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神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做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做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2.
王建芙 《收藏家》2012,(2):52-54
挂门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过大年习俗。传说唐太宗经常在睡梦中受到鬼魂的惊扰,就派手下两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把守大门,非常有效,于是便将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后世仿效沿袭,广为流行,称为门神。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3.
正压胜钱,又有"厌胜钱""花钱""瘗钱"之称,是带有吉祥、压胜性质文字或图案的非流通货币。北宋《宣和博古图》中记载"李孝美《图谱》有永安五男钱……孝美号之曰厌胜钱"[1],《汉书·王莽传》:"……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2]。压胜有震慑之意,故压胜钱在墓葬中起辟邪祈福之功用。压胜钱种类繁多、题材多样,时间跨度大,数量也较为可观。明代墓葬压胜钱上的文字、图案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民俗信仰有着密切关系,文化内涵丰富。本文根据明墓出土的压胜钱内涵进行整理与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明墓压胜钱的题材来源及墓葬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谭萍 《神州》2014,(14):42-42
桃原产于我国,实物虽小,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我国的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桃的民俗地位主要体现在辟邪禳灾、驱鬼等方面,这种文化所指功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桃木辟邪说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逐渐变迁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对汉代玉器进行综合考察时,发现在丧葬、佩饰、日用及陈设用玉中,有许多玉器无论造型或纹饰都有一定的辟邪厌胜之意。本文通过对这类玉器的研究,试图从玉器角度分析看待当时社会流行的辟邪厌胜思想,辟邪厌胜意义也是汉代用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陆锡兴 《考古》2012,(12):78-85
一桃梗和桃人是原始植物崇拜的反映,因为桃木在民俗中有驱鬼的特殊功能。古代民俗信鬼、畏鬼,《礼记.祭法》曰:"人死曰鬼",信鬼是对死亡恐惧的延伸。《墨子·明鬼》多言鬼事,传递了先民顽固的鬼神信仰。《论衡·解除》曰:"衰世好信鬼,愚人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楚式镇墓兽的研究情况.根据目前可见的考古发掘资料,作者考察了335座镇墓兽的具体情况,并从时间差异、地区差异、等级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文章分析了鹿角、头身、底座三个基本部分的内涵和意义,认为随葬镇墓兽是用来镇墓辟邪,它就是楚人崇拜的驱蛇辟邪的镇墓之神.  相似文献   

8.
李阿能 《文博》2011,(6):38-43
唐代墓葬中镇墓四神俑形象多有出现,目前学术界虽多有论述,但其具体名称及在墓中所起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本文试就唐章怀太子基所出镇墓四神俑展开讨论,指出两镇墓天王俑其学名或称当圹、当野,在墓中用以驱鬼辟邪保护基主肉身及灵魂不被侵犯;其脚踏之小鬼或为天王眷属,又因其得进食太牢者而被视作善的对立面。两镇墓兽或为"祖思"、"祖明",在墓中起着镇慑恫吓、驱除鬼怪"守护"死者亡魂及墓内随葬器物不被侵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铜镜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出现,流传甚久至明清不衰。清晚期自西方传入玻璃镜后,铜镜才被取代。铜镜历来为鉴面之物,正衣冠之用。此外渐渐被赋予辟邪、厌胜之意。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曰:"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周墓墩M4出土的青瓷神兽尊,一般认为是宜兴均山窑所产。通过对神兽尊铭文"东州"二字的仔细考证,可以推断其产地为浙江越窑。关于其造型,"辟邪"旧说被否定,而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化身之蟾蜍;其用途并非镇墓、辟邪,而是盛放美食、供墓主人于冥界享用。  相似文献   

11.
朱磊 《文物》2011,(4):92-96
解注瓶也称"镇墓瓶"或"斗瓶",是汉晋墓葬中较为常见的随葬品。许多解注瓶的腹壁上都绘有北斗图案,并书有"黄神北斗"、"北斗君"等字样的解注文,用以驱逐鬼祟、护佑生人[1]。原始道教信徒认为,"北斗"有驱鬼辟邪、厌胜禳灾的神奇能力。本文尝试通过对汉代解  相似文献   

