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晓晶 《神州》2013,(7):13-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的整体就是以上层的贵族为中心思想,然后以真实、很鲜活的描述了十八世纪我国末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记录就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巅峰真是的记录,然而这不小说真正的能够成为我国小说文学的最高顶峰,难以超越,不单单是因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也是非比寻常的,因此,本文阐述了在此部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重要人物进行分析,仅供参阅。  相似文献   

2.
朱旭 《沧桑》2008,(1):101-102
小说《醒世姻缘传》对传统诞生礼俗中的"洗三朝"、"送米面"和"做满月"等都有详尽生动的描写,这些礼俗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承嗣观。诞生礼俗描写不仅使全书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谁也不会因为我写了几本书就在大街上对我索吻的不是?大部分玄幻小说都被网友戏称为"种马小说",意为男主角总能遇到一个又一个的美女,对其投怀送抱。但与一般的玄幻小说不大相同的是,被称为"玄幻文学第一人"的血红笔下的小说主角全部都是重情义,轻美色——他们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但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以其对文学的"根"的定位、提倡和骄人的创作实绩而享誉文坛。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发现他所描绘的楚湘风情、小说人物、文本指向都有图解现实的作用,而没有建构一个"根"性复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安娜与爱玛是托尔斯泰小说和福楼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们虽出身不同,个性不一,但悲剧命运极为相似。贵族小姐和永远"生活在别处"的女版"堂吉诃德"都以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本文将对比二人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从金钱和情欲入手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李英华 《丝绸之路》2014,(18):59-60
小说《飘》和《小妇人》是美国文学殿堂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均由女性作家创作,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从社会背景、女性主义和人物结局三方面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揭示小说中女性的成长历程,并对小说作了更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是中国现代优秀小说家,他的东北书写多是能够传世的文学精品.他对东北现代小说的艺术转型、文本体式以及现代满族小说走向的建构功不可没.明晰的文体意识,独特的叙述形态,鲜活的人物刻绘,无不融汇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诗性抒情.这些文学贡献使其在现代小说史和满族文学史上,为自己确立了不可移易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现实为视域,志怪、志人小说的文体演进可以概括为志怪、志人小说的现实化。唐传奇之所以能够实现文体独立与小说作者对于现实开掘与理解的深刻转变密不可分。志怪小说至唐传奇,描写的内容由想象为基础的幻想世界之朦胧逐渐过渡到以现实为参照的虚构世界之清晰,描摹的对象由鬼神怪异为绝对主体间杂少量具有超现实色彩的历史人物演化为现实中奇人异士与人情化鬼神怪异并行,作者的创作原则由以幻为基础的"实录"转变为以幻为基础的寄实和以实为基础的虚构共存;志人小说至唐传奇,创作理念由重理轻情变为情理并重,人物塑造由一种人物特点的刻画变为多重品性的揭示。在志怪、志人小说的现实融合过程中,肃宗的"黜华用实"主张、中唐儒学的复兴与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双传》有爱情的内容,但不就是爱情小说,而是以特定的审美视角,透过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审读社会人生的社会人情小说。王仙客是贯串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揭示这一人物坚韧不拔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小说的主要笔墨所在。"仙客之志,死而不夺"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题。小说的重要思想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自身的命运必须靠自我去改变;富贵人的幸福是从贫贱者那里博取的,富人出钱,穷人必须舍命;极端自私是达官贵人们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女神男人"模式占据绝大多数。这一现象首先是由汉魏六朝民间女神崇拜的状况决定的,人神祠庙信仰构造的神女世界仿照现实社会制定了"女有所归"原则,神女大都要经过婚姻的试炼才能获得独立神格,同时,巫者特别是女巫群体在女神主导特点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汉魏六朝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这导致了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的确立。男性文人在小说创作中继承了"神女赋"等确立的"神女"文学传统,并进一步以男性本位塑造小说中的"神女"形象,加固了"神女"小说及"神女"文学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作家从维熙曾这样概括他的老邻居兼文学前辈萧军:"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萧军在与众多历史人物的"牵涉"中,与胡乔木的交往却极特别。两人凭"文学"里的"政治"神交,因"政治"下的"文学"相识,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激辩,最终超越"政治"以"文学"的名义笑泯恩仇。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不单是个体生命的偶然交集,更是历久弥新的"文学与政治"话题、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2.
夏继先 《沧桑》2008,(6):228-229
细节描写是《世说新语》诸多艺术成就中的一个方面,它在《世说新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世说新语》中的细节描写方式多种多样———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事、举手投足之举;讲究人物语言的传神,侧重于谈吐中体现人物神韵;力求以简练的笔墨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的内在神韵。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它继承了《左传》优秀的写作技巧,又影响了后世小说人物的创作,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元未明初文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小说艺术性重要构成之一的人物形象方面对其进行审视:在人物角色设置上,主要角色以男性为多,男主角多为"书生"、"士人",女主角多生长于官宦商贾家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是直接塑造与间接塑造;在人物形象特点和内涵上,奇遇类和爱情类故事的人物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人间喜剧》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渊源、作者的创作背景、叙述方式等问题上,主要选取了巴尔扎克最具代表性的《巴黎生活场景》与《外省生活场景》中的部分小说进行读解,研究了现实主义风靡近代法国文坛的各种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同时也探讨了这种艺术手段在文学描写中的实践应用。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在巴氏小说中的侧重点,则是针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分别解读了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刻画,艺术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意在引起广大读者对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兴趣,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阅读切入点,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现实主义精神在近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叶楚伧(1887年~1946年)江苏吴县人,南社中坚,文学造诣很深,在小说、诗词、散文、戏剧上都有不俗成就,著述甚丰;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宣部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等要职。1930年3月至1931年12月,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力求"政治清明",但囿于多种原因,也只能"无为而治"。以往论及其人,或为文,或为政,而很少涉足他的为人。对人物的研究,除了不能脱离当时的语境之外,对其个性品行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所提倡的"问题小说"观,对"五四"乃至以后的文学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关联着周氏"人的文学"及"平民文学"等重要的文学主张,而且表达了当时《红楼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与胡适、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共同构建了红学研究的生态景观,现代红学史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书与人     
《等待戈多》今年是贝克特诞辰100周年。这套选集收录了其所有法文写作的作品。贝克特在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其成名作《等待戈多》。他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和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远远大于戏剧。从文学表现角度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他。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mett)的儿童小说<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1911)是其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人物塑造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它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一努力,同样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所在.本文试图从人物、小说类型及花园的隐喻意义三个方面,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探讨的笔触主要在于:第一,对人物的分析集中在两个少年人物——玛丽和迪肯,说明作者对"双性同体"思想的肯定.第二,该小说的类型使其成为形式独特的儿童小说.作者打破了传统中男孩子的书和女孩子的书的界限,将历险小说和家庭小说结合在一起.第三,伯内特给秘密花园赋予了隐喻意义.荒芜了十年的花园在玛丽的手中复活,因此它象征着女性发挥创造力的园地,是其"自己的屋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毕飞宇的小说为例,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生存的错位状态和人物错位生存的原因,最后对小说中人物在错位生存中所表现出的悲剧之美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卢薇薇 《神州》2012,(11):4-4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充斥着众口一词的颂歌,女性性别意识失落沦丧。而宗璞的小说《红豆》以引人注目的女性视角,真实地探索了女性委婉细腻的内心和柔情;并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叙述了女性经由革命获得解放的人生抉择。本文意在结合《红豆》的时代背景,通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