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莲英自9岁入宫当差,到暮年出宫养老,在宫中度过了55个不同凡响的岁月。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同、光年间,权欲熏心的慈禧太后,前后三次“垂帘听政”,独揽朝纲国政,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一生诡计多端的李莲英,紧紧依靠慈禧太后,为其出谋划策,效尽犬马之劳,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因而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李莲英从迎合慈禧太后取得宠信到协助慈禧太后出谋划策,参与朝政,而进一步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垂爱,终于成为清末一代权监。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中国被西潮入侵,屡战屡败,创巨痛深,朝野震动,于是接受西方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自认野蛮,由原处"天下"之中而退居"世界"的边缘。①如梁启超在1912年所说,今日"我国在世界现居何等位置"、将来如何"顺应之以谋决胜于外竞"之道?是每一个国民应关注和思考的基本问题。②据裕德菱记载,慈禧太后在逃难西北又返回北京后,也"殷望中国,得在世界列强之中,占一  相似文献   

3.
正1901年11月29日是慈禧太后66岁生日。虽然中国人贺寿有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的惯例,但慈禧老佛爷认为66岁应了"六六大顺"之说,应大操大办一番。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大大小小的马屁精便绞尽脑汁、争先恐后地向慈禧太后进献各式贺礼。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在贺礼上压倒群僚,他别出心裁地花重金从美国购进一辆图利亚"牌小汽车献给慈禧太后。要知道,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1,(3)
正设色纸本尺寸101×48厘米题识∶光绪癸巳孟春上澣御笔。钤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慈禧皇太后之宝、欢喜园、大雅斋、推倒一世之智勇说明:本作品七条金鱼是慈禧七十大寿亲笔所绘,金鱼及水藻色彩淡雅,线条笔墨清新,具有极高的绘画技巧。"推倒一世之智勇"是慈禧晚年藏品之重要闲章,著作《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慈禧太后演义》书中对于光绪帝和慈禧的喜爱书法及绘画多有提及。"推倒一世之智勇"本为李白诗词,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用在本副作品可见其开拓万古之心胸,"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大雅斋"钤印均是晚年所用。大雅斋原为慈禧在圆明园的住处,"大雅斋"遂成为慈禧的私人堂款。  相似文献   

5.
1935年间,中日两国在应对"华北事变"的同时,由最高外交当局进行过关于国家关系之三原则的谈判;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又推动、指导了此次谈判。从1934年10月蒋介石写作《敌乎?友乎?》到1935年10月日本决定"三原则",中国方面首先"以进为退",借广田演说之机,由王宠惠提出了"三原则"而调整中日关系;在华北事变之后,又"以退为进",继续以蒋作宾明确提出对日"三原则"。日本则首先静观而不予回应,在华北事变之后,又开始了外交上的进攻: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三原则",并首先否决中方的"三原则"。中国政府在出师不利、东京谈判失败的情况下,于"五全大会"之后,在此前的"三原则"谈判基础上,在南京主动发起了与日本的调整国交谈判,并再次否决了日本的"广田三原则",使得中日"三原则"谈判无果而终。中日双方在谈判中的主动与被动之不断移位、攻守与进退之互相转换,使得彼此在成败与得失之间各有千秋。但相对于华北的风云诡谲和剑拔弩张,中日在东京、南京的谈判桌上所进行的外交斗争,其对于战前两国关系的能量与效果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6.
赵小春 《南方文物》2011,(3):196-199
前言在故宫博物院所藏35万多件瓷器藏品中,光绪时期有一批器物上,常见题写"大雅斋"三字,同时缀有"天地一家春"椭圆形篆字章。经过考证,这批瓷器是慈禧太后的御用之瓷,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历时3年生产了大批量的大雅斋瓷器,在遭遇国家大丧,  相似文献   

7.
沈文荣从"高官"变成"巨富",可以说是苏南集体企业改制的一个转折点当"黄首富"和"荣首富"相继落马或下台后,中国的富豪们愈发领教到这顶桂冠的荆棘之痛,也更加避之不及。躲慢了也是一种错?本来就谈"榜"色变、视"富"如仇的江苏沙钢集团董  相似文献   

8.
流苏 《文史博览》2010,(8):37-38
<正>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疯狂捕杀"新党",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梁启超到日本后改取日本名字吉田晋,并很快学会了日语。这期间,他和日本政商两界人士交往密切,并博览群书,大量阅读日本学者译著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正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一行,匆匆离开北京,一路奔波,最后在古都西安落脚。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联军相继退出北京,"西狩"一年有余的慈禧与光绪"两宫",从西安起驾,取道河南、直隶,  相似文献   

