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的史前粟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古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基,世界上凡是古文明产生较早的地区都是农业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其原因之一,就是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按经济文化类型来划分,可分为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经济文化、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经济(兼有农业)文化、南方地区(指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以采集经济为主兼有农业(园艺农业)的经济文化。从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不论是稻作农业,还是粟作农业,都必须经历选育及驯化、诞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阿尔泰地区考古文化分期,塞人进入西域的时间和路线,从不同的视角说明早在远古时期阿尔泰草原已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地区,也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大批的中国北方部落来到阿尔泰草原,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青铜铸造技艺、丝织和蚕桑文化传到欧亚草原,促进了中亚等地与中国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从所发现的青铜器时代的物质文化分析,阿尔泰草原地区无疑受到古代东方文化中心黄河流域的影响。同时大量的具有“阿尔泰野兽风格”的器物也反映了古代阿尔泰诸部落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本文有赖于我国学者及独联体各国学界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旨在透过形成于辽阔的阿尔泰地域的色彩斑斓的前驱后续及相关文化所构成的连续不断的画面,展现出以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为中心、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多元多彩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起源及波浪式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建都于龙城的前燕、后燕、北燕3个地方政权,为发展辽西地区农业经济先后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不仅使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而且还促进了辽西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手工业是在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以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部门,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壮大.在中国历史中,由于受到厚己薄人的封建史观、重本轻末偏颇思想以及地理、文化、语言等诸多差异因素的影响,文献中对于古代北方草原的经济发展轨迹,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只有零星的片段,没有整个行业发展完整、清晰的文字线索.因此传统歧见中,在农业不占据主导地位的北方草原地区,手工业发展被认为是落后简单和零散粗放的,其生产规模和效率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北方草原考古的勃兴,为世人呈现出了旭丽多彩的手工业制品,揭示出了北方草原不容小觑的古代手工业发展实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北方地区古代手工业发展轨迹的简要梳理、考述,对北方草原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或农史学界一般认为,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精耕细作或集约化。清代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代表了这种精耕细作或集约化农业的最高成就。如果以区域史的研究结果验证该结论,它至少不能概括当时中国农业整体的特点。本文考察的晋冀鲁豫4省所处的华北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农垦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领先的地区之一;至清代虽然已经落后于南方几个农耕地区,但仍可归入中等水平。此外,华北还是北方旱作农业体系的代表。因此,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不应忽略华北地区,否则便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也有…  相似文献   

6.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以色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色列农业是在困难的生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外向型结构,以灌溉和生物技术为中心的先进技术,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结构。以色列农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其中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对世界农业,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条件均不理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上述内容及以色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并指出了以色列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以草地畜牧业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土地植被类型,包括草甸、草原和荒漠,地域涉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各省区及川西、陕北、山西大同盆地、河北坝上和吉林、黑龙江西部[1].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地广人稀,许多元代城镇废弃后鲜遭人为破坏,为保存元青花瓷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位于欧亚大草原东端,自古以来便存在着一条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草原游牧文化带.在这条文化带上,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类型的共性,历史上曾先后崛起过众多强悍的游牧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乃至整个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历史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匈奴、鲜卑就是其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发现的金属器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公元前1千纪中国北方地区与广阔的欧亚草原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互动。作者指出,中国北方地区与草原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文化交往有很大不同,与草原东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是南北向的路线,这是匈奴联盟形成的基础;与草原中部地区的交流是东西向的,从图瓦、萨彦-阿尔泰到天山,最终孕育出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1.
黄维 《四川文物》2020,(4):101-109
云南滇池地区与境外古文化曾有接触,但这种接触的具体路径还不明晰。目前大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北方草原经"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南下,其二是经印度、缅甸至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对于这两种路线,历来有较多争议,很早就有学者认为,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由北方丝绸之路来承担,但要将这条路线连接起来,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证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考查了从云南至甘肃、陕西、新疆和欧亚草原地带、中亚、西亚等地的金属器物。文物证据表明,青铜时代的滇文化通过北方欧亚草原地带,与中亚、西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往,一些金属器不仅表现出相似的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而且有的器物造型几乎相同。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滇文化的诸多金属器,就其制作技术、艺术风格来说,是通过北方草原经"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与中亚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2.
金颖 《满族研究》2007,8(4):54-61
水田农业是近代迁入辽宁省地区的穷苦朝鲜移民移居成功的根本性的生存手段。在北方旱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上,朝鲜移民带来的水田耕作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经济变化趋势,为他们最终得以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文论述了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辽宁省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与朝鲜移民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特点。事实上如果朝鲜移民不从事我国当地关内移民所不熟悉的水田农业,水田农业不发展而受阻滞,就不可能形成朝鲜移民社会,而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辽宁省各地水田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4.
当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历史跨入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后,由于种种的原因,发生于新石器中晚期的农业扩散对北方地带的深远影响渐渐终结。主要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此前已渐变为畜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面向海洋的东南部地区和面向亚洲大陆腹地的西北部地区的两大文化体系问题.其后,有人把中国原始时代的文化分为西北原始文化、东南原始文化以及北方沙漠草原和高寒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三大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的开始形成,以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或更早一些.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6,(6)
正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大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在带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推进着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整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得天独厚的大自然赐予和历史的文化积淀,鄂尔多斯文化呈现出古朴、清新、自由奔放、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青铜器就是代表之一。目前发现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早可以上溯到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西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一、《草原文物》创刊于2011年,每年两期。内容主要分为考古调查与发掘,探索与研究、科技考古和信息交流(会议纪要、新书介绍、简讯等)四大版块。以考古调查与发掘材料这一版块为主,立足以内蒙古自治区,并包括其它地域的北方草原地区及欧亚大陆草原地区的考古调查和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此外,定期介绍外蒙古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现状;探索与研究也将秉承草原文物的地域性特点,主要介绍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农业社会与文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区和文化的划分辽阔的中国大陆 ,依自然环境可以划分为几个区域。中国文明也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来划分区域的。由此 ,秦岭山脉和淮水形成了南北分界线 ,其南为水稻农业地区 ,其北为旱田杂谷农业地区。近年来 ,被称作“长江文明”的论点是相对于北方旱作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其特点的。但是 ,在农业的早期阶段 ,狩猎、采集尚占有相当的比重 ,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大都适应当地环境 ,呈现出多样性。甲元真之从这一观点出发 ,收集和整理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所出的动植物标本 ,将中国新石器文化划分为三种经济类型 :以稻作和鱼猎、狩猎为主兼…  相似文献   

19.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最早稻作的地方未必一定能成为稻作起源的中心,中国最早的稻作可能在华南北部诞生,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首先是在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淮河上游也可能是另外的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