12.
王雪 《东方收藏》2020,(1):87-89
厌胜钱是古代在正式流通钱币之外的一种用于吉利品或辟邪物的钱币。钱面上的文字与图案多有特定的含义,与中国传统宗教、风俗、民情、文化相关。明清时期的厌胜钱种类丰富,有镂空钱、吉语祝福钱、宗教文化钱、"钱文"钱等,这为古代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厌胜钱也叫作压胜钱、花钱、民俗钱等,是在正式流通钱币之外的一种用于吉利品或辟邪物的古钱币。  相似文献   

13.
王传明 《中原文物》2022,(5):108-113
楚式“镇墓兽”之名并非来自先秦文献或器物自名,而是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命名。然无论从楚地独特魂魄观念所映射的制作初衷,还是其初始和消亡时的形态,抑或是其与木俑的位置摆放关系所呈现的尊卑有别,都表明“镇墓兽”之名并不副实。这类木雕制品既非《山海经》或神话中的某些神怪,也非人间的巫史祝卜,其功能也非镇墓辟邪,或引魂升天。先秦文献所载楚地独特的魂灵观和“像设君室”以招魂表明,它们应是墓主之像,一种为了依附死者魂灵而制作的木雕人像。  相似文献   

14.
宾娟 《文博》2009,(2):12-17
西晋墓葬中出现的镇墓兽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独角类镇墓兽的继承和发展。这类镇墓兽常伴有武士俑的出土。而在西晋时期,流行着青牛、髯奴的御鬼辟邪术,这种辟邪观念很有可能就是西晋墓中出土的镇墓兽及武士俑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5.
石灰在中国古代的开采和应用都很早,但文献上记载不多,而在吐鲁番出士的晋唐时期的衣物疏中却多次提到。这是因为在古代高昌地区的人们的观念中,石灰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用石灰随葬,还可以防潮防虫,使尸体及棺木不腐。所以,衣物疏中提到石灰,镇墓与实用目的是兼而有之的。这种情况也许是古高昌地区特有的。此外,本文也探讨了石灰在古代高昌地区居民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键 《钟山风雨》2015,(3):52-53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医学家、营养学家和美食家.他在《建国方略》中写道:"……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中山先生认为, 中国烹饪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17.
西汉大臣朱买臣(?~前115年)的籍贯与墓址一直有几种不同说法.一、嘉兴说.见明代吴敬所《国色天香》(卷七).明清时修的嘉兴府志、县志也持此说.而朱买臣的墓.陆广微《吴地记》载:“嘉兴县,……(天心池)东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太平寰宇记》嘉兴县条,清光绪《嘉兴府志》等有类似记载.二、建德说.新编《建德县志》(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如是说.持此议的还有民国《建德县志》宋淳熙《严州图经》(卷二)载:“朱太守祠在乌陇,汉会稽太守朱买臣之神也;又有别庙在朱池.”建德亦有朱买臣墓,明万历十年(1582)建德知县俞汝为之立碑,《中国名胜词典》(第376页)有此记载,现墓碑尚存.三,吴县说.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至明清历代的《苏州府志》、《吴县志》都作此说.据《吴县志》及其他地方志乘记载.朱买臣的故宅就在苏州城西边的穹窿山.《光福志》载:“穹窿禅寺在穹窿山麓,俗曰茅蓬,旧名福臻禅院,相传来买臣故宅.”另据有关古籍记载,或曰朱买臣故宅在茅蓬显忠寺,或云即藏书乡朱家场.  相似文献   

18.
陶寺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使用猪下颌骨随葬最典型的一处遗址,这种特殊的葬俗,目前在陶寺文化所在的晋南地区仅见于陶寺遗址中。从陶寺墓地早期墓葬看,随葬猪下颌骨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等级。用猪下颌骨随葬不仅仅是为了死后的肉食,数量众多者是助葬之物,很可能是送葬人在葬仪中表达与墓主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世系。此外,随着历时的变化,陶寺社会晚期底层人也随葬猪下颌骨,更多表达的是辟邪护身。  相似文献   

19.
李军 《东南文化》2012,(4):96-100
明代《赠刑科给事中李公合葬之墓》志铭2011年12月出土于马鞍山市。墓志铭虽有部分风化,但基本可识。志铭历史信息丰富,不仅是一部墓主家族简史,对补充《明史.刘珝传》中对其宦迹记载的阙如,佐证《刘珝年谱》的正确性,研究姜立纲、程洛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考证明代书法史和明代楷书字体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