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人物,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妥协、避战、用人不当、没制定恰当抵抗政策,是个不折不扣的"误国"者。抛开个人情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他确实是个"误国"者。  相似文献   

2.
3.
帅艳华 《文史天地》2008,(11):10-13
1896年值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全权钦差大臣出访,并顺带游历了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在英国的21天里,英国各大媒体对李鸿章的访问进行了详细报道。通过报道,我们看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4,(9):22-29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让人有太多的伤感与悲愤。然而120年前的中国人,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和勇敢。愤激,转化成觉醒。悲情,变成改革的动力。1895年的中国,努力着“走出甲午”。  相似文献   

5.
110多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的完败告终,有人认为清军是输在武器装备上,也有人认为是败在清军训练弛懈、指挥无方上,等等。其实,回眸再看,当时清军的全线崩溃以及战争的最终失败,与清政府正式宣战前,因外交幻想而陷入“外交陷阱”有极大关联。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前,中国铁路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李鸿章无疑是铁路建设的倡导者和借款筑路的开启者.他不仅提出了以"三慎"为核心的外债观,而且在津沽铁路建设中付诸实践.但在随后的津通、关东和芦汉铁路的筹借外债中,近代铁路外债所面临的困境则明显地表露出来.这种困境主要源于对外债的依赖以及对国内民族资本缺乏一种激励机制.这种特点在甲午战后则逐渐演变为对权利的放弃.  相似文献   

7.
李永泉 《安徽史学》2016,(2):144-146
李鸿章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李鸿章全集》,收集甚备,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但亦有疏漏。兹将所辑集外文六篇迻录,并作简释,以备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甲午战前清政府的矿业政策朱英矿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到近代,更成为整个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由于民营资本十分薄弱和外国资本的不断渗透扩张,采矿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所采取的矿...  相似文献   

9.
李永泉 《安徽史学》2018,(1):135-139
李鸿章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李鸿章全集》,收集甚备,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但亦有疏漏,前曾辑集外文六篇迻录,今复得补辑九篇,以备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燕 《文史春秋》2014,(11):39-41
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惨败,次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清朝廷派李鸿章等人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马关(日本称下关)是他一生中最为伤心之地。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时期的李鸿章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熟村 《安徽史学》2007,(3):95-100
太平天国崇敬上帝,反对儒学,兼及道、佛,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崇尚儒、释、道的李鸿章家族起而抵抗太平天国,父死子继,直至太平天国失败.有大量此类家族与太平天国对抗,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当然是一次阶级斗争,也明显地具有文化冲突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关威 《安徽史学》2002,(3):43-52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参与了中法战争期间的主要活动,其思想和行动与这场战争的关系十分密切。牵鸿章并非始终主和,而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同时,李鸿章的态度及变化与朝廷的态度及变化有密切关系,对此应该给予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晚清政府揭开了筹建近代海军的历史巨幕.李鸿章作为其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艰苦工作,不仅促使中国近代海军得以迅速建成,而且还从理论上对近代海军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措施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近代海军发展战略.但由于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思想自身的矛盾性、狭隘性和被动性,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在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他改变了传统观念,引入西方军事、生产技术,从器物层面寻求富国强兵之术。在当时,这种超前的意识以及其实践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位争议颇大、又在许多方面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实与他的诸多师友对其思想言行的影响分不开。这其中,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冯桂芬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冯桂芬撰"乞师"书,促成李鸿章领兵上海并为其洋务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机遇;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对李鸿章奏设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冯桂芬全力影响并促成李鸿章奏减苏松太浮赋,为整饬地方吏治,缓和阶级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养生     
李鸿章向来注重身心的保健。对于养生之道,他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见解:“养生的重要之处并不是非去求得自己不死,能够达到暂时的健康而让自己处于安乐乃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大约是他镇压了太平军之故吧,多少年来,除了“刽子手”之名外,又硬将一顶“汉奸”的大帽子扣在他的头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历史,我们洒上去的政治尘埃实在太多了。现在,是否该努力拂去这些尘埃了呢?本期我们发了三篇有关李氏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关德国著名“铁血宰相”——俾斯麦功过的争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没有停止过。时过境迁,俾斯麦毕竟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德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俾斯麦的家乡福里德里斯鲁(Friedrichsruh),为他建立纪念馆。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威 《清史研究》2001,(1):73-79
李鸿章参与了中法战争中的对外交涉。与人们一般看法不同,李鸿章并非始终主和,而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李鸿章的态度及变化与朝廷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他不是决策者,而是执行者。  相似文献   

20.
在洋务派中,清廷政要认为李鸿章能见其大,丁日昌能致其精,沈葆桢能尽其实,郭嵩焘既精且大.李鸿章与郭嵩焘都是洋务派的佼佼者,志同道合,互相支持.又同受守旧派的攻讦,同病相怜,互相同情,互相安慰,形成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