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萧三于1934年相逢,距今已有60多年的异国爱侣生涯了。 那是1934年10月底,我作为一个德国的旅游者前往苏联,在那黑海之滨的苏联作家疗养院所在地加格里的一天午餐时,与我同桌的是一位看上去十分年轻的很可亲的中国人,他就是38岁的诗人和作家萧三。我们一见钟情。几天后的11月8日是我23岁生日,一大束深红色的玫瑰花就是他那深情的爱情表白,它决定了我以  相似文献   

2.
正深受欢迎的"国际诗人"我和萧三结识于1934年深秋。当时,我在苏联海参崴的列宁学院学习。萧三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会后他和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从莫斯科来远东举行报告会,传达作家代表大会精神。萧三那时有三十七八岁,中等身材,身穿黑色西装,宽额明眸,和蔼可亲。法捷耶夫  相似文献   

3.
方未艾  方朔 《纵横》2008,(10):13-16
这年的一个假日,我和萧三从郊外的学院疗养院坐火车回校。在我们座位的对面,坐着一位漂亮的苏联少女,脸有些像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她面带微笑,有时正眼有时侧眼,不停地看着萧三。萧三有些不自然,转过脸和我说话。我看那少女还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就用中文说:"你在青年时一定是位美男子吧?"他听后大笑起来,笑得对面的少女也跟着笑起来……  相似文献   

4.
萧三与《国际歌》与《革命烈士诗抄》□萧维佳1921年9月萧三在巴黎〔1〕我父萧三,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毛泽东的深刻影响:他们是同窗好友,相处10年,早晚一起做体操、静坐、读书、看报、谈论和思考问题,着重研究中外历史和现实,对世界地理也十分重视。他们一起...  相似文献   

5.
一对异国爱侣文化生涯漫录——为追思凤子简访沙博理□本刊记者孑人70年代沙博理与凤子在北京“凤凰”从此不飞来“‘凤凰’曾飞进过我们的刊物,但从此却不再飞来……”。〔注:“凤子”二字在沙博理——SidneyShapiro的英译中即为“凤凰”〕。这是199...  相似文献   

6.
《前线》,是在苏德战争期间由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创作的一部三幕五场话剧,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1944年由诗人萧三译成中文。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演出,太行军区是由军区政治部先锋剧团和三分区前哨剧团及五分区奋斗剧团组成的联合剧团演出的。这3个剧团的总人数...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点心愿尼达活佛我的本名叫尼达,1934年出生在一个叫普尔宗的小部落的世袭头人兼寺庙活佛之家。这个部落位于现在的比如县境内,属原三十九部族中的一个。我的寺庙叫桑塔本寺,属于本教教派。我家的世袭头人之位,原是清朝钦差大臣所封,缓印和册封文书至今完好...  相似文献   

8.
李特特和大多数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经历了被二战阴影笼罩的童年。不同的是,她是在异国——苏联亲身体验了这场战争。她与苏联人民并肩战斗,在战前军训中获“马克西姆机关枪手”证书,并在战时参加了伤员救护、莫斯科备战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萧三,原名萧子暲,生于1896年10月10日,湖南湘乡人。五四运动前后与毛泽东一道从事社会活动,参与组织新民学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学习期间。1924年1月列宁逝世,参加列宁护灵活动;曾和陈乔年将《国际歌》译成中。同年夏回国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到了上海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1927年去苏联养病期间,作为中国左翼作这联盟代表,参加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工作,主编《国际学》中版,写有大量艺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和革命的领导人物。1939年回到延安,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翻译部主任等职,主编《大众艺》等刊物。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中外化交流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先后出版《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平之路》、《萧三诗选》等书。“革”中遭迫害,被非法关押了7年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返坛。1983年2月在北京病逝。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公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公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资料[美]吴天威辑译华盛顿美国国家档案馆于1994年9月9日公开之“日本外交文件──1934年7月至1938年7月”之三千余份文件中,其中6件与南京大屠杀有关。1937年11月24日广田自东京给华盛顿电第2754号...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8月,我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组织的远赴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考察活动。此次的考察路径,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可以实地踏勘被称之为"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对于这座特殊的汉式宫殿,我早有神往之感。8月13日,我与李肖教授、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党社教授等人到达哈卡斯共和国(哈卡斯人居住地地区,在苏联时期是哈卡斯民族自治州,1991年苏联解体前改为哈卡斯共和国)米努辛斯科"地方志博物馆",专程前  相似文献   

