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口,在武汉的三镇中发展较迟。明代以前,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1466年(明成化二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年间,在汉水改道入江口的北岸,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处修建了龙王庙。 龙王庙地处汉口与长江的汇合处,河口窄小,河岸呈突出的弧形岸线,既受汉江洪水顶冲又受长江水流淘刷,经年累月,岸陡脚虚,500多年来决堤数十次,历年都是武汉汛期防守的重点、著名的险点。  相似文献   

2.
武汉防汛第一险段武汉龙王庙,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汉口岸。明代以前,这里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此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庙址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龙王庙落成后,尽管每年  相似文献   

3.
旧时汉正街     
汉正街东起集稼嘴,西至硚口,全长约十余华里,为汉口最古老之街道.北边与小夹街、大夹街、汉中路平行,南边与汉水街平行,两边大小巷道均以百计.由于汉正街紧邻汉江和长江,商船穿梭,货运便利,自然形成商业中心.1920年刊印之《夏口县志》卷十八《艺文志》中,曾载诗三首,记当时汉正街之繁华.其一云:“汉口通江水势斜、兵尘过后转繁华.  相似文献   

4.
<正>在闻名天下的汉正街,有一处与汉正街及老汉口血肉相连的古建筑——汉口徽商建造的新安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皇帝下旨,指定衡阳、岳阳、长沙、荆州各粮产区的漕粮,由湖南城陵矶改到湖北汉口交兑。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汉口又因其水运条件和能泊靠大吨位盐船的码头优势,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  相似文献   

5.
老汉口的六言私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30年代初,汉口市沿着汉水东起接驾嘴(集家嘴),以西为流通巷、新码头、沈家庙、宝庆码头,再而大水巷、永宁巷、石码头、万安巷,往北即与汉正街平行的大夹街、小夹街、新安街、汉中路,再北就是也与汉正街平行的长堤街了。  相似文献   

6.
运河船号     
运河船号,是指曾在南运河水运航段流行传唱的船工号子. 南运河指京杭大运河的天津至山东临清(再往南为漳卫河)478公里航段.在我国漫长的南运河航运史进程中形成的船工号子,至今保留在泊头市区为数不多的老船工记忆里,是南运河航运史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 古镇码头 南运河曾是黄河故道,亦称清水.曹魏时期沿此修建白沟水运,隋代成为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时称永济渠,又名御河.从那个时候开始,“泊头城区兴起于运河漕运,由运河码头发展而成”.中国水运史丛书《河北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说:“泊头镇位于河北省中部偏南,是南运河上的著名码头之一.”  相似文献   

7.
汉口最早是由一个古老集镇发展起来的,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以后又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中枢,故其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经商的船只来往也十分频繁,许多货物都集散于此,商业十分发达,故其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镇之一,即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汉口因处于汉水之口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初,在老汉阳(现汉阳区)东部地区.南岸嘴汉水口之间有一座约30级麻石台阶的大河码头,与汉口龙王庙码头遥遥相对。从大河码头起坡,有一条长街直通一条横街与福来街衔接。一眼望去,石路平铺,屋舍俨然。  相似文献   

10.
自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武汉建立了商人垄断公盐运销的“纲法”制度后,在武汉从事食盐交易活动的盐商们曾经历了“十里通津驻盐艘”的黄金时代.到抗战胜利后,改为自由经销,取消了凭票运盐的制度,运销业务才进入完全衰落的时期.1617年,明政府采用了盐法道袁应振的建议,建立了垄断食盐运销的“纲法”制度,使当时的武汉地区成为淮盐最大的集散地.淮南“纲盐”由长江船运至汉口停集,再分销至全省各州县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各口岸.由于盐船都泊于汉正街附近的汉水一带,所以盐商们也就在汉正街附近觅屋居住,逐渐形成正式的街巷——淮盐巷.清代,淮盐运销办法是由官府发给“引凭”,每“引”可贩盐364斤.乾隆年间,户部规定湖北、湖南两省的淮盐都在汉口分销,故而汉口镇的“盐务一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三镇地处九省通衢,襟大江而接湘赣,连洞庭而带鄱阳。汉水南来,平汉北至,辐揍宽广,水陆捷便。南北粮运,集贸于此。溯至20世纪初,武汉三镇已成为中国内陆中心的粮食贸易集散地。 南岸嘴的“粮行街” 长江、汉水交汇处有一南岸嘴码头,与现今汉口民族路口集稼嘴码头遥遥相对。当年两岸来往,舟揖交通。每遇春汛,南岸嘴至龙王庙一带河流湍急,两岸交通中断。 南岸嘴岸上,自北往南,有粮食行(粮食贸易中的经销中介)十四、五家,一字排开,构成一条“粮行街”,占了半边市面。白粉墙,石门夹,招牌横展,字大醒目。如恒春福、鼎…  相似文献   

