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一件"鱼鼎匕",与20世纪20年代山西浑源出土的鱼鼎匕形制相同,也断成两截,但茬口相合,文字不缺,铭文没有错金,匕体锈色斑驳,确属真品。此铭填补了传世鱼鼎匕缺字的遗憾。今据新见匕重新解读铭文,并得出结论,匕铭的内容系一则有感而发的告诫性箴言。这2件匕与所谓的鱼鼎无关,匕名不应称为"鱼鼎匕"而应改名"箴铭匕"。  相似文献   

3.
郑州商城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了八件青铜大方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铜方鼎的原型与陶方鼎有关。但通过造型与纹饰的细节分析,可发现大方鼎的原型应为方形木质容器,乳钉纹带模仿了容器边套、箍圈上的成排铆钉。南顺城街窖藏的四件大方鼎,其纹饰的演变体现出从模仿铆钉原型到向装饰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常随葬以骨、角、蚌为材质的匕形器,且多放置于墓主人身边。从摆放位置看,匕形器与部分陶器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常见"匕鼎组合""匕杯组合",其中匕形器分别具有"饭匕"和"醴匕"的功能,部分匕形器兼有生产工具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一、淅川楚墓的发现和研究1、下寺楚墓下寺楚墓位于淅川县东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库西岸的“龙山”山脊上。1978至1979年,在此发掘楚墓25座,其中大型墓9座,小型墓16座,另有大型墓的陪葬车马坑5座。这批墓葬共出土7000余件随葬品,主要是大型青铜器,其中铜礼器160余件,有鼎、鬲、簋、簋、敦、壶、缶、盘、匜、鉴、洗、盏、舟、瓢、勺、匕和铲、俎、禁等。铜乐器有甬钟一套、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藁城台西遗址是为数不多的曾经较长时期发掘的商代遗址之一,一九七三年起正式发掘,揭露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青铜器一项而论,包括采集品共获得一百八十件,其中八十八件出自墓葬,器形有鼎、鬲、斝、觚、爵、罍、瓿、匕、刀、  相似文献   

7.
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王作左守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利艺术博物馆于2000年春收藏的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封面;图一~三)。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 王乍(作)(将鼎) 彝,左守。 (将鼎)彝。(将鼎)字《说文》所无,《广韵》:“(将鼎),煮也,亦作(羊鬲)。”《集韵》:“(羊鬲),说文煮也,或作(将鼎)。”《玉篇》:“(羊鬲),式羊切,煮也,亦作(将鼎)。”又云:“鬺,同上。”则(将鼎)也就是《说文》的“(羊鬲)”字。金文无“(羊鬲)”、“鬺”字形,故(将鼎)是正字,而(羊鬲)、鬺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谢垅春秋铜器窖藏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7月.在铜陵市北郊谢垅变电所基建工地上发现春秋铜器窖藏一处.市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即派员去现场调查清理.现作简报如下:窖藏位于市北郊谢垅变电所东北200米处丘陵上(图一),窖口略呈椭圆状,距地表深约1.3米,底径为1.5米,窖内共出青铜器5件,计鼎2、甗1、杯1、匜1.器物放置有序,甗的甑鬲分开.将鬲套入甑口.东侧置匜.匜流口前放盉鋬的上半段和丁字型铜杂件;北部放盉,南和西面为两件鼎(图二).  相似文献   

9.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发掘现场。一件又一件斑驳的青铜器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出来,人们无不震惊于这些器皿的华丽和精美,却鲜有人注意到这其中有多数都是饮食器:大鼎2件、升鼎9件、盖鼎9件、鬲(11)10件、匕14件……其他门类的饮食器皿也数不胜数,面对这样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食器群,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感。  相似文献   

10.
西岔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城关镇西岔村,1997~200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1600平方米,出土的陶、石、骨、铜器等数百件。发掘者将第三期遗存命名为"西岔文化"。本文通过对遗物的考察认为:西岔三期的陶、铜、石器中,如双鋬罐、高领双鋬鬲、碗形豆盘等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且在李家崖和辛庄遗址的李家崖文化遗存内未见;但三期遗存中的高领鬲的风格、浅腹豆盘、高领小口瘦腹罐、簋的方圈足残沿、罐形鼎(辛庄出土的近似)、盆、铜銎钺、弧体形石刀等,与李家崖文化中的同类器相似,其时代、地域相近邻。因而本文认为西岔三期遗存可归为李家崖文化的一个类型,即西岔类型。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的几件西周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征集到一批西周铜器。计有白宾父(?)两件,白考父盘一件,□作父盂一件,铜钟两件,琱生鬲一件,膳夫山鼎一件,共计八件。这批器物是乾县李培乾同志捐献的。其来源据说是解放前在麟游、扶风、永寿交界处(即在扶风北岐山一带)的某沟出土。  相似文献   