10.
陶易 《文史天地》2013,(7):28-31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他从一个落第秀才、捐纳监生,一路爬到巡抚、总督、内阁总理大臣,乃至民国大总统的高位,临死前还过了一把皇帝瘾,成为清末民初的乱世奸雄。这其中靠的是什么?袁世凯曾自诩为"靠天成功",其实正如古语所云:"虽曰天命,抑亦人谋。"机遇对于袁世凯而言只是部分因素,其掌权得势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6,(3)
正慈禧(1835一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贵人。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元年(1862年)尊为太后;光绪元年(1875年)尊为皇太后。于成丰、同治两朝"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在她统治的47年里,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女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画墨宝。一.慈禧书画代笔及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慈禧绘画作品在慈禧当权的晚清,大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慈禧也想通过一些手段笼络大臣,赏赐书画既是其中一个办法。她本人并不擅长书画,为此,年老的慈禧太后是不是要找人来代笔?慈禧又是从  相似文献   

12.
<正>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21世纪初,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终于揭开了距今4000多年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神秘面纱:这里就是中国夏王朝的起始之地——大禹之都"阳城"!大禹治水是个不老的传说,在中国史上是否果有其事?夏王朝到是谁筹建的?是鲧?是禹?还启?都说"夏鲧作城",那么能否找出作城一二?鲧城找不出,能否找出史籍有载的"都阳城"或"启居黄台"?这些都是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红颜怎样不薄命?作者给出了三个答案:贤德、隐忍和掌权。读者可有其他见解?古今文人常慨叹:红颜薄命!意思是说,美女命不好,不得善终。因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的美丽不过是男人们的消费品而已。正因为是消费品,所以,男人们会"玩物丧志",丧了志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省贵阳市有个叫"纪念塔"的地名,在当地家喻户晓,只是多数人只闻其名,未见其塔,因该塔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拆除。"纪念塔"之名究竟是从何而来?而"塔",又是为了纪念谁?从地方军到中央军1941年5月27日,让此地得名的纪念塔正式开工兴建,原塔选址于今天新华路、环城南路、市南路及青云路的交叉口,全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  相似文献   

15.
契丹建国前的社会组织,弥里指河的流域、优质牧场,石烈指强大宗族控制下的各牧场,都已经是地缘组织。涅里重组契丹八部,是以曾经掌权和现在掌权的部落权贵宗族及其姻亲宗族分别控制仅存的十二个石烈,部也已具有一定的地缘性。"二府"分别出自迭剌部和楮特部,是管辖契丹八部的组织。阿保机改造"二府",使之成为统辖契丹八部的中央机构,使与之对应的部、石烈、弥里成为地方行政机构,由此构建起契丹国家。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至此,在中国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几经反复。从禁止节育、堕胎,到提倡节育、避孕;从"人多力量大"到"晚、稀、少",从独生子女政策到"二孩"政策,发生过多次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高层有哪些政治考量?是谁第一个提出了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这项影响亿万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基本国策,当年是如何出台的?在实践中又是怎样不断调整、完善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对安徽肥西的"包产到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肥西的"包产到户"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具体怎么开始的呢?2018年6月至9月,我们先后三次深入当年农村改革的第一线,走村入户,与亲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在激情改革、思想碰  相似文献   

18.
杨奎松 《江淮文史》2011,(1):4-22,1
新中国镇反运动初期,中共中央决策层意见并不一致,毛泽东对于镇反运动开展的时机和力度掌握更是几经反复,从"不要四面出击"到"大张旗鼓",再到直接给各地下指标、定任务,其中经过了怎样的历程?各地的镇反从最初的"宽大无边"又如何演变成了"扩大化",并因此带来何等后果,对新中国的政治走向又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且看中国现代史专家杨奎松大胆突破研究禁区,从大量未公开档案中深入挖掘史实,为您解读新中国镇反运动始末。  相似文献   

19.
启之 《炎黄春秋》2015,(3):35-37
谈历史的目的与手段的问题,是个知易行难的事。当年在土默川插队的时候,冬闲没事,知青聚在一起"灰撇",说起农民之苦,干部之横,政策之苛。大家说来说去,似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只有掌权一条路。而要有权,就得当官,至少得当到旗委书记;而要当官,就得入党;要入党,就得说空话、套话、假话;光说还不行,还得干。可你执行政策,就免不了损害农民利益。这个是坎。华子发表高见:"主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  相似文献   

20.
自私的慈禧     
正1901年1月29日,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授命傀儡皇帝光绪发布《新政上谕》,指出:"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当时大清朝已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反复割地赔款,国权日丧,国势日衰,统治危机迫在眉睫。不管是做表面文章也好,想痛改前非也罢,诏书中"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确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时政的弊端所在,也体现了慈禧的见识。但是,慈禧绝对意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