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5年12月8日,湖南青年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他的死是在悲悼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他的死是要他的同胞、要我们这个民族在人格上站起来。他死了,但他是用他的生命为民族的新生催生。他的死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历史问号。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湖南曾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生命都非常短暂,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个人中,谭嗣同(33岁)1898年被慈禧太后砍头,宋教仁(32岁)1913年被袁世凯暗杀,黄兴(42岁)、蔡锷(34岁)则于1916年相继病死,唯有陈天华是自杀。  相似文献   

2.
1957年,44岁的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阿尔贝 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年后的1960年1月4日,加缪在度假途中死于车祸。60年后,一位意大利作家声称,加缪之死并非如人们所公认的那样是一场意外—他是被苏联克格勃谋杀的,而当时的法国政府“或许也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3.
张楚 《文史春秋》2005,(4):54-58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凡是读过中学的中国人,都对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记忆深刻。这位诗坛元老曾以活到120岁自励,不料却在2004年元宵节驾鹤西征,享年99岁。臧克家,山东诸城人。生于1905年10月,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父亲和祖父都好诗,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他的父亲喜爱诗,这个身体纤弱人的感情、气质、天赋都和诗  相似文献   

4.
纪毓 《文史春秋》2002,(9):4-10
“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父亲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他剐出生不久。他3岁的哥哥溥仪便即位成为清朝末代皇帝。随着清朝的崩溃。伪满洲国的成立。由关东军做主的和母亲的婚事。日本战败。在苏联的战俘生活。回国后在抚顺的改造。姐姐慧生的死。1960年的特赦。相隔16年之后和家人的团聚。父亲的种种经历确实是不寻常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在其革命活动中多次到过中国,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他曾有两次“死”在中国的秘史,却鲜为人知。 胡志明第一次“死”在中国,是在1933年初。 在此前两年的1931年,胡志明用阮爱国这个名字在我国的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6月5日,他被港英当局以“苏联派遣特务,到香港进行破坏活动”的“罪”名逮捕关押。1933年初,胡志明在英国律师罗士比参与设计搭救下获释,当他准备前往新加坡继续搞革命活动时,又被港英当局再次逮捕。当时他患有肺病,身体十分虚弱,港英当局准许他进入医院治疗,计划治好病后再行监禁。但胡志明进了医院后,不久便失踪了。  相似文献   

6.
<正>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自1964年10月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到1982年11月去世,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一社会主义强国达18年之久,仅次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这18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强大、富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苏联危机显现、矛盾积累、由盛转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7.
脸谱     
托尔斯泰"复活" 继《战争与和平》后,又以长篇巨著《安那.卡列尼娜》震动世界文坛的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为了避免采访、宴请、求签名的包围,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在这房里了。"此后,每当有人来访时,佣人便作出十分悲痛的神情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28日,联合国反腐败大会第二次缔约国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召开。对这个国家来说,此次会议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在前一天,86岁的印尼前总统、高居世界银行"贪污腐败富翁榜"榜首的苏哈托因病去世了。在情绪激动的印尼人眼里,苏哈托之死和反腐大会的接踵而来,似乎是对印尼的嘲弄。  相似文献   

9.
《纵横》2007,(10)
有一年暑假,外公带着当时12岁的我和10岁的妹妹以及8岁的弟弟去动物园玩。在公园门口我说:"热死我也。"妹妹便接一句:"我也热死。"弟弟又接一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1948年发表过一部作品,号称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短到只有一句话——“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突然传来了敲门声……”2007年,独立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用1万美元指出了一个活了14000年、永远停留在35岁的不死男人的一生,他认识哥伦布和梵高,甚至自称就是被钉上了十字架的耶稣。  相似文献   

