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殿试合格的进士。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传统社会尤其是宋以来"士"的嫡系后裔,他们对宋以来的科举士大夫阶级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在思想和精神上可谓"血脉相连"。所以,任何对传统社会尤其是对宋以来近世社会之士人阶级的研究和论述,几乎无一不渗透着研究者本人身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命运之感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型时期,海外不少学将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称为近代中国的第二代(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称为第一代)知识分子。五四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是汇合着全国各地化精英的结合体,而皖籍知识分子在这个群体中显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通史或断代史之作,都涉及到“士”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但多是把士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连带考察。至于思想史、文学史之类著作,虽然对士有更多的涉及,也是为说明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作学派或人物的介绍。对士作专题研究,近年来才有人热衷。然而从已经发表的海内外的论著看,似乎多是停留在或偏重于宏观的讨论,尚缺乏深入、具体和系统的研究。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耕耘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园地上。他由对传统政治思想反思,深及或发展为对先秦社会乃至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深层反思;剖析的重点由学说、思想转为思想文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是中国社会阶层移动的最重要途径,而这批考卷可以证明这一点。明清两代的科举考场上,贵州出现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后人赞之为"万马如龙出贵州"。掌握贵州籍进士60余份考卷信息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简娜"UCLA")东亚图书馆馆长陈肃,不久前作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山骨讲堂",作"清代科举考卷与贵州文化传承"的专题讲座。讲座上,陈馆长对贵州籍进士、翰林等考卷进行深入分析,还介绍这批考卷流落海外的历史背景。她还希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作为具有鲜明社会标志的文化群体,崛起于神州大地,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释史》中指出,“士”源于“史”,其遥远的祖型,即是原始氏族社会从事占卜记事的人员。这是非常精辟的。笔者认为:“‘巫、史’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在他们身上潜藏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某些基本品质,对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他们毕竟还算不上真正的、成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还揉杂着相当浓厚的虚妄成分,他们还缺乏自由从事文化创造的身分和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备了真正成熟的知识分子特征的,当推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阶层。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士人的群体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逐渐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品格,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8.
唐代吏部宏词科考诗、赋和议论等"三篇",与进士科试诗、赋、策论的内容和评判标准十分相似,以致此科及第者几乎均为进士科出身。宏词科考官主要由吏部官员主导,皇帝临时选任尚书省其他五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与吏部侍郎等同考,考官多为进士及第者。唐代宏词科设置之初是吏部为了解决"格限未至"的才能之士迁转问题,后来变为及第进士赖以解决释褐问题的最重要科目。唐后期宏词科考试为"士林华选",从及第进士中"优中选优",释褐校书正字、畿望县尉、两府参军等基层官中的清要官职,或入幕使府,重点培养,"以备将相之任"。其中释褐校书郎者最多,入幕使府者其次,释褐畿县尉最为清显;而释褐人数最少的两府参军者入相率却最高,释褐畿县尉者次之。唐后期及第进士再登宏词科者,其释褐官的品秩高低和职望清浊,往往决定其能否入仕清望官,与其问鼎相位的几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郑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他的《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是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由此可见,《通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砚趣     
杨得鸿 《收藏家》2013,(3):71-74
中国历代文人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砚——古人称为研,俗称研台。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今肇庆)而得名,其石质、石品及石纹与众不同,而因"发墨而不损"的特点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最早有资料记载应为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苏易简(957-995年)字太简,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砚谱》对砚石的石性,其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造型作了分析。还有宋代朱苇撰写的《砚史》,朱苇(1051-1107年),字之章,号襄阳漫士,祖籍太原,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重点在思想文化,不可能涵盖一切,当然也不可能孤立于大的历史发展背景。中国"士"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  相似文献   

