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露梁海战作为一场明朝水师抗日援朝的海外战争,其背景还得从发动战争的日本侵略者说起。一万历十年(日本天正十年,1582年),日本发生"本能寺之变",不久之后,丰臣秀吉接替织田信长,成为织田氏实际上的掌权者。万历十五年(天正十五年,1587年),丰臣秀吉征服日本九州,统一日本。他企图以九州为基地,首先征服朝鲜,进而征服中国。为此,丰臣秀吉还特地向海盗汪直的遗党询问当时中国的情况。据朝鲜《宣祖修正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虞城县发现的《饥民图说》,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刑科右给事中杨东明根据他的亲身闻见,绘图写文,刻成版画,并附以题本进呈万历皇帝的。它描绘的是万历二十一年,中州地区遇受水灾之后,田园荒芜,人民生活痛苦的情况。一河南地处黄河下游,在历史上是多灾之地,每当黄河泛滥,河南必大受其害,虞城更是首当其冲。虞城上接考城,下连砀山,北邻单县,皆低洼之地。经过河水倾注,不几年即更迭变迁。如考砀决河,则土聚虞城;虞城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意大利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会传教士。他在葡萄牙国王的支持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奉派来中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北京病故,享年五十八岁。 利玛窦到中国来的目的是传教,但也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他和中国士大夫广泛交游,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献,使他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他以信函形式把他在中国的感受告诉他的欧洲朋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写了一部有关他在中国活动的记录,向欧洲介绍中国。从客观上看,他的活动已不限于传教,他所起的作用也不止于传教。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常年的战乱,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剧减。万历六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至清康熙二十四年陡降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相似文献   

5.
熊廷弼,明代万历年间江夏籍人氏,字飞白,号芝冈,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熊廷弼出生于江夏修贤里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从小牧牛读书.五岁善对,苦学之志.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熊廷弼乡试夺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初任保定推官.是时官场贪污成风,熊廷弼则秋毫无犯,曾卖袍拯饥.衙门草菅人命成习,熊廷弼则亲躬下向,明断冤错案150余起,被荐为天下理官第一.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熊廷弼36岁,提升为工部主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奉命巡抚辽东时,弹劾巡抚赵楫及总兵李成梁弃地驱民之罪,建议在边境屯田及修缮城垣,建筑堡垒等,均准允施行.后因与巡按御史荆养乔不睦而被罢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熊奉命督学南畿(南京),此为东林党发祥之地,一党独尊.熊到任后力矫其枉,所拔皆名士,所进皆寒微,所黜皆乡绅津要子弟,而东林子弟居多.当时叶向高入阁,多倚江南余玉立财力,熊廷弼对余痛彻打击,故与叶向高多隙,因此又深为东林攻讦.熊廷弼两袖清风,坦然归里.归里后时逢水灾连年,熊廷弼深感民间疾苦,时年45岁的熊廷弼在听勘归里的这段岁月里与江夏水利发生了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万历后期,形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皇宫之内是歌舞升平,京城之外则是四面楚歌。这种鲜明对比,预示着大明帝国已经危机重重,一定会有更大的灾难出现。一、末世大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病逝。当年八月,朱常洛宣布即位,即光宗皇帝。意外的是,他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便去世了。有人算过,在神宗去世之后,朱常洛只活了四十八天,与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魏忠贤年少之时本是个无赖之徒,在  相似文献   

7.
潞简王朱翊镠是明朝晚期的一个亲王。就研究明史而论,如果将其详细情况,作一具体的考察和研究,这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将是有益的。一潞简王朱翊镠其人潞简王朱翊镠,是明穆宗朱载垢的第四子,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镠钧的同母弟。他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生四岁而封”(册封为潞王),“万历十七年之藩卫辉”(今汲县即明代的卫辉府)。在卫辉二十五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薨逝,享年四十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进行的改革,是在他任内阁首辅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关于张居正始任内阁首辅的时间,在近人有关论著里说法不一。一谓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始任内阁首辅。如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记其事说:张居正“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出任首辅。”(1963年版,第195页)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中  相似文献   

