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天津环城修建了七座炮台。这七座炮台对加强天津城守卫、防止清朝军队入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七座炮台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作用,甚至荒废消失。窑洼炮台遗址作为天津唯一一处保留至今的明炮台遗址显得尤为珍贵。通过对窑洼炮台等明代环城七座炮台修建背景与形制的考述,有助于挖掘天津炮台文化的内涵,补充炮台文化的史料,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成一农 《中华遗产》2014,(6):132-145
文庙,也叫孔庙,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建筑,也是儒学思想与学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儒学尊崇地位的重要体现。作为东方传统意识形态的建筑载体,文庙既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政治寓意,又承载了世代中国人纷繁复杂的名利追求。文庙是怎样走过世俗,走向神圣的?  相似文献   

3.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竭力将海外贸易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市舶抽解、禁榷、和买制度就是贯彻这一意图的有力工具。通过这些制度,宋朝统治者攫取了海外贸易的主要利润,并在各级官府之间进行再分配,不仅对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导致“市舶本钱”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岳池文庙建置初考岳文宣古代社会,为兴行教化,培育人才,国家即建立学校。在"天下府厅州县皆立学,学皆立庙"①的热潮中,岳池文庙(又名圣庙、学宫)即由官府出资修建。旧在治南近西门路,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中(976~983年);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聋,...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的王朝化和国家认同是清代宗教同国家关系的重要表征。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藏传佛教寺庙的政治功效及其在"大一统"王朝进程中的政治价值,由清廷敕令修建了一系列藏系庙宇。这些庙宇分布于中原和藩部,它们构成了代表"国家存在"的特殊政治场域,也体现了边疆地区宗教被纳入中央王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清朝统治者通过皇家元素植入和对敕建庙宇的"官衙化"改造,使得这些庙宇兼具朝廷有效治理蒙藏民族及边疆地区的机构职能的同时,也成为清廷主导构建政治认同和藩部首领表达政治认同的场域与通道。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文庙初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逐步发展成为宣扬文教的重要场所。作为文庙重要附属建筑的名宦祠与乡贤祠,也同时成为地方祭祀的重要场合,对于扬善惩恶、劝风引俗、稳定社会,乃至教化百姓、扶风辅政、崇德报功等方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其中乡贤祠在扶翼圣门彰显人伦、激励后人追崇和化民导俗等方面,教化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张彩萍 《丝绸之路》2009,(16):84-85
在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形制中,有一部分是仿照北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开凿和修建的,是对当时建筑形式的一个直接反映,对了解北朝建筑史有重要价值。另外,在洞窟壁画中也有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反映,如城池、民居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建筑以及其与世俗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康雍时期,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清军在西、北两路修建了不少的城池,其中尤以北路的城池修建最为显著。对北路城池的相关研究,就笔者所见,较为集中论述的仅有两篇文章。金启孮对清军西、北两路城池的兴废作了介绍,其中北路的城池有察罕瘦尔城、扎克拜达里克城、塔米尔城、乌里雅苏台城、鄂尔昆城。但文章介绍,存在不全面和不准确的问题。①何一民从城市史的角度探讨了蒙古地区城市的兴建及其规模,认为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军事、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外蒙古地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②但清军在北路兴建的城池能否称得上是城市,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修建孔庙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新设的省府纷纷添建。到了清末仅文庙就达到1800余所,在传播知识、进行社会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庙被陆续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各级政府不断拨款,目前绝大部分文庙建筑得到维修,状况良好,但是就整个孔庙的保护利用情况来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0.
说“壖”     
马永赢 《文博》2012,(5):64-67
"壖"在古籍文献中有两重含义,一指江、河、湖、海等水滨的滩涂地;二指城池、宫殿、官署、陵园等重要建筑之外专门设置的缓冲地带,又称为"壖地",具有保护主体建筑的功用,一般不允许侵占,但经许可后可以适当利用。  相似文献   