12.
戴逸 《北京文史》2000,(1):12-14
宣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把范围收缩,可以作一篇“清代宣南的士文化”文章。清代历经268年,会试将近百次,每次都有几千知识分子到北京来,住在北京宣南来应试的知识分子非常多。清代士文化怎么写?抓什么?我觉得是否可以考虑写士文化中的典型,至少可以提出三个典型。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自隋代开始,行科举取士之制。唐朝初年,取士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唐高宗、武则天以后,秀才、俊士两科停止,明经科也日渐被人轻视,只有进士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天下士人纷纷竞集于是科。当时,进士科的考试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地方上的“初试”和中央的“省试”。唐玄宗时,“省试”改为“礼部试”,我国古代由礼部选士,自此开始。宋代仍沿用礼部试之制。元代开始“会试”,“省试”的说法日渐消失。明洪武时定会试之年为辰、戌、丑、未年。至此,会试的称谓正式使用。会试之后,天子亲临策士之制,为“殿试”。唐高宗、武…  相似文献   

14.
朱正 《炎黄春秋》2010,(11):36-38
<正>读了资中筠的《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一文(载《炎黄春秋》今年第9期,以下简称"资文"),心情很是沉重。它回溯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历史,如实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近几十年里的遭遇,以及现在的处境和表现,这些无一不使人感到沉重。资文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大致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突出的特点:一是"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一是重名节,讲骨气;再一个就是"颂圣文化"了。可是,在"这60年是‘颂圣文化'一枝独秀了"。之所以会这样,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相关材料对《物理论》作者杨泉生平作了简要的考述,认为杨泉为由吴入晋时吴地会稽人,入晋之前杨泉在吴政权中有过"为政"的经历入晋之后可能不仕。《隋书·经籍志》称"晋徵士杨泉"语焉不详,马总《意林》称杨泉为"梁国人"、严可均称其为"吴处士",以及今人萧萐父认为杨泉"在东吴和西晋都与士族统治集团不合作甘心隐居著书,是一个江南在野的庶族知识分子"的论断有误,赵以武等人认为杨泉因会稽相朱则举荐而"北徙洛下"的推断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6.
<正>张泰基是清史上的小人物,但并非微不足道。他是清朝唯一不入甲即不在一二三甲之列的文进士,也就是没有名次的进士。本文欲探讨他的这一进士身份和背后的政治因素。一、"钦赐进士"《清世宗实录》中与张泰基有关的科举记载有三条:1、卷二十五:雍正二年(1724)十月庚寅(二十日),"钦赐举人张泰基为进士"。2、卷二十六:雍正二年十一月庚戌(初十日),"谕翰林院:选拔庶常,原以作养人才。今科进士特加简阅,取汪由敦、羊焕然……张泰基……熊晖吉等四十员,俱着改为庶吉士"。  相似文献   

17.
士为天下谋 人物周刊:你从94年开始创业,今年正好是20年。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里说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经商,在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寻的。你作为其中一员,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专门家"不远千里投奔延安,边区政府也慷慨纳士,竭尽所能给予他们丰厚待遇。但精神的崇高和世俗的平凡并无冲突,当这些满腔热血的才俊落入日常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权力都是最恭顺、最合作的,他们极少有西方知识分子那种监督、批判权力的想法,人生最大的梦想莫过于“为王者师”,即替君王出谋划策,实在“师”不了,能够安安稳稳地做个王者“臣”也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动、领导者多半是像李自成这样的纯农民或刘邦这样的村干部,顶多也就像洪秀全这样的高考落榜生,绝少有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举人、进士之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一声“臭老九”,道尽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酸辛和苦难。史有“九儒十丐”之说,读书的和讨饭的相差无几,但也只是指其社会地位低下,并没有纳入专政之列。过去还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之说,上九流地位崇高,自然没有读书人的份,除非是闻达之士或仕进了的,但读书人还是居中九流之首。“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弹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琴棋。”读书的比医生、作画的、唱皮影的、弹唱的、算命的,比僧道及抚琴下棋的还强那么一点点,当然也不在专政管制之列。新中国成立后,从旧中国过来的大部分知识分子被称为“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