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我翻阅审读近200万字的《河津市志》,深感《河津市志》是一曲改革开放的颂歌。 从总体框架设置上,突出改革开放在河津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1986年5月河津县志办的从事者,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四订篇目、三易其稿,终于完成近60万余字的《河津县志》的终审稿,并于1989年正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回过头来再审读《河津县志》,不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有点不够全面,或者叫做失之过简。特别是对经济方面门类的构思设置,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有一些局限性。 《河津县志》出版以后的十余年,也正是改革开放政策及市场经济大潮在河津实践实施…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四三○《李方子传》载:"李方子,字公晦,昭武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90页)卷四五五《马伸传附何兑传》云:"何兑者,昭武人,受学于伸。"(第13368页)按:以上两处"昭武",皆当为"邵武"。宋承唐制,置昭武军于利州,景祐四年(1037),改称宁武军,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建州邵武县升建邵武军,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治今福建省邵武市。李方子与何兑皆系今福建人,而非今四川人。  相似文献   

3.
河津,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地区西北隅,为秦晋交通要道,是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1989年出版的《河津县志》,仅以60万字概括了下限至1985年的河津数千年的发展历史。1985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河津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山西铝厂、河津电厂的大工业拉动优势,凭借煤炭、水利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乡镇企业飞速发展,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逐步转向工业化城市。尤其是1994年河津撤县设市,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名列全省县级市前茅,河津正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屹立于河东大地。外部需要了解河津,河津需要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4.
刘盥训(1876-1953),字孚若(后自改为扶弱)。山西省临猗县陈家卓人。清末拔贡。自幼随其在曲沃县经营油店的生父刘子俊生活。稍长出嗣于叔父刘子秀(清咸丰辛酉举人,时任宁武府儒学教谕),遂就学于宁武。秉性方正,聪敏好学。初人太原令德堂,后就学于北京优级师范学校。1904年,适逢清朝最后一期科举考试,因父去世丁忧,未能应试。盥训先生师范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5.
宁武于解放初期照宁武(1885-1975),学名良志,字梦岩,曾用名孟言,辽宁海城人。父亲宁文德,私塾教师,基督教徒。宁武十几岁时,便受家庭影响接受了洗礼。宁武的童年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经济凋蔽。1894年,甲午战起,父亲的同窗好友王膺楷激于义愤,请缨报国。他主动参军杀敌之举──自愿参加毅军抗击日寇,使小宁武深为感动和敬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起保家卫国的朦胧意识。后来,宁武来到省城沈阳,眼界大开,反帝反封意志更加坚定。当他得知有个中国同盟会的组织领导人就是孙中山,便主动与在美国从事…  相似文献   

6.
正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人。在风云变幻、政坛人物走马灯式地更换的民国时期,阎锡山长期盘踞山西,拥兵自重,诡谲多变,翻云覆雨,左右逢源,奉行"中的哲学",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在山西掌权达38年之久。但是,在抗战期间,阎锡山脚踩三只船——拥蒋、联共、又想降日。中国共产党对阎锡山则采取了团结抗战,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同他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7.
续八宝 《文史月刊》2005,(11):32-33
60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在山西定襄的土地上横行暴虐,杀人放火,抓男奸女,掠财抢物,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们侵华期间在定襄制造惨无人道八大惨案。一、大南邢惨案1938年3月23日上午,占据忻县城的日军派出千余人进犯定襄。日军绕道忻县令归村进入定襄县境后,在张村抓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山西省宁武县城,知道的人很多,谈到宁化古城,人们还比较陌生。宁武,宁化,两个地名,一字之差,两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熟悉宁武历史的宁武县文物馆文博馆员南宁说,先有宁化,后有宁武。宁化是村,宁武是县。三晋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在宁化村旁流淌了几千年,其实宁化村远在隋朝时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宁化古城。这里有承接远古、承载历史的实物实证,是个寻古探今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5,(5)
郝树侯教授,1907年1月26日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寇村一个农民的家庭。他幼名隆今,学名建梁,字树侯,自号柳岑乡人、泉阴庐主。1913年始在家乡上中小学,1925年8月和1929年6月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于太原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后改名山西教育学院国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察冀边区成立的定襄学院教授、定襄教宣联  相似文献   

