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林海 《世界历史》2012,(5):93-102,160
"中世纪"是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后期正式确立,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历史三分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语境中,"中世纪"的含义不断变化,由最初的欧洲的局部历史现象变成欧洲的一般历史时代,进而等同于封建社会,最后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但是,"中世纪"等概念在历史学的实践中也存在很大弊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质疑、批判乃至解构,并尝试新的历史分期法。中国史学界也逐渐校正了机械化的苏联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改变。但这些变化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形成了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徐善伟 《世界历史》2012,(1):79-88,160
大学日常生活史愈益为当代学者所关注。本文则主要对一位中世纪欧洲大学生的总花费及各项主要费用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作了大致的估算。从总体来看,在中世纪欧洲各大学,膳宿费、获得学位所支出的各项费用和听课费占了大学生花费的绝大部分,而现代大学中学生每学年开学交纳的高额入学注册费在中世纪大学则微乎其微。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的花费亦有差别。大学通常本着贫富有别的原则收费,从而使贫富学生获得相对等同的教育机会,而教俗统治者和富人的捐资助学也为学生完成大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可见,让贫穷学生进入大学并完成其学业可以不必通过降低收费标准,而是可以通过减免或免除其部分费用的方法来实现。但总的来看,在中世纪欧洲,就读大学的费用是昂贵的,绝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富有阶层的子弟。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欧洲的著作《曼德维尔游记》以"普遍史"为总的思维框架,将东方的中国塑造成一种多面形象:东方的中国与基督教世界因"诺亚"而同渊源,但也因"诺亚三子"之异而彼此本质上有别;东方的中国的"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东方的中国承担基督教世界赋予的"圣地拯救者"的角色,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技艺与国力。这一形象的多面之间并不矛盾,而是恰恰反映了基督教世界自我认知与诉求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基督教世界在信仰上自居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在自身之外寻求最强大的拯救圣地的力量。曼德维尔的东方的中国"惊异之事"叙述正符合寻求这种拯救力量的逻辑,因而不应被视作"东方主义"式叙事;而其"归化"(domestication)策略也因此在使用上有其限度。曼德维尔的叙事表明,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世界历史"观以圣地为世界中心,以上帝创世而非"史前时代"为起点,以信仰而非我们的"求真"目标为目标。以"普遍史"为视角考察曼德维尔的中国叙事,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中世纪欧洲"世界历史"观的认知,更可以更新我们对曼德维尔笔下的东方的中国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16,(7):42-45
雾霾笼罩下的开罗城看起来老态龙钟,灰暗古朴,颤微微的,仿佛带着中世纪的气息.开罗意为“胜利之城”,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城市.虽然只有1500年的历史,因为城南30公里处的古都孟菲斯和“太阳城”赫里奥波利斯,开罗又有“世界文明之母”和“世界城市之母”的美誉.相对其他阿拉伯国家,许多开罗女孩没有将自己包起来,反倒穿着紧身裤、短夹克,打扮得新潮.  相似文献   

5.
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与所在城镇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在城镇中享有自主权,并借助学生团体"乡谊会"来处理他们与城镇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学生们通过三种途径来自己解决对城镇空间的利用问题。作为互动的另一方,大学所在的城镇则往往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为大学提供服务、限制大学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等手段,来对大学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6.
贷款基金由牛津大学于1240年首创,是中世纪英格兰大学所特有的一种具有慈善性质的免息助学贷款基金。至16世纪中期,教俗各界人士在牛津大学共捐资建立了22个贷款基金,资金总额约1880镑。大学为每个基金制定了管理条例,并选举专门的管理和审计人员对之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管。管理者既依照条例为符合条件的师生、大学及其书院等提供额度不等的免息抵押贷款,也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多人联合抵押借贷"、"连续抵押借贷"等灵活变通的方式让大学及其各机构与成员获得急需的贷款。贷款基金制的出现源于中世纪大学师生的"普遍贫困"与大学自身资金的匮乏,而西欧社会的捐资助学风尚则使之得以落地开花。贷款基金的设立促进了中世纪英格兰大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在被人们习惯称作"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却产生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家园——大学,所以西欧中世纪大学从它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和基督教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从大学的基督教起源、神学对大学的桎梏及教会对大学领导权的争夺三个方面来论述基督教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它们,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大学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世纪研究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与话语体系,亨利·亚当斯、赫伯特·亚当斯以及乔治·亚当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早期建设阶段,业余学者和专门学会成为了推动学术发展和学科专业化的主要参与者,大学培养模式则主要受德国和法国的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欧洲中世纪研究形成了重视教科书写作、在对欧洲中世纪历史理解中的他者性和继承性相互叠加、宏大视野与碎片化研究相互交织等特色。这些早期风格塑造了美国中世纪研究的核心范式,同时也对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中世纪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世纪和平的研究陷入了各种误区之中,致使其与中世纪的社会现实相脱钩。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早期,"和平"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词汇,它与协定、条约、协议、博爱、友爱密切相关。和平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世俗王侯的政治行为,协定成为解决政治和法律争端的最普遍的机制,欧洲也共享着同一种协定语言;教会以"上帝的和平"与"上帝的休战"的方式推进基督教博爱社会的议程;民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和平行会及城市公社和平运动,其目标是建立平等性与互惠性的联盟。总体而言,中世纪的和平具有高度的一体性,然而,这种一体性也强调排他性和敌对性。这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波罗的海三国中,拉脱维亚夹在中间,因为森林覆盖率高达44%,拉脱维亚又被称为“欧洲之肺”,其首都里加则被称为波罗的海的心脏.触摸波罗的海的心跳,这是多么美妙的行程啊! 这是一座华美的古城,深入探访,我感受到了它曾经的疼痛和忧伤.800多年的建城史,有700余年被外族占领.当愁云惨雾散尽,展露在我面前的是大量精美绝伦、风格迥异的建筑,从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到19世纪欧洲盛行的新艺术风格.如果在中国,我们会统称它为殖民地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10-15日,德国汉堡大学教授汉斯-维尔纳·格茨在天津师范大学进行 了为期一周的讲学。格茨教授是德语国家中世纪学学会会长,1990年至今就任汉堡大学中 世纪史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世纪早期的公爵》、《中世纪神学》、《欧洲中世纪生活》、 《中世纪早期的妇女》、《中世纪研究入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500-1050年》、《12世纪的 历史意识》、《现代中世纪史研究》等,其中《欧洲中世纪生活》一书已于2002年翻译成中文出 版。  相似文献   