12.
2000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西高皇一鱼塘内打捞出一批青铜器,共有5种12件,即鼎5件、盨4件、盘1件、匜1件、车辖1件。其中1件铜鼎和2件铜上铸有铭文,应为西周中晚期应侯见工墓被盗之物。  相似文献   

13.
祁冰 《江汉考古》2020,(1):74-80
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类与晚商早期商式铜、陶器的共存关系表明,李家崖文化的年代上限应为殷墟一期,该文化早期与朱开沟文化晚期部分器物形制接近,也表明两种文化之间年代紧密衔接。李家崖文化晚期出现的弧裆鬲与仿铜风格的鬲、鼎分属先周文化和殷商文化因素,据此可推定李家崖文化的年代下限为西周早期,相关文献中关于"鬼方"等北方部族的描述也与上述认识契合。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元月十七日,西峡县回车公社花元大队社员吕增富在平整土地时挖出鼎、簠、盘、匜四件铜器。据有关部门鉴定:这四件铜器是春秋时期的器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鼎,呈圆腹状,有盖,两耳,三足,足呈蹄形,通  相似文献   

15.
李学勤 《文博》2010,(2):3-3,42
<正>1924年,王国维先生作《散氏盘考释》,文中论及盘铭"夨王",说:夨僭王号亦见他器。……当宗周中叶,边裔大国往往称王。《史记·秦本纪》有丰王,彝器有邵王鼎,有吕王鬲、吕王壶,而录伯(?)敦云:"作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的铜器内.有一组“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的铭文。对于这一铭文的考释,目前是有着如下三种看法: 陈贤一同志云: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有四件鼎,器铭为‘公大□□姬?乍器’、‘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公大史□姬宝□□’,这四件方鼎,是公大史为其夫人作器”。  相似文献   

17.
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物》1955,(5)
一九五四年六月间,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珑沟’时,无意间在地表下三分之一公尺的土裹掘出一只鼎,他就小心地扩大挖的范围,在三分之二公尺的深度,共掘得铜器十二件,计:鼎一,鬲一,驳二(其中一只是有铭的矢(白匕殳),大盘一,小盘一,盉一对,牺觥一对,角状器一对,聂长保把这些东西统统交给当地乡区政府,转送丹徒县人民政府送省保管。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和我会在十月上旬收到这批铜器后,认为在江南地区发现青铜文化遗存,是值得重视的,遂邀请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共同组织调查小组,于十月十七日到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南阳李八庙春秋楚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杰  宋煜辉  韩斝  张海滨  乔保同  高旋 《文物》2012,(4):29-33,1,2,97
2004年,在河南南阳市李八庙发现了一座春秋中晚期墓。此墓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出土了一批铜器,其中铜礼器有7件,包括鼎、浴缶、甗、盘、匝和盏。铜鼎M1:1上的铭文自称"番子",发掘者推测"番子"并非此墓的主人,应是番国的国君,墓主人是楚国贵族。此鼎可能是番国国君赠予墓主人的礼物,也可能是战利品。番子鼎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番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成楠  马伟峰  胡小平 《文博》2007,(6):62-64,封3
198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部门在侦破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盗墓案件中追缴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事关虢石(硕)父铭文的二件铜鬲和一什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一、铜鬲及铭文简释两件铜鬲的形制、人小、纹饰及铭文相同。器身较矮,宽平折沿,方唇,短束颈,鼓腹,断面呈椭三角形,平裆,蹄足矮而粗壮,足内侧有浅凹槽,足与腹相对应处各有一道竖向扁扉棱。腹部饰三组曲体长鼻龙纹,龙凸目且有桃形  相似文献   

20.
东塔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为嘉兴"七塔八寺"的七塔之一。东塔历代皆有重建、修葺,1968年被彻底拆除,在拆除过程中于地宫出土28件(组)文物,材质有玉、石、水晶、铜等,年代从宋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