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奶奶庙是郑州地区常见的那种青砖小庙,低矮,窄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离想象中的红墙碧瓦庙距离很远,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庙,愣是让考古界发生了"地震"。2011年,在老奶奶庙旁发掘的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人们牢牢记住了贾鲁河边这座巴掌大的小庙,四万年前,这里已经活跃着一支古老的"郑州人"了。我们不得不从旧石器和旧石器时代说起。  相似文献   

2.
关卉 《神州》2014,(7):11-13
<正>据文献记载,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已演变成了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娱乐活动。老北京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最早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一种活动,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现如今北京庙会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六,最长的也不过初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理上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交汇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史称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之"中",不仅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早期华夏族群天下认知中的地理位置居中,而且也是指其在地理、气候、生物、环境与文化的交汇互动中所体现的多样性,多维性与适中性.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乃至东亚大地的文化互动中一直扮演着枢纽性角色.在早期中国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庙底沟化(华化)"与"二里头化(夏化)"均具有中原的渊源.庙底沟类型的形成与扩张是早期华夏传统形成过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整合与布局,"庙底沟化"被看作是最早的"华化";二里头文化被学术界普遍视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文化,"二里头化"也可视为是"夏化"——经过"华化"之后的"夏化",早期中华文明的内核"华夏"至此显然已经成熟,框架结构已初步确立.充分证明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沉浸儒家思想千余年的中国人一向以"从一而终"为婚姻的美好愿景,"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对婚"。可是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一家,却连续四代都有休妻史。《史记》里并没有记载孔子休妻这事儿,估计是怕给圣人抹黑,但是一个叫孔颖达的后人却大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嘉义新塭的嘉应庙(晋江东石嘉应庙在台湾的分炉)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七日都会很隆重地举行一次"冲水路,迎客王"的民俗活动,每次都会吸引来自台湾各地的数千名信众及上百顶神轿前来参加。一、活动仪式是日午夜12点正,首先举行"代天巡狩"王座安座仪式,由两尊"大王"分别带领两艘"王船"及十八尊"代天巡狩"(客王)净炉安放于大殿之中。安座时敲钟擂鼓,螺号长鸣,庄严肃穆。寅时,各路轿班集中庙门口,安置神座,由"尹王爷"(庙中奉祀之神)钦点  相似文献   

6.
晋东南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环境特性使得众多早期村庙建筑及周边聚落得以保存至今,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空间组合关系——一村多庙。高都镇内存有3处保留着金代遗构的庙宇和6处清代庙宇,是晋东南地区难得的多座早期建筑同在一个聚落内的案例。多座村庙在聚落空间中发挥着分隔、标识、重组道路和民居肌理的节点作用。村庙亦与聚落中各类日常事务的交织在一起,每一次修缮营建工程都成为所在聚落及周边地区组织方式、经济实力、信仰需求等方面情况的体现。因此,村庙的营建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聚落的演变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2015,(7)
<正>借着某盗墓题材小说被改编成网络电视剧的东风,"考古"又在近期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衣着酷炫的帅哥靓女,古老诡异的神秘古墓,危险恐怖的机关陷阱……这个不那么热门的学科,却因冠以了如上元素,而在这个夏日将人们刺激得连荷尔蒙都分泌得格外多。而现实世界的考古却绝不是件浪漫的事。1927年,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专家命名了著名的"北京人",而他的发现和判断在当时却被认为"胆子太大、证据太少"。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村寨的一个庙留下了一些老故事,追根溯源寻一寻他们的起源,听一听它们的故事,记住这座城市里的老街,留下一段段往事。野鸭塘的养马寨,在金阳大道北路旁边。明清时期,此寨称叫"养马苗"或简称"养马"。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处的苗族同胞擅长养马,喂的马比别的寨子多,因此把它叫"养马苗"。甚至说今马王庙地区过  相似文献   

9.
我省徽县县城西门外的州主山上,有一座宣灵王庙,外貌壮伟,斗栱雄健,在本省已经发现的古代建筑中,尚属仅见。据县志载:"凤凰山在城西一里,宋建宣灵王庙于其上。"又载:"城西宣灵王庙侧曰凤堂。"现在庙墙上还存有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州判致祭宣灵王的小石碑,足证确系宣灵王庙无疑,所谓凤堂则系山下现在的徽县中学校址。  相似文献   

10.
正1929年,是我的生活和命运出现重大转变的一年。从这一年起,我连续系统地受了12年学校教育,而这种教育,基本上是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对我的思想定型具有重大作用。武汉的黄陂同乡会在汉口拥有一座庙,叫四官殿。有些黄陂同乡会的负责人思想比较开明,觉得用庙产只养和尚不行,就拿出庙产的一部分在庙内办了一个学校,叫与时小学。在与时小学教书的教师中,有个喻代民,他是在中华大学工作的喻善哉的胞弟。  相似文献   