12.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竹枝词》里的一个名句,精炼地概括了汉口从一个汉水边的码头。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近代化城市的历史。近代,外国人要深入中国腹地,指名要在汉口开埠;国人也言必称“大汉口”,或曰“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或曰“天下四聚”(京师北京、苏州、佛山、汉口)。  相似文献   

13.
武汉的明珠──汉正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市口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地处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是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商埠。明万历年间(公元 1573年),这里已是“户逾九千、人口五万”的闹市。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3),就呈现出商贾云集、交易兴盛,招徐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的“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荣景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专业街肆。1858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以后,汉口被辟为商埠,英、法、德、日、俄划地租界,实行经济掠夺。豪商巨富相继迁住租界,汉正街一带,已比较集中地形成了小百货、土特产等…  相似文献   

14.
在汉口汉江边的江汉桥下东侧,有两个著名的里份——泉隆巷和淮盐巷.这两个里份紧邻江汉桥所占据原来武胜路的位置,其汉江边的码头即是武圣关码头和泉隆巷码头.汉江的众多码头和岸边的街巷里份,无不刻印着昔日水运的繁盛.  相似文献   

15.
1912年1月至1922年7月,日本陆军派遣队入侵汉口并驻扎10年半之久,非法获取土地修建军营,擅自架设大功率无线电台,竭力维护日本权益,强化了日本陆军在长江中上游的谍报网.而在长江流域势力最大的英国出于自身利益支持日本,则是该队得以为所欲为的重要外因.该队最终撤出汉口回国,与当时日本为缓和中国民众反抗浪潮、避免受到美英牵制而调整对华姿态相关,并且是以日本在长江上的海军实力增强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一条汉水是歌,它从陕南的秦岭山中发源,欢吟高唱三千里,在湖北汉口汇入长江,流进东海。 一条汉水是画,它描绘着两岸人民多彩的生活,报道着时代发展的痕迹,呈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则要来汉正街。”有人为了押韵,把这两句话简化为!“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内搞活的一个成功范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些年份.汉正街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风向标,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条河。在这条河里,少不了风吹浪打,少不了急流险滩。汉正街顺应了历史潮流,奋勇当先地走过30年.成为镶嵌在长江汉水交汇处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18.
在旧社会的许多行当中,可能码头上的江湖气、行帮色彩是最浓厚的了.武汉老码头不仅帮派林立,而且帮内有帮,派内有派,门户森严,错综复杂.这既与这个行当处于社会下层地位相关,也与其本身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生存的复杂背景相关. 地域性帮口 汉口开埠前,码头工人大都是本地人,码头上没有明显地域性帮口,但是来往于武汉运输货物的外省民船、客商还是习惯用自己的同乡在码头搬运货物.如汉口的宝庆码头,自嘉庆初年就有湖南宝庆人在此替本省客商搬运货物,宝庆码头也因此而得名;汉口的大王庙码头,也是自道光年间就有江西人从事搬运业务.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28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武汉地铁2号线正式开始试运行。此前,汉口京汉大道开通了轻轨,那只是在城市上空奔驰,可算轨道交通,却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地铁,故地铁2号线的试运行,标志着武汉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尤其是地铁将汉口、武昌最繁华的地段一线穿起,从看不见的地下越过长江,三镇市民素来饱受长江汉水分割之苦,为地铁的开通当然格外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20.
汉口早在明清之际已被誉为“天下四聚”,入清以来,商贸更称繁盛,所谓“南珍北货藏作窟,吴船蜀客到如家”,长江、汉水的商路沟通着东西南北,汉口的河街、正街、夹街成为商贾辐辏、店铺栉比的地方,汉水两岸更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