11.
吴晓晓 《文史天地》2014,(10):80-84
正理查德·佐尔格(Richard Sorge,1895—1944年),德国人,苏联总参情报部特工。1895年10月4日,佐尔格出生于俄罗斯南高加索的阿吉肯德,3岁时举家迁往德国,1918年考入柏林大学,1924年10月前往莫斯科,加入了苏联总参四局(总参情报部)。一、"近期内日本不可能大规模进攻苏联"1929年11月,佐尔格奉派前往上海。很快,佐尔格在上海建立了一个间谍小组,得到  相似文献   

12.
替上帝遛狗     
小蓟 《南方人物周刊》2013,(24):100-100
吉姆·巴克(Jim Buck)死了。流行的说法是,这个81岁的老头去天堂遛狗了。吉姆是纽约第一个职业遛狗人,是全市乃至全美遛狗行业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3.
杨凯 《文史天地》2011,(10):28-30
我们对于党的创建,有了更多的认识。维经斯基全名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苏联共产党员。1920年4月,为与中国的革命者建立经常的联系,在取得共产国际的同意后,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向中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维经斯基就是这个代表团的负责人。维经斯基时年27岁,他除讲俄语外,还识英语、德语,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4.
年近六十的柳乃华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干了10年接待上访群众的工作,到头来自己也成了上访队伍中的一员。 3月19日凌晨。在厦门打工的23岁的柳缪和男友发生争吵后,从男友居住的16楼公寓坠下身亡。事后警方宣布,经初步调查,柳缪是与男友吵架后一气之下跳楼自杀的。但是,柳缪的父亲柳乃华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调查结果。因为他一直怀疑女儿的死与这个男朋友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西麟 《炎黄春秋》2012,(11):50-52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有一篇关于苏联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专论,开篇却说的是艺术和音乐:"尽管我们不认同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她的诗歌和音乐是首屈一指的。"在苏联的20世纪30~50年代,大量的个人崇拜的文学、戏剧、诗歌、电影、交响乐、大合唱、大歌剧、芭蕾、美术、雕塑等等,其数量之大、艺术水准之高,是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现象。我现在还保存有一些作品的总谱,其中有亚历山大洛夫的合唱"斯大林颂"。1953年斯大林死时,少年的我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室外的昏暗中,听到室内手摇留声机播放这支曲子,我曾  相似文献   

16.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后的数年内,中苏友好关系全面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整个50年代,苏联对华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这种军事援助的内容大概可以分成出售武器装备、提供技术资料和派遣军事人员三大部分。由于苏联的大规模军事援助,使...  相似文献   

17.
舒尔哈齐之死,是清朝开国前的疑案之一。其实,他是国死还是被杀,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值得研究的倒是他是无辜被害还是罪有应得。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生母去世时他才5岁,努尔哈赤也只有10岁。由于继母寡恩,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感情甚笃。当其父、祖被杀,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报仇时,尽管人单势孤,环境艰险,他二人却同仇敌汽,并肩战斗,同甘共苦,亲密无间。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杀了仇人尼堪外兰、万历二十一年(1593)统一了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实力大增,拥有1万多兵了,150多名战将,成为建州女真的领袖;舒尔哈…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个人崇拜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翻阅多种《词典》、《辞海》、《辞源》之类的工具书,竟然找不到“个人崇拜”这个词,令我大吃一惊。个人崇拜,不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曾是风靡全党、全国,且曾绵延一二十年之久的重要历史现象。其直接后果,导致苏联发生肃反扩大化和中国的十年浩劫。特别是在苏联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不久,中国也兴起个人崇拜,这段历史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不应该忘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50年代的苏联,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国。那时流行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口号。1956年传来令全中国震惊的消息──苏联开始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从1919年19岁参加五四运动.到1976年76岁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57年革命生涯中,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统战等许多重大方面需以浩繁文字叙述,本文限定在1931年他从苏联回国担任中央要职到1938年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时期的政治方面。  相似文献   

20.
黎敏 《民俗研究》2007,7(1):32-44
1949年至1959年的十年间,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新民间文艺学也起步于这个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大背景下,民间文艺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参照依据就是苏联民间文艺学理论,对苏联民间文艺学理论的吸收,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新民间文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