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探讨了西方古典民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民主的再发现;下卷主要剖析了现代学者关于古典民主的认识和阐发。总体上看,该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考察西方古典民主传统在后世所发生的影响。研究的着力点是在揭示古典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对古典民主与共和政治观念在西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阐释古典民主与共和观念的演变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其中心是历史元素(民主共和观念)在各历史阶段上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的研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探讨了西方古典民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民主的再发现;下卷主要剖析了现代学者关于古典民主的认识和阐发。总体上看,该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考察西方古典民主传统在后世所发生的影响。该书着力点是在揭示古典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对古典民主与共和政治观念在西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阐释古典民主与共和观念的演变与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于文杰 《史学月刊》2007,1(4):63-70
“共和”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在千百年分散聚合的历史进程中,共和思想对于欧洲诸多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文章以希腊罗马、意大利城邦和近代英法为例,厘清欧洲共和思想的历史脉络。文章认为,在历史沉浮与现实需求的背景下,“共和”是欧洲民族从共同利益走向共同体的历史根源和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历史向着多元均衡方向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王政到共和——兼论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罗马历史上,从王政到共和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试图论述王政到共和的历史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罗马城市国家的形成过程,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  相似文献   

5.
一 1912年10月成立的民主党是由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会、共和促进会、共和统一会、民国新政社、共和俱进会等六政团合并而成。其中的共和俱进会成立于何时何地,史著说法不一。谢  相似文献   

6.
清末,王朝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国家转型之路,在此过程中王朝国体转向"共和",王朝臣民则有了"五族"之分,相当一段时间,似乎清王朝政权将以裂解为其前途,而种族民族观念的传播似乎也加剧了这一趋势,王朝中国与"共和"中国对接进程中,"共和"政体包容了"五族",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革命派建立汉民族国家的历史偏差,为平等民族关系的建构开辟了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历史纪年,自西周共和以来已有定论,而共和以前尚没有一个能够确定具体年份的王年。《晋侯苏钟》记载的“唯王卅又三年”的一至六月份的日干支,为确定西周厉王在位之年的具体年份,提供了原始凭证。现说如下,希方家正之。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概念是:从“共和”上推到禹,一般公认禹起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黄帝至禹约一千年左右,从黄帝到现在已有五千年了。中国历史有准确的纪年,起自西周共和(公元前841年)。对于共和以前的年代,尤其是帝禹至黄帝的年代,心中模模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条件的不成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治出现了种种问题,招致人们的批评。袁世凯及其拥护者利用此种批评,称共和制易造成内乱,不适合中国,而君主制则符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有利于秩序的恢复与立宪政治的建立。由此引发共和派与帝制派的思想论争。在论争中,共和派揭破了帝制派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面目,捍卫了共和民主的价值,并提高了自身对于共和政治的认识,对共和政治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能给予理解,对中国建立共和民主的艰巨性、长期性,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觉醒·启蒙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吸收了近20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且以极其到位的历史意识、文化精神和人本基调,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公众知识。它让我们对于公众渴求挖掘历史文化真谛的愿望和胸怀有了更多的信心;同时,《走向共和》出自史学和文学圈子  相似文献   

11.
被司马迁称之为“共和元年”的前841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事件.对于“国人暴动”爆发后的西周王朝政局,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极为简略地将其记述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时期长达十四年之久,史称这段时期的政局为“共和行政”.学界对于“共和”及“共和行政”的原义聚讼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运用多重证据和社会背景分析的方法,将汉代以前的传世文献与清华简、金文等新出资料相结合,认为“共和”是共伯和的简称,得出了“共和行政”实为共伯和名义上摄行王政但由周、召二公实际执政掌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共和主义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所形成的优秀传统。通过异质文明的累积、基督教文明的传播和对古典政治文明的摄取,英国形成了君主制背景下的共和主义。这种特殊的共和主义,依托于多种政治群体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给英联邦国家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的共和主义是否能使英国乃至世界政治通向真正自由与民主的幸福之路,仍然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1879年今义的"共和"进入汉语世界,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中国人"共和"的观念只是零星和片断的,所指能指因人而异。与通常认为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认识相反,今义"共和"学说以及相关观念的引进,共和思潮的初步涌现并产生广泛影响,正是由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等人不顾康有为的高压,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依托,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的结果。可是,正当共和思潮勃发之际,中国新党和海外华人内斗的现实、美洲共和制各国的弊病、列强争霸的大势以及重新解读相关学理等因素交相作用,从新大陆东归的梁启超却宣布告别共和,一步退至开明专制。梁启超虽然失去共和先驱的历史地位,但其对于青年的鼓动激励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将迎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走向共和,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贡献。一个世纪过去,共和仍在“走向”中。中国人到底学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社会进步了多少?需要在纪念中反思并展望。  相似文献   

15.
马勇 《江淮文史》2012,(5):139-152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2012年是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周年。这两个百年前的重大事变,将近代中国历史分成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前面是两千年帝制时代,后面则是现代民主政治共和时期。当然,此后的共和道路并不平坦。刚刚成立不久的共和国面临着多次复辟威胁,中国虽然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坚守住了共和原则,但是到了1928年,中华民国还是发生了一次巨大转变,孙中山、蒋介石领导的南方革命势力势如破竹,长驱北伐,北方的中华民国政府放弃抵抗,中国复归统一,但政权性质与先前几乎完全不同了。  相似文献   

16.
拉维斯从19世纪末开始主持出版多卷本《法国史》,该书是第三共和国的历史课本,它以民族—国家为叙事框架,致力于协调民族观念与共和制度。它毫不讳言要成为民族与共和主义的教育工具。①这里拟从法国近年出版的《圣—加斯特战役:历史与记忆之间》一书出发,考察法国历史—记忆研究中的"反拉维斯主义"取向以及相关的理论思考。2009年,两位法国学者在一位英国同行的协助下,出版了《圣—加斯特战役:历史与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前后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政治变迁。辛亥革命使“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学说从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实际上成为梁启超政治思想、价值体系的代行者。可以说,因辛亥革命而昌盛的“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观念作为民国初期政府整合中央与边疆地方的意识形态,对边疆地方的民族国家之认同影响极深。  相似文献   

18.
近日拜读单宝同志《段祺瑞“三造共和”平议》(见《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第五期,以下简称《平议》)一文,单宝同志在《平议》一文中提出:对段氏“三造共和”问题应依据史料,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才能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期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五族共和"思想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其中无疑带有时代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深入研究"五族共和"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疑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11年,经过十余年酝酿的共和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武昌起义引发了举世瞩目的辛亥革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中国历史由此走进一个新纪元。在这背后,历史不应该忘记长期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尤其是在国内人士近代化意识不足的情况下给革命以强劲支持的近代留学人。作为孙中山家乡——原香山县重要组成部分的今珠海,对共和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