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远离中原地区,秦汉以前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闽越土及其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自新石器时代产生之后,就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崇拜。闽越族的原始宗教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昙石山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吊祭是丧葬活动中的重要仪式。在皇帝、贵族、官员的丧礼以及平民的丧葬活动中,吊祭是表达对死者哀思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由于社会等级差别,吊祭的方式并不相同。在国家丧礼中,吊祭的不同方式体现丧礼规格的差异。在私人丧葬活动中,吊祭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成为吊祭者与丧主联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何月馨 《华夏考古》2022,(1):97-104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勾勒出唐代丧葬花费的基本面貌,如购买葬具和墓地、修建墓葬、准备墓志和随葬品等。就丧葬总花费而言,普通官员与厚葬的庶民之间差距并不大,反映了唐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层流动性的加大;但与最高等级如皇室人群等仍然存在鸿沟,等级始终是影响葬事花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仪式。自古以来很多哲人都对死亡及其相关的文化进行过论述,但却没有一个时期,像1983年到2002年这20年一样,如此大规模地对死亡与丧葬文化进行研究,并出现了如此大量的著作,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本文正是以此20年为限,对于此期的死亡与丧葬文化研究的著作成果,进行一些概述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进一步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演戏酬神属于民间信仰,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即以演剧的方式酬谢神灵.祈雨得验、避过水火兵虫等天灾人祸、修建庙宇等活动,都是演戏酬神的缘由.民国年间,地方政府已将酬神演戏的活动纳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有严格的基于法律的审批程序,地方政府对演戏酬神的管控基本出于非常具体的民生与管理的考量,包括防疫、治安、民间舆情等,但维护治安是第一位的.这反映出民国地方政府这一时期在公共事务管理上是有一定效率和务实的,而严格的管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经科学发掘并发表的唐代赣江流域墓葬报告数据信息,研究赣江流域唐代墓葬形制特征,随葬品类别和放置特征,墓室砌筑方式、墓砖花纹、龛、砖柱等装饰特征,分析诸方面特征蕴含的地域丧葬观念和体现的墓葬功能,总结唐代赣江流域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7.
王小婷 《民俗研究》2011,(4):95-103
避煞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丧葬习俗,流传了有2000年,历代多有记载。由于煞日的推算确定的不同方法、避煞的方式迥异等原因,因此各地避煞习俗的实际执行情况迥异。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从古代就有许多学者撰文专门否定或者批评避煞这种丧葬习俗。不过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生安死”、“趋吉避凶”的文化、生活信念,不可否认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物周刊》2013,(43):28-34,36-39
假如10年前,有人指着一个一百七十多斤的胖子告诉你;他就快35岁,做过歌手,开过餐厅,倒过服装,全都失败;从没演过戏的他,不用几年就会成为国内影视圈炙手可热的一线男演员。你不觉得胖哥旁的神经病药不能停?  相似文献   

9.
10年前,刘若英为黄磊的手记《十七楼的幻想》作序  相似文献   

10.
军事演习的功能主要是检验部队的训练成果,因此称之为考试也不为过。所谓“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军事演习作弊也成了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第221期本栏目所讲的美国“红旗演习”公开作弊操纵演习结果,便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1.
叶涛 《民俗研究》2009,(1):66-71
合山会是泰山民间香社的一种组织形式。本文依据泰山香社碑刻资料,对合山会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合山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形态、合山会的历史价值等,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付幸 《收藏家》2008,(10):73-79
祭文是古代哀祭文的一种,在告祭神灵、祭祀天地山川、或亡者(包括往圣亲友等)时为祈福或表示哀悼之情而写,以祝祷和哀悼为主,一般在设祭时宣读。  相似文献   

13.
烧"太平香"是流传于辽宁岫岩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祖还愿仪式。文章在描述这一民俗事象的基础上,分析了仪式器具、行为和语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神鬼信仰意义域正是以这些象征意义为启程工具在仪式实践中得到凸显与强化的。由此,一种超验性的实在被经验,为信仰和仪式的再生产做好了准备。作为民众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此类信仰和仪式应当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4.
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集中沉淀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政治、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征,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南唐书》有胡恢、马令、陆游三家,胡书现已很难见到,仅马、陆二书存世。今就胡恢《南唐书》的流传踪迹作了相关的考证,并对马、陆二书现存版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希望能对南唐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瓷器实物的考察,并结合《皇朝礼器图式》、《备物昭诚》等内府彩绘本清代典制书籍,考述了礼书记载的各式瓷质仿古礼器在乾隆时期确有生产,且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都有补做。同时,因清代礼制规定国家诸祀和内廷诸祀的行礼场所和受祭对象不同,导致瓷质祭礼器的生产制度、造型与种类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7.
白莲教是源起于元明而盛之清和民国,且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秘密社会组织,白莲教仪式行为集中体现了其浓厚的宗教情结。白莲教仪式行为在组织层面确认了教派内部神性化的伦常关系,在理念层面形成了理想家园与现世目标的同一,社会控制层面所确立的宗教威慑与世俗惩治构成了白莲教独特的制度化惩戒机制。仪式行为在这三个层面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白莲教本土宗教世俗化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洪斌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1):152-154
东晋咸和六年分南海郡立东官郡,郡名应与当地所设盐官有关。由于当时“官”“莞”同音,致使文献中“东官”“东莞”出现混用的情况。《宋书·州郡志》等地志材料曾有过统一检核,故皆使用“东官”,与纪传类材料迥异。整个东晋南朝在制度层面未曾有改“东官”为“东莞”的举措。唐至德二载改宝安县为东莞县,乃是沿用此前误用的“东莞”之名。  相似文献   

19.
谢洪欣 《民俗研究》2007,(4):189-197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信念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亲人当成亡人,而是把他视作灵魂和肉体仍存的"活人"。在这种"不死其亲"的观念支配下,"视死如生"的葬前礼俗便表现得十分隆重而繁琐,据儒家经典《礼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不但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气候的精辟认识,而且准确地反映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日地关系,成为掌握农事季节的可靠依据。本从甲骨、古籍献入手,结合有关考古材料,考定二十四节气大致萌芽于夏商时期,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并于秦汉之时趋向完善并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