9.
琐忆黄仁宇     
自从黄仁宇在美国纽约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倒下,与世长辞,我常常想起这位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他去世后,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黄仁宇热,差不多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出版了,三联书店更是不遗余力。黄仁宇的著作,在史学界、更多的是文化界,掀起巨大的冲击波。年轻学人、文化人,为之深深吸引,甚至视为高山仰止。近年来,报刊记者来采访我,问我对黄仁宇的史学著作、特别是《万历十五年》的评价,对黄仁宇的印象。我都如实说了。学术著作从来是见仁见智。老实说,我不太喜欢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亦不过如此而已。他比我年长多了,是前辈;但…  相似文献   

10.
汤开建 《历史研究》2012,(6):43-65,191,192
林凤为隆庆末万历初活跃于闽广海上的粤东巨盗之一,亦是揭开中国与西班牙交往序幕的重要人物。刘尧诲《督抚疏议》中载林凤事共九件奏疏,为目前所见录林凤事迹最为详瞻之中文文献。利用《督抚疏议》,结合其他中西文献,可以得知:万历元年初窃据澎湖者为林凤而非林道乾;万历二年三至四月,林凤被明军击败后,西遁雷琼及东返闽海;万历二年五至十一月,林凤再次活跃于台澎地区;万历二年十一月至三年六月,林凤拥众逃亡吕宋及西班牙使臣首次使华之史实。特别是考证出明军官王望高调集吕宋番兵歼灭林凤主力一事,订正了西方文献长期流传的讹误。  相似文献   

11.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其中有将近20年的时间不上朝,他消极对待政事,拒不上朝,这对于晚明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明史》甚至评价"明亡,实亡于万历"。万历怠政与世宗嘉靖时期大礼议之争造成的官僚队伍大撕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明代国家体制和皇帝自身性格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万历的怠政行为可以感受到作为皇帝的无奈、任性和明末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2.
董其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历来褒贬不一.在一些史书中,董其昌被作为劣绅的典型,坐在历史的被告席上,处于挨骂的地位.这也难怪,因为“民抄董宦”事件,足以使他声名狼藉.然而,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他又是一个颇县光彩的人物,备受赞扬.于是,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董其昌,似乎有着两副脸谱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复杂的,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会失之偏颇.以董其昌而言,他自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到崇祯八年八十岁时告老还乡,在官场中时进时退,升降沉浮,长达四十余年.董其昌视艺术为自己的第一生命.同时在明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又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京官,也许是被其乡居时的劣迹和艺术上的成就所掩盖,他那些进步的政治思想,却鲜为人所知.总而言之,董其昌是一个集艺术巨匠、正直京官和乡居劣绅于一身的复杂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3.
《明史》卷二二八《李化龙传》,对其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关于他的卒年记载:“卒官,年七十”。据史料考证,李化龙只活了五十八岁,并非七十岁。李化龙的生前好友、明吏部尚书赵南星给他写的碑文中说:李化龙“生于嘉靖甲寅三月十日,卒于万历辛亥十二年十五日,年五十八耳。”(《味檗斋文集卷十·明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李公碑》)嘉靖甲寅为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历1554年,万历辛亥为万历三十九年,即公历1611年。从嘉靖甲寅到万历辛亥相距为五十七年,按旧历年法计算恰为五十八岁。赵与李交往甚深,对李本人及其家庭极为熟悉。他说:“余之交于田久,深知之。”(同上书卷五《李于田诗集序》)他不但给李化龙写碑文、祭文,还给他的诗集写序,而且给李化龙的父亲、祖母写有传记和祭文。赵南星对李这样熟悉,在他写的碑文中是绝不会把好友的生卒年月弄错的。  相似文献   