11.
正"老郎"在湖南常德方言中,是人老心不老男人的雅号,老郎庙却是戏曲艺人供奉祖师爷的庙宇,也是戏曲艺人行帮的组织机构。湖南常德金钻广场内和平街与梳子巷交汇的西南角,在2002年拆迁前,尚存一座古老的窨子屋,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常德老郎庙。皇帝"兼做"老郎神老郎庙坐落在当年叫五宫街(今和平西街东段)的大梳子巷口,就在后来的常德市电池厂南侧不远处。清同治年间《武陵县志》记载:"老郎庙,县治东。"那时武陵县的县治就在大兴街西侧的云程巷。  相似文献   

12.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所载周代庙制的内容不一,多所抵牾,概括其要点,则为四级(或五级)庙数和毁庙规则。考察《左传》,可知春秋庙制的特点是:庙数分为二级,天子、诸侯是一祖一庙,大夫则诸祖共一庙;无毁庙制度。古今学者多认为春秋无毁庙的"现象"异于西周庙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毁未毁说、合理变更说、昭穆计数说和变例说。联系周代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政治需要和经济因素考察,可以判断春秋庙制是对西周庙制的继承而不是违背,周代庙制存在于适合其生长的文化沃壤中。  相似文献   

13.
团山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它依山面水,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恬静.在这个滇南的小村庄.借助个旧锡矿大富起来的张氏族人,斥巨资修建起一座座精美豪华、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一百多年后,团山因"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而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价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在团山村,我们可以看到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风格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体现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张氏族人营造并保留下来的大量富有特色的汉族民居建筑,八大院、四座寨门、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祠堂等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团山村的不同方位.  相似文献   

14.
据《山西文物地图集》记载,山西共有府君庙20座,长治地区现存有13座府君庙,府君庙中供奉着曾在长治及周边地区为官的崔珏。本文通过梳理崔珏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探讨崔珏由人而神、并被立庙祭祀的过程和原因,同时说明现在长治地区的府君庙的保存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国有两座关城,向来是不好过的,一座榆关,一座阳关。比起榆关,阳关难过的历史要久远得多。难过的关,并不单指"道阻且长",更有一种心理上的"难过",毕竟"故园无此声",毕竟"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脑海中的阳关不仅仅是一座关  相似文献   

16.
从有关古籍记载中,人们只知道清代以前南京有三座祭祀妈祖的庙宇,两座名为天妃庙,一在安德门外的大胜关,一在江东门外的上新河。还有一座就是永乐五年(1407年)建在仪风门外的天妃宫。现今这三座庙宇均无存。此外在定淮门外明代宝船厂中有座妈祖庙,当地居民称其为“娘娘宫”。解放后尚存庙屋数间,殿内有神像和一只宝船模型,当时庙内有一老和尚姓孙,法名龙本,现已去世。娘娘宫完全拆除是在1976年前后,现遗址上多为住宅,临街部分今为“南京中保木材经营部”。  相似文献   

17.
王晖 《史学月刊》2022,(12):5-17
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正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与左云县的交界处,有两座明长城遗址,在文献中分别叫"高山城"和"旧高山城"。这两座"城"之间距离7公里,如今各自衍生出同名的村庄,"高山村"归云冈区,"旧高山村"为左云县辖。旧高山城是明朝早期的"高山卫"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在此地置了一支边防军,称"高山卫",  相似文献   

19.
正在湖南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二渡水村,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高坦岭。它坐落在南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村子西南山麓有一个神奇的山洞,相传有一个圣人在此济贫行善,修炼成仙。这一带穷苦群众为了弘扬其惩恶扬善的美德,自发组织起来在洞口修建了一座庙供人们祭祀,故将这座庙叫"圣公庙",后面的山洞叫"圣公坦"。圣公坦虽然天生灵气,却因"养在深闺人未识",鲜为外人所知。据二渡水村老支书陈海  相似文献   

20.
正板峪村隶属于介休市张兰镇,位于张兰镇驻地张兰村东南约11公里的张板公路沿线,南2.5公里出红卫庄村即为沁源县境,东南3.5公里处为平遥下庄、四十亩等村,可谓"声闻三县"的交通要冲。说到板峪,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流传至今的两处特色古建筑——噤师庙和三开戏楼,这两座古建筑在全国都属罕见。噤师庙主要是庙名罕见,至今无法确证"噤师"究竟是何方神圣?三开戏楼的独出心裁之处是三面都装有木隔扇,三面开台酬神唱戏(由于西面为山沟,故开南、北、东三面),巧妙地解决了因空间环境局限而造成的容量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