12.
正扎米亚京(1884—1937年)是驰骋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的著名作家、反乌托邦小说的奠基人。他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被誉为"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的一代宗师"和"语言艺术大师"。但在20年代苏联那个独特的历史转型时期,以及文学界复杂混乱的环境中,他的文学创作为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所不容,因而动辄得咎,经常遭到攻击、非难和贬斥。最后,扎米亚京在舆论和组织的双重压力下,被迫离开苏联,侨居异国,客死他乡。  相似文献   

13.
1982年,我出差去羊城,生平头一次到广州。珠江之畔,南国都市的别样风情和氛围,以及浓郁的商业气息,完全不同于中原腹地,令人目不暇接,惊奇不已,仿佛一夜之间跑到了异国他邦似的。这尘封记忆深处的那份回味,时隔二十多年,偶尔忆及,还令我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4.
张衍荣 《湖南文史》2008,(11):62-62
1982年,我出差去羊城,生平头一次到广州。珠江之畔,南国都市的别样风情和氛围,以及浓郁的商业气息,完全不同于中原腹地,令人目不暇接,惊奇不已,仿佛一夜之间跑到了异国他邦似的。这尘封记忆深处的那份回味,时隔二十多年,偶尔忆及,还令我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5.
《炎黄春秋》2001,(7):64-64
编辑同志: 第5期《炎黄春秋》76页《柔石故里仰高风》,引用柔石写的诗纪念“二七”殉难烈士。非也。 这首诗建国后被认为是烈士佚名之作,收录在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中。后来萧三发现是无为县张恺帆所作,特写信向他致歉。恺老复信说:“我是幸存者,能获烈士称号,当不胜荣幸,何歉之有!” 当年,我曾在无为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工作,了解这首诗的由来。1933年4月张恺帆同志受中共江苏省委外巡部派遣先后任中共上海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同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在吴淞被捕,关押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  相似文献   

16.
德龄公主(1886—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她是清朝外交使臣裕庚之女,在日本、法国生活多年,精通多国语言。1903年德龄随父亲回国,成为慈禧第一女侍官,深得慈禧宠信。两年后,她离开皇宫,最终选择在异国用文字讲述清宫的那些人、那些事。德龄公主自述:“回视宫中两年跟太后一起的生活,仍然使我神往,这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最有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王西麟 《炎黄春秋》2012,(11):50-52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有一篇关于苏联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专论,开篇却说的是艺术和音乐:"尽管我们不认同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她的诗歌和音乐是首屈一指的。"在苏联的20世纪30~50年代,大量的个人崇拜的文学、戏剧、诗歌、电影、交响乐、大合唱、大歌剧、芭蕾、美术、雕塑等等,其数量之大、艺术水准之高,是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现象。我现在还保存有一些作品的总谱,其中有亚历山大洛夫的合唱"斯大林颂"。1953年斯大林死时,少年的我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室外的昏暗中,听到室内手摇留声机播放这支曲子,我曾  相似文献   

18.
非爱不可     
Kurt哈悦  李润民 《世界》2014,(12):76-95
在南非大草原苍茫的天地间说出“我愿意”;与爱人携手漫步在好望角,让大西洋和印度洋成为爱的见证;登上一班蒸汽火车深入广袤神秘的旷野之中,迎着落日在列车上重温古老的传奇和优雅时光,一对爱侣的甜蜜之路,在影星任重的见证之下,浪漫开启。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10,(1):56-56
1.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唯一一次在异国之地莫斯科举行的是中共“______” 2.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离开人世。在周总理病情危重之际,_________受中央之命,起草了总理的讣告和悼词。  相似文献   

20.
一度发展到40多万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寇殊死战斗并多次取得胜利,却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日军的疯狂"围剿"而惨败,剩余4万余人泣别白山黑水,踏入异国土地。本文主要论述了东北民众救国军失败原因及最后被迫退入苏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