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洋务派主要人物。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任内8年,他主持马尾船政局创建、投产,历尽艰辛,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计划。他重视培养海防人才,设立船政局前、后学堂,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入台湾时,奉命入台巡视,以钦差大臣衔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积极调兵遣将部署海防战备,以实力挫败日本侵略野心。他致力于台湾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吏名臣。他曾以翰林出任江西广信知府,升任江西巡抚。后在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下,担任首任船政大臣达7年之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者以台湾高山族居民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捍然出兵侵台.占领台湾琅峤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以“钦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事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前往台湾巡防。沈葆桢赴台后,积极备战.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卫措施,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与清廷谈判、撤兵.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同时又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赖晨 《湖南文史》2012,(4):33-34
陈宝琛(1848-1938,曾是溥仪的老师)说过,福建近百年来,最著名的官员要算林则徐和沈葆桢。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父兼岳父,沈葆桢是林则徐的道德继承人。  相似文献   

4.
正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他为加强台湾防务殚精竭虑,抗击日寇美名流传,他为人处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早年,沈葆桢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帮助和提携,曾先是让  相似文献   

5.
<正>把历史翻回到150年前,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轻易轰开了晚清中华帝国的大门,痛苦中的当局者不得不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由此而掀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福州马尾,马限山右闽江畔的福建船政(如今的马尾造船厂)正是这一段轰轰烈烈自强救国历史中最具阳刚之气的一笔。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清政府,主张自造轮船。1866年7月14日清廷批准左宗棠奏折。1866年秋,清廷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到福州马尾选择厂址,"相度地势,参照西法,择于闽省马尾江之三岐山下??"1867年7月沈葆桢正式上任首任船政大臣。  相似文献   

6.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与日本交涉并办理台湾防务事宜。沈葆桢东渡后,深感台防空虚;随后,李鸿章急调唐定奎所部淮军武毅铭军十三营入台巩固台防。中日《台事专条》签订后,日本按约撤军。沈葆桢巡台期间,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山抚番",唐定奎又率淮军协助其安抚番社。在台湾期间,淮军招抚狮头诸番社,宣威怀德,力行教化,为"开山抚番"各项事宜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亦为清政府在台湾保卫主权、巩固治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谢作拳 《收藏家》2005,(7):39-43
温州博物馆藏有清末大臣李鸿章,沈葆桢,郭柏荫等致孙衣言的信札五则,共12桢,这些信札是同治二年(1863年)孙衣言任庐凤颖兵备道时收到的,内容涉及到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细节,是清兵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后期太平军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建议在福州马尾设局制造轮船、整理水师。同年十二月,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学。由于校舍尚未建好,暂时借用福州城内定光寺、仙塔街等地。次年五月迁回马尾新校舍.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将其改称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  相似文献   

9.
吴仲翔,字维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报捐训导。以办理团练出力,选授兴化府学训导,后改授南平县学、莆田县学。同治六年(1867年),由船政大臣沈葆桢荐调赴船政局办理文案、提调等差。同治十三年,  相似文献   

10.
林利本 《福建史志》2000,(3):43-44,56
沈葆桢(1820~1879年)是福建近代史上继林则徐之后的又一位爱国的、清廉的封建政治家和务实的、开拓的洋务派船政、企业专家和经济思想家。他顺应了历史潮流。在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中,在创办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船厂、中国最大的企业——马尾造船厂。以及开发和保卫台湾所进行的海防建设事业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经济思想的遗产。整理、总结沈葆桢的经济思想理论.对于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所电以及当今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温州博物馆藏有清末大臣李鸿章、沈葆桢、郭柏荫等致孙衣言的信札五则,共12桢。这些信札是同治二年(1863年)孙衣言任庐凤颍兵备道时收到的,内容涉及到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细节,是清兵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后期太平军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孙衣言(1814-1894年),浙江瑞安人,字绍闻,号琴西。道光三十年进士,后以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咸丰六年(1856  相似文献   

12.
《随笔》第十七期,刊载署名安然的一篇文章——《名臣之女——林敬纫》,介绍林则徐女儿、沈葆桢之妻林敬纫的若干事迹。其中关于沈葆桢家世的记述,多有商榷之处,现引证史料,就其大者作一考辨,请识者批评指正。(一) 关于林则徐家与沈家的关系安然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安文”)记云:“林则徐有一堂姐嫁侯官沈氏”,这是林、沈两家结亲之始。这里说的“侯官沈氏”,指的是林则徐同乡的沈葆桢家;这里说的“堂姐”,即指沈葆桢的母亲。其实,嫁给沈家的并非林则徐的“堂姐”,而是他的亲妹妹。  相似文献   

13.
正林泰曾(1852—1894年),字凯仕,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系林则徐胞弟林霈霖长子林龙言第四子,中国近代海军的缔造者沈葆桢的外甥。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被寄托给其嫂子培养成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林泰曾,"性沉默,寡言笑,存心慈厚,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同治六年(1867年),成为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学生,学习驾驶专业,"每试皆列优等",后成为被选送赴英  相似文献   

14.
<正>(三)鼓励创新,重奖重罚培育工匠精神。船政不仅高薪引进英法的技术和人才,而且激励学生创新。从现存的船政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任船政大臣给清廷的奏议大体有四类:一是申请与核销经费类,二是人事任免,三是船舶建造工程进展情况,四是奖罚。据不完全统计,其有关奖罚的奏议达27%。1.重奖以激励创新。为激励创新,沈葆桢在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初十就上《船政渐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一、孙中山"向来革命之成败,视海军之向背"的经验总结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建造轮船。并附设前后学堂,以培养造船和海军人才。同治九年七月(1870年8月),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请以李成谋为福建水师提督,将马尾厂自制的兵商两用船和英法购回的炮船编组为福建水师。随着船政学堂毕业  相似文献   

16.
孙佳 《福建史志》2004,(3):39-42,49
对外开放与维护主权是中国近代两大突出主题。国家在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如何避免主权的丧失。成为晚清朝野内外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同时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又必须回答如何开放以及如何在开放中维护主权的问题。1866年,沈葆桢受命福建船政局首任船政大  相似文献   

17.
晚清名臣沈葆桢于同治年间曾任江西巡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有同治二年沈葆桢批牍十八通,另外有湖南巡抚毛鸿宾批牍一通,所批对象同是作为湘军宿将的楚勇精毅营统带席宝田。该十九通批牍,系统再现了同治二年间江西省以及临近省份的军事发展态势,全景呈现了江西战场清军的复杂派系以及沈葆桢的调护艺术,从中不难发现沈葆桢对客军楚勇,特别是对席宝田部的倚重。  相似文献   

18.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沈葆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其父系道光举人,母系林则徐之妹,妻系林则徐的次女。沈本人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人,二十七年为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进而历任知府、广饶九南道、按察使、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台湾巡视兼办各国通商事务,光绪元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相似文献   

20.
中法战争后,清廷才认识到台湾岛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遂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正式下诏将台湾由福建省的一个道上升为台湾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事改由闽浙总督兼管,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巡抚设置之先,吴赞诚以福建船政大臣和福建巡抚的身份,于1877年和1878年两次往台湾巡察,对宝岛台湾的保卫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