12.
民国新立,在政制急速调整之下,大学学制亦变动不居,反映了国人再造大学迫切而游移不定的心态。1917年,主持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决定停办法科,只保留文、理两科。此举遭致各方强烈反对,甚至激起学潮,并引发一场波及海内外的大讨论。学理与技术能否并存,应注重学理、专事学问,抑或务求实用、经世致用?分科应求全务广、综合共通,还是有所取舍、学术各为建制?这些问题均在讨论之列。究其根源,蔡元培的思想根植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大学学术自由价值观,以研究为再造大学之急务,以争取学术自由及"为学问而学问"为旨趣,创生新文化与造成新学风,以引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同时,学术分校也属因应社会纷争策略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作为大学的一门学科予1371年首次在奥斯陆大学开设.它的出现是新型教育制度取代了古老的"拉丁语学校".在最初的五十年间,地理学只不过是当作历史课的辅助课或视为"自然科学"而讲授的.象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挪威的政治领导人及教育家一直认为历史和地理学是教育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两门学科,因为它们可以使国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让人们产生"爱国"之心.但是这两门学科之中,地理学却占着无足轻重的地位,而被冷待.在挪威约学校里,历史课占着主导地位,而地理学则是次要的课程.这一现象和芬兰的情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芬兰,历史和地理的课则不分主次.学者要想追溯光荣的历史并非易事,然而要在地图上标示出芬兰人曾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4.
欧洲的双性人观念诞生于古典时代,在古代晚期至中世纪中期已发生了明显的流变。古代晚期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将双性人视为肉欲与淫荡的恶果,奠定了后世有关双性人的正统观念。中世纪早期的神学家们对双性人进行了基督教化重构,大都主张在造物秩序中认识双性人。至中世纪中期,伴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双性人观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经院哲学家与法学家主张依据基督教的两性性别秩序来确定双性人的性别,表现出一种变通与宽容的态度;另一些经院哲学家则将双性人隐喻为世俗社会中不符合正常秩序的人或事,并予以鞭挞;还有一些经院哲学家和医学家则尝试复兴源自古典的有关双性人之成因的"科学"探究传统,由此推动了人们对双性人的理性认知。"双性人"观念之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晚期至中世纪中期西方社会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9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社会高等研究院等70家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P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大会主题"中世纪东西方社会与现代转型"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亚平  相似文献   

16.
<正>埃及是一个具有女性色彩的国度,开罗自称"世界之母",尼罗河则被称为母亲河。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代埃及则是阿拉伯世界最开放的地方。"阿拉伯之春"后,埃及经历着变革的动荡与阵痛,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2010年9月17-19日,由中国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主办,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古代史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等五十多家单位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古代世界各区域的交通与交往"、"国内外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新发展、新趋势"、"世界古代史课程建设与改革".现就会议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中世纪史与东北亚”学术会议综述王乃耀由黑龙江大学历史系与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中世纪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世界中世纪史与东北亚”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8月1日至5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46人,分别来自全国31所高校、科研和...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中世纪史在我国曾经是边缘化的研究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随着学术上破除了"黑暗中世纪"的误区,经过40年发展,世界中世纪史已经成为我国史学界进步最为明显、成果最为丰厚的学术领域之一。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时段,一度还成为我国比较史学特别是中外比较史学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日耳曼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正如列昂捷夫所说:「古代日耳曼人,这不但是今日德意志人的祖先,而且是西欧其它各国——英、法、意、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等地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注一]他们曾经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共同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而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所谓蛮族王国。其中特别是法兰克王国,它的发展过程更成为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典型。因此,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历史起见,我们有必要来对于日耳曼人的历史发展情况作一番此较仔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