11.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质载体,乡贤祠是庙学组成的一部分,探析天津文庙乡贤祠的由来以及天津文庙乡贤入祀的条件和程序,以乡贤侯肇安捐资助学倡建辅仁书院,研究乡贤对当地社会文教事业的重要贡献及对士人百姓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考证了西安碑林清初《文庙崇祀位次之图碑》,还原了雍正年间咸宁人孙能宽与众修碑经过,考证了碑文所述事件史实。崇祀即从祀,是文庙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文庙从祀位次经历了频繁变革,一方面是由于明末清初战乱导致文庙祭祀混乱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清朝统治者为了宣示正统地位,对文庙祭祀制度进行了大量变革,其中从祀便是首要对象。《文庙崇祀位次之图碑》则如实记载了康雍年间文庙从祀位次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清初文庙祭祀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庙作为中国古代传播儒家思想的学校,在北京地区的各府州县均有修建。尽管级别不同,但都严格遵循了文庙应有的规制与布局。虽然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文庙逐渐衰败,但至今,北京的东城、密云、通州、房山等区县仍保存了文庙的遗存。近年来,这些文庙均已经过系统修缮或复建,并被用作学校、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对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播起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白海峰  李阳 《文博》2011,(4):54-58
西安府文庙的空间布局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发展的,它的形成受到文庙建筑规制、儒家思想以及曲阜孔庙的影响,具有地方文庙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特殊的区划情况,形成极其少见的文庙与学宫在空间上“一庙三学,翼比朋翔”的布局。同时,由于西安府文庙藏碑的不断增加,碑林部分比重逐渐增大,最终取代别的建筑成为文庙的后续空间。  相似文献   

15.
蔺市文庙作为涪陵三峡工程淹没区中唯一幸存的清代宗法礼制建筑群,其承载着当地大量的人文信息,蕴含着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文庙的搬迁保护对研究三峡地区清代文庙建筑的形制和沿革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工作以蔺市文庙为研究对象,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现场勘察测绘,对蔺市文庙的历史沿革、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细部特征等进行分析.基于对残损状况评估及对该建筑群的巴蜀特色和特殊营造技术的强调,该工程为文庙建筑的后续搬迁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查明,太原市范围现存太原文庙、晋源文庙、清源文庙和徐沟文庙共四座文庙。其中以太原文庙规模最大,清源文庙现存建筑年代最前。而文庙建筑的出现与定格,是与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统治阶层最高政治理念密不可分的。但就文庙建筑规制的形成而言,却是以渐进方式逐渐完善的。自汉武帝实施"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政策以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相似文献   

17.
河南府文庙建筑群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文明街中段,系明嘉靖六年在宋代府儒学搬迁旧址上修缮和扩建而成.其中的戟门、大成殿两座木构建筑在明代修建过程中,仍保留有早期建筑构造和做法,其建筑构造特征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木构建筑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文庙座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内)。这座仿清代建筑,建于民国15年(1926年),民国17年建成,距今已有60余年历史,当时由原东省特别行政长官张景惠倡导,工商界及中外人士募捐和政府集资而修建的。所用资金为73万元(哈大洋)。整个文庙建筑群占地90余亩、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750平方米。60余年来,这座文庙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的更替,再加上自然侵蚀,特别是“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庙作为古代社会文化的经典符号,是承载核心价值观的代表性建筑类型。文庙建筑往往运用伦理化的语言方式及全息化的空间设计,通过空间伦理展现社会伦理,充分体现传统的教育理想。文章探讨了文庙的存在与社会心理、文化生态的关系,以及它丰富的社会普及性教化方式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以古城阆中文庙及其整体城市空间关系为例,对古代文庙的内在蕴涵、功能意义与整体设计从社会学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广东书院发展史上一个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其发展轨迹经历了沉寂—上升—鼎盛—回落四个时期,且与朝廷的文教政策、政治斗争、官学的盛衰和王湛之学的兴盛和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