行列,在清代贵州也当之无愧地成了在外书法知名度最高的人士。他的书法不仅透着文人的气息,而且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自汉字传入起,便已在贵州大地上开始传播,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及各处,形成与中原书法一脉相传的特色。 在秦开五尺道后,贵州与中央于朝便一直保持着联系,中原文化影响也渐次深入。中国书法在贵州的发端,应是自秦汉开始,从考古发掘的成就看,汉字在汉时已经在贵州大地上大量使用,汉字的变迁印迹也在贵州历朝文物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捷 《人文地理》2003,18(5):1-6
已有的书法地理研究局限于书法现象的地域分异。本文讨论了书法景观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指出书法地理研究应该包括书法作为具有区域分异特征的人文景观元素的研究、书法作为人地关系中景观组成元素的研究以及书法审美作为人地关系的影响物的研究,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书法地理学未来需要通过多学科方法引入进行研究,书法地理学对于旅游、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贵州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是中国傩戏最多、傩文化元素保留最为完整的省份(地区)之一。贵州的傩、傩戏品种繁多,覆盖面广。除汉族外,贵州苗、布衣、土家、侗、彝、仡佬等少数民族区域,都有特色各异的傩文化。  相似文献   

7.
谢建华 《东南文化》2012,(4):123-126
受明中后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晚明书法自徐渭至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一股前所未有的变革潮流,改变了传统书法以"二王"为典范的套路,开启了清代碑学以至于近现代书法的先河。晚明书法的这种变革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开端时期在书法上的反映,对当代社会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10日,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研讨会暨《贵州辛亥风云录》首发式.此次系列活动以"辛亥百年言革命,和谐构建谱新篇"为主题,旨在通过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篆刻卷、编辑出版《贵州辛亥风云录》、召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研讨会三项纪念活动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缅怀和宣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秉承文史馆"存史资政"之使命,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性思考.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有贵州省内文史专家、学者,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部分馆员、特聘研究员,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共60余人.  相似文献   

9.
李冠英 《黑龙江史志》2013,(11):139-139
周西成祠系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碑林为20世纪30年代贵州书法、金石文化之大成者。笔者就祠内碑林之文辞、书法、印鉴、雕刻等艺术和历史价值一作如下浅析。  相似文献   

10.
友人来电话,谓"五之堂"书店要办一个已故贵州名人书画展,届时展品编号收进珍贵的纪念册。让我提供一幅先祖父的书法参与盛举,并建议再选一名家之作参加。先祖父炳正先生(1910-1998),字景麟,朴学家,上世纪40年代曾在贵阳高校任教。祖父是一位学者,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造诣也较深,尤以书法成就为高。早年就邮购了《三希堂法帖》、《龙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空间构成所表现是一种节奏化了的自然,书法在表现空间的同时也有感情的抒发。书法与国画都以体"道"为目的,两者具有某种共通点。在体"道"的方法上,书法比绘画更直接、更抽象。  相似文献   

12.
展览     
<正>青岛:中国近现代书法作品展2014年11月15日,"二仪有象——馆藏中国近现代书法作品展"在青岛市博物馆开幕,展出馆藏书法珍品30余幅,既有吴昌硕、罗振玉等书坛大家的名作,也有康有为、叶恭绰等晚清遗老的墨宝,还有曹鸿勋、王懿荣等山东籍书法名宿的真迹,真、草、篆、隶精彩纷呈。展期至2015年2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印象·2017     
正2017贵州年度文化榜年度关键词:影响它是贵州文化2017年表现的最好概括,也是贵州日益开放和进步的自然结果。2016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举办的"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全球推介会,为贵州2017迈向世界揭开了序幕。走出去:贵州文化艺术节走进马耳他,中国茅台与德国啤酒干杯、"香"遇非洲,上海艺术节首推贵州文化周,贵州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随着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出现在世界眼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最新的发现及前人的研究,将贵州岩画分为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区和以北盘江峡谷为中心的黔西南区两大区,综合考虑岩画的内容、与之"共存"的壁题以及周边的考古遗存等因素,认为贵州岩画的年代上限可至汉晋,下迄于明,而主体是宋明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土司对教育的重视,加上流官在贵州文教方面的大力推进,使贵州文化在明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后,贵州乡试开科,为贵州培育本地人才奠定了基础,贵州开始了广而深的文化建设,书法艺术也不断兴盛起来。在此背景下,走出去的贵州人日渐增多。在那些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人中,不仅在学识上声名远播,政治上也有所作为,在书法上亦是造诣非凡,且留下了一定的书法印迹。南明王朝最后建立于贵州安龙,这段  相似文献   

16.
正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发展历史。书法以毛笔、宣纸、墨汁等为工具材料,通过对汉字的书写,以其特有的、合乎美的规律的造型形象和笔墨韵味,融入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思考,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9月,"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7.
肖潇  张捷  孙上茜  朱建华 《人文地理》2012,27(6):130-136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旅游者地方文化感知的重要符号元素。本文选取了我国陕西汉中著名的书法碑刻群-"石门十三品"作为案例地,将游客地方感分为情感依恋、景观原真性、社会文化氛围、书法功能四个维度,构建了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得出游客年龄、对景区的熟悉度、旅游动机在情感依恋维度上的差异显著。距离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氛围维度上,而不同书法背景的游客则在书法功能维度上差异显著。地方理论与书法景观的应用研究为书法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5,(3):90
2013-2014"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武汉揭晓。陈洪武、胡抗美、言恭达、鲍贤伦、孙晓云、徐本一、张继、郑晓华、张改琴、胡朝霞当选。该活动由《书法报》、《书法》、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三家书法专业媒体共同主办。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评选出2013~2014年在专业(书法创作与研究)、职业(协会、教育等工作)及服务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成绩突出、有较大  相似文献   

19.
张洋 《神州》2012,(9):111
中国的平面设计到现在走了三十几年的历程,经历了模仿时期和中国元素探索时期,现在中国的平面设计领域已经能够成熟的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来丰富中国的平面设计作品,并且打造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作品,本人从中国传统图案、中国书法、中国传统绘画三方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加以阐述,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7)
<正>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二期,2017年7月8日在浙博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开幕,9月8日结束,展期2个月。本期共分四个单元,除了书法、碑帖、文献单元外,还特别推出了"纪念书画鉴定家黄涌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专题。书法部分,将在该系列展的第二、第三两期,陆续推出"两浙金石家书法"专题,每期50位,较为全面地展示清代以来浙籍金石家的书法墨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