10.
正李遐龄(1768-1823年),字芳健,别字菊水,又字香海,世居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县城石岐紫里。紫里李氏以"书香七代多专集,科甲联翩萃一门"名闻香山,而李遐龄为其中最杰出者。一方面李遐龄交游广阔,活跃于粤中诗坛,正如梁炯所撰《清故李明经菊水先生家传》所说:"君学固纯笃,友事尤不乏人。粤之先后辈,如顺德黎二樵、黄虚舟,阳春谭康侯,番禺张南山,同邑黄香石、方竹孙,或称四家,或号三子,皆与君相劘切者。他如张绣山(厓山)、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廷机(1541—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新门外(今属鲤城区浮桥镇)人,为政以“清、慎、勤”著称于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在泉州民间关于李九我的传说非常多。值得一提的是。李九我与永春有着很深的因缘。他是永春锦斗林家的女婿.曾在永春生活四年多.留下不少诗文。  相似文献   

12.
启读还散发着墨香的《河津市志》,手里沉甸甸的,心里乐融融的。 《河津市志》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河津撤县建市后的第一部志书。精致的封面典雅大方,清晰的书页吸引着我的视线。上下两部近200万字的丰厚内容,真实地记载了河津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每卷、每章、每节,都凸现着存史、资政、育人的修志宗旨。它是一部难得的全面了解和研究河津历史的百科全书,一部质量上乘的史志佳作。 内容丰富厚实,地方特色分明, 是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河津古称龙门,历史悠久,山川锦绣,控关带河,辐辏四通,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兵家的必争…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3,(3)
雷思、雷渊和雷膺是山西浑源历史上有名的文学世家,《金史》和《元史》均有记载。但是清代成书的《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和《四部丛刊·大清一统志》中,雷思及其后裔雷渊、雷膺与朔州李完及其“后裔”李渊、李膺出现雷同记载笔者就此作一简单探讨,以辨明其中是非真伪。一、李完与雷思李完(?——1197),字全道,朔州马邑人,由经童出身,复登词赋进士第。初授陕西澄城县主簿。在任期间关心民间疾苦,澄城人民曾为他立生祠,以示感戴。由于为官清正廉明,迁为定襄县令,召补尚书省令史。金朝有迭县令外出查访的制度,金世宗曾选能吏8人按行天下,李完  相似文献   

14.
太祖朝失登科年份之进士人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府万年县人。北宋初登进士上第,初授州防御推官。后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宋史》卷三0七等。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3,(4)
1993年,我省修志工作步伐加快,成绩喜人,至11月15日,又出版新编志书15部。本届修志开展以来,全省共出版省、地(市)、县三级综合性志书36部。其中,省志3部:山西通志·金融志、山西通志·地震志、山西通志·林业志;地区志1部:吕梁地区志;县志32部:武乡县志、沁水县志、五台县志、代县志、寿阳县志、河曲县志、河津县志、宁武县志、岢岚县志、保德县志、大  相似文献   

16.
一、李(鱼單)生平概述 李(鱼單),字宗扬,号夏堂,别号懊道人、衣白山人、墨磨人、苦李、中羊氏、木头老子等。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父名李朱衣,弟兄四人,李(鱼單)排行老四,长兄李(鱼鹿),次兄李鲁,三兄李庆衍。一家人无显赫名声,唯李(鱼單)知名于世,被视为“扬州八怪”之一。李(鱼單)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约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人工诗书,善写意花鸟,兼能山水,风格独特,富有创造性,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艺术对后世画坛影响甚大,得到很多画家的赞扬。  相似文献   

17.
李书城,字晓园,湖北潜江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05年参加同盟会,是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1911年参加武昌首义,任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讨袁之役失败后随黄兴流亡日本和美国。1916年回国,历任北洋政府陆军部总长、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冯阎讨蒋军事顾问。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长、民政厅长、湖北通志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农业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他特立独行,勤政爱民,兴利除弊,与张难先、石瑛和严重四人并称“湖北四怪”。“理发事件”和棍谏张难先张难先(1874—1968),湖北沔阳人,名辉澧,字义痴。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国…  相似文献   

18.
李娓娓,字心兰。约生于清道光年问,卒于清末民初。陕西延川县孝和里(今马家河乡)李家塬人。祖父李步瀛,清嘉庆庚申(1800)科举人。父亲李宗沅,字霭山,嘉庆癸酉(1813)科举人,次年联捷进士,官至盐运使。钦赐头品顶戴,赠光禄大夫。李娓娓  相似文献   

19.
从太行山平型关附近发源的滹沱河由雄伟的五台山北麓,像一张巨大的弯弓向西、再向南滚滚奔流,流过繁峙,滚过代县,经过忻口,从定襄城外突然北折数十里,又拐向东南,往河北省奔流而去。  相似文献   

20.
此碑于1954年10月,出土于长安东乡郭家滩(现划归西安市区),今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碑额高、宽0.8、碑身高1.64、中宽0.84米。碑额三行,行四字,篆书曰:"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文共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正书。兹录如下:大唐故上柱国内给事李君之碑,(空三字)会昌寺释善威制文,(空二字)河东闻喜裴守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