14.
正明万历年间,昆山有位大收藏家,名叫张丑(1577—1643)。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有幸收藏到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墨迹而引以自豪,遂命名自己的藏书楼为"宝米轩",并自号"米庵"。他不但喜好收藏,而且知书画,善鉴赏,还擅长评论。万历四十四年著《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对"鉴定之学"作出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应该先看作品的精神、气质,再  相似文献   

15.
张謇首创中国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夫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始”.这是张謇在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后向世界所发出的豪迈宣言.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做了一年多的京官.张謇是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多年的幕僚磨练,加上一贯的好学,使他的学说和才干有了长足的进步,声誉鹊起,为朝野所瞩目.他自己也想为国家有所作为,但是清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官场的倾轧,伤透了他的报国之心.从此,他便弃官从商,开始兴办实业,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值得一提的是张謇还曾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明代两广总督府址及其变迁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认为明代两广总督定驻梧州的时间为成化六年(1470年)而非成化元年(1465年)或成化五年(1469年);终明一代,两广总督府址经历了两次正式迁移,分别为万历八年(1580年)迁移肇庆和崇祯五年(1632年)迁移广州,并非有些学者所说的一次迁移或五次迁移,只不过在两广总督府址发生迁移之前,曾于两地分别设立过总督(提督)行台,以备总督不时巡行之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万历元年(1573年)和万历二年(1574年),为了应对海防形势变化的需要,两广总督也曾先后临时性移镇惠州和潮州,虽然这两次临时性移镇不能看作是总督府址的正式迁移,但却透视出了明代两广总督府址迁移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陈桂炳 《民俗研究》2000,(2):110-114
叶春及,广东归善人,隆庆四年(1570年)任惠安知县,万历二年(1574年)离职。叶春及为政,十分重视移风易俗与施政的关系,他说:“民函五常之性,刚柔缓急,系水土之风气,渭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  相似文献   

18.
王士性及其《广志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1546-1598)系浙江临海人.著有《五岳游草》、《广志绎》.《广志绎》五卷,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地理学书籍.此书是王士性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是他继《五岳游草》、《广游志》以后追述往事,以补未及的最后一部著作.也就是说,这是王志性对自已一生所见所闻的系统、全面的综述.因为他自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出任确山知县以后,20年来,辗转东西南北,除福建外,足迹已遍及全国,加上他不耻下问,博闻强记,因此,很快就完成了此书.他在“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余已遍海内五岳与其所辖之名山大川而游,得文与诗若干篇记之矣,所不尽于记者,则为广游志二卷,以附于说家者流.兹病而倦游,追忆行踪,复有不尽于志者,则又为广志而绎之,前后共六卷.……余言否否,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阙如焉.敢自附于近代作者之习乎哉?故不得之身而得之人者,猥以辑云尔矣.万历丁酉中秋日,天台山元白道人王士性恒叔识.”由于书稿写成后还来不及刊行,就于次年卒于任上.当时仅是刻写本,直到嘉庆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9.
龚贤三题     
龚贤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秋前后,据孔尚任《哭龚半千》诗,已成定论.至于他的生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一)约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前后,卒年90岁左右;(二)万历四十五年(1617) 生,卒年73岁;(三)万历四十六年(1618)生,卒年72岁;(四)万历四十七年(1619)生,卒年71岁;(五)约生于天启元年(1621)或天启二年(1622),卒年近70岁.五种说法中,现在出版的有关著述集中到第三说和第四说,互见采用.究竟孰是孰非呢?先看一下两说的论证:何乐之先生认为,龚贤《半亩园诗》中有“希  相似文献   

20.
明亡于神宗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亡后,清人首论明“不亡于崇祯”而“实亡于神宗”。今人具体论证,一说万历十五年为明亡之始,一说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年为明亡的“关键时期”。本文详论神宗“播乱机”,自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陷入全面危机,但未必亡国。神宗之后,又历(泰昌)天启、崇祯二朝,尚有24年补救机会,以举措失当而成溃烂之势。故明之亡,天启、崇祯不能辞其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