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中国的巨变之一,是西力东渐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西方轮船在中国水域中的出现和强力竞争,导致中国传统木船业衰落。西方轮船同时是外国列强在中国获取势力范围的外在表现。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中国自己的轮船航运业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得以诞生,这是中国社会大机器工业时代开始的象征,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
《纽约客》记者何伟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和常态的中国社会,这可能是一个连中国人自己都没深入了解的世界何伟是一个另类,在美国驻中国记者的圈子里。在中国给美国人报道新闻是艰难的,美国人很不了解中国。在中部,许多美国人以为中国的领袖还是毛泽东,他们不知道上海在哪里,他们最熟悉的一个中国人是孔子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现在这种混杂重叠很好,我不会再去强调纯粹性。很多人讲我是中国。扯淡。你怎么知道什么是中国?中国的概念一直在变,中国文化的概念一直在变,中国人的概念也一直在变,对不对?什么是中国?你要回到哪个中国?"  相似文献   

4.
我们原本以为全球化是在我们的国门之外发生的故事,但是很快,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个中心地带。在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跨国公司是把中国作为制造基地。它们看中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瞄准的是中国的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也是离中国本土最近的地区。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生活中,东南亚华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东南亚华人之所以长久地关心中国的前途,支持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20世纪初兴起了华人民族主义。一般而言,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晓 《人文地理》2005,20(1):126-128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环境多样、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的优势,论述了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指出中部地区是: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食品供应基地;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水源地、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地,④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枢地带。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崛起必须是全领域发展,在开发西部地区的同时,必须把中部地区的开发提高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进而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化在中国的嬗变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近代化意识,是在民族处在十分痛苦和黑暗中萌生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血与火的历史,也是近代化意识在中国不断升华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如何,是推进,还是阻碍?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以来的历史还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假设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如何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中国人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有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接受;在中国,革命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前提,社会主义与工业化是同时展开的;在当今形势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依然是我们开展各项事业的基本路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相混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9.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展柜是介绍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不过,中国的四大发明,在这里只提到了三个,惟独没有造纸术。去年,中国开始对韩、日等四国进行铜版纸反倾销调查。今年8月6日,铜版纸反倾销案终裁,中国铜版纸厂商胜诉。即使这样,对中国来说也是很大的难堪。因为第一张纸诞生在中国,国外的造纸术也学自中国。可到头来,中国高级文化用纸却要大量进口。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渊源的论断。笔者力求在建构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侨乡建设的成就及未来侨乡建设面临的新使命,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了侨乡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侨乡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侨乡的形成、发展与形态转变,是现代化在中国乡村实践的一种类型。中国的侨乡建设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表征,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缩影。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包括侨乡在内的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郭沫若是毫无疑义的开山式人物和人格化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辉煌成就与不足,在他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都有典型的体现。第一,郭沫若是第一位主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学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一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都是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讲起。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坛率先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那么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则是运用马  相似文献   

13.
一国际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斯诺、史沫特莱一样,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她曾六次访问中国,几乎每次都是在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来到中国。在她72岁那一年来中国后,她决定定居中国。1970年,她逝世后,被以最高荣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1946年6月,斯特朗  相似文献   

14.
挖洞     
正我是一个在美国底特律出生,现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孩子,但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常想: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面积有多大?比波士顿大多少?离美国有多远?比波士顿到底特律还要远吗?从我懂事起,就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在中国时的故事。他们还告诉我,美国的晚上正好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我非常想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探索夏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我们在“有夏之居”的嵩山脚下探讨夏文化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夏文化问题,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如夏鼐所长所说的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它,就是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在中国究竟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这是中国国家的历史,这是中国城乡开始分化的历史,因之,它是中国古史上一个重要课题;探索它,就是要确定夏代物质文化遗存,填补中国考古学上一个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16.
华夏明,悠悠五千年。中国货币化是华夏明的奇葩,在世界货币史上独树一帜。朝鲜、越南、日本是中国货币化流泽最深厚的国家,南洋也在中国货币化圈内。中国货币化的影响还远及中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提出中国货币化圈的命题既尊重历史,也是对中国货币化影响作最深刻最简明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7.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着印度古代文明和精神价值之一的佛教在两汉交替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中,逐步转型,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进程。景教也是一种外来宗教,其文化传统属于基督教文明,在唐朝初年传入中国,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中国仅200余年便告夭折,未在当时中国社会留下深刻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经验,而景教在中国传播则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对佛教、景教传播中国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坚持改革开放、更好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提供借鉴。本文涉及佛教与景教在中国初传…  相似文献   

18.
杨乃运  王玉玺 《旅游》2012,(2):70-73
"中国龙王"别从天上找,别从神话传说中找。可以从传奇中找。他的"中国龙王"的名号是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新闻媒体叫响的,也就是说,他是民间之人,而且生活在现今这个时代,是咱身边的人。是凡人也是龙舞界名人。他的名字叫王玉玺。"中国龙王"是中国龙舞艺术之王中国,有中国龙王称号的有两位,一位在考古界,是恐龙研究的权威学者,老专家,另一位就是他——王玉玺。他是中国民间龙舞艺术的大鳄。中国龙舞艺术,大家都熟悉,逢年过节、重大庆典、体育赛事、旅游节一般都会亮相。龙舞艺术的形式各地区、各民族是不一样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领土辽阔,以龙为图腾,在龙的造型和舞蹈形式上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国际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融人世界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同世界密切联系起来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说:“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美英等世界各国废除了过去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国家元首参加了开罗会议,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的筹建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些表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在大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推行,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那么,它为什么能够在当时提出并得以推行?原因究竟在哪里?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错误分析,特别是对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最深刻的思想根源中国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这是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的。但是,陈独秀无视这一客观条件的存在,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