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乐制度与十国时期的南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国时期是传统礼乐制度全面进入南方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南方社会礼乐文教意识水平普遍上升的时期。本文以十国时期南方政权中礼乐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为线索,从礼乐制度与南方民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传统礼乐制度的南移在南方社会文化崛起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龙涛 《东方收藏》2022,(10):34-36
我国素来就有“文明古国,礼乐之邦”的美誉,而礼乐制度是礼乐文化的核心,礼和乐相辅相成。其中,孔庙礼乐制度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历来被视为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活化石”,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在此以曲阜孔庙为例,就其馆藏乐器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庙礼乐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金华地区的村落建筑凝聚着灿烂的礼乐文化。以仁释礼、以礼齐家,传承中国的传统道德和儒教思想的建筑语言,贯穿着由宗祠、住宅、风水、牌楼、戏台、雕刻等组成的金华村落礼乐文脉。这些古建遗存为研究金华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与礼乐思想的关系提供了可靠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李科  石广阔 《东方收藏》2024,(1):99-101
2019年,孔子博物馆正式成立箫韶乐团。本着对礼乐文化的发掘、整理与推广,孔子博物馆又于2022年设立了礼乐传习所。文章通过对历年来出土与馆藏音乐文物以复原、展演的方式传播中国礼乐文化等现象进行研究,并对孔府古乐传习所的延续、乐器文物的复制、乐谱与乐师服装的复原及其获得的成果做出详细的介绍与阐述,旨在为传统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汪荣 《黑龙江史志》2013,(11):49-50
礼乐文化孕育于上古时期。殷周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中华文明史进程中引人注目的历史变革,这种变革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史传的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兴起和成熟。文章分析了西周礼乐文化的起源,礼乐文化的形态、礼乐文化与"孝"之间的关系,以及礼乐文化与孝观念作为西周意识形态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的道德原则,探寻和揭示蕴涵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周代礼乐文化的历史特色与价值体系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人制礼作乐,以五声八音为乐,将礼制与乐制相结合,通过礼乐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分配、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制度化与程序化,并与宗法分封制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备的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体系。编钟作为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的物化形式之一,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周代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模式和普遍社会思想理念,进一步揭示两周礼乐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了中国士大夫的情怀和趣味,因此将古琴作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进行传播十分必要。本文对古琴的文化意义和国际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以说服传播的ELM理论基于受众传播的条件A(能力)、M(动机)、O(机会)三因素进行分析,探求中国古琴在国际传播上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河南博物院策划推出的“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通过展示商周时期礼的内涵、礼的传播与被普遍接受、礼的自我革新等内容,体现礼乐文明的历史价值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郑夏楠 《东方收藏》2022,(10):120-1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逐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由此开启了非遗事业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其中,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承载厚重,涵盖礼乐文化、儒家传统、天文历法等多个学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对佾舞礼乐文化进行溯源,挖掘其现代意义,力求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两岸民众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音乐文物的初步研究,可以判断在陶寺文化早期大墓中很可能存在着固定的鼓磬组合关系,即鼍鼓2、石磬1、土鼓1。这一组合已经成为当时墓主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具备了区分等级的礼乐功能,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在陶寺文化早期已经初现端倪,这对中国礼乐文化的溯源和内涵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陶寺文化的鼓磬组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1000多年后的殷商时期,也作为礼乐器组合随葬在最高等级的墓葬中,而且在制作技术上比陶寺文化时期有着显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冯素梅 《沧桑》2008,(5):140-141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三礼"之学在清初兴起,后大盛于乾嘉。本文认为清代"三礼"学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07,(6)
王清雷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西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近3000年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着重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周人起源于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在翦商之前曾有一段迁居甘肃陇东地区的生活经历。居陇时期的周人在首领不窋、公刘等的带领下光大部族,为日后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陇东地区所孕育的先周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核心。随着西周正式建国,周制天下,农耕文化传统与礼乐文化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关陇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众素有循礼遵规、崇尚古德的文化传统。关陇庙会祭祀祈福,讲求礼仪,可谓关陇民众信仰性日常生活方式的聚焦式表现。敬畏是礼的基本要义。求雨、祈福、祈丰收、纪念历史名人,庙会祭祀表达了人们的敬畏之礼。庙会中的乐善好施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是道德修养上的一种升华,体现了广大信众的礼乐情怀。庙会讲唱从人生礼俗的层面,表达了劝善爱亲、遵礼讲孝的内容,是礼乐文化的民间化、生活化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6.
郭芳 《南京史志》2023,(5):40-41
<正>礼乐,指礼节和音乐。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本课题主要研究两类案例:一是在体验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礼乐教学典型案例;二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大量的体验式礼乐活动案例。一、追根溯源——传承与发展(一)关于礼乐教学经网络查询得知,目前,不少学校从礼乐文化入手,构建“礼乐立德,全面育人”的德育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礼乐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幼儿园缺乏系统的礼乐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洁 《东方收藏》2023,(6):83-85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里,河南都是帝王建都置郡的胜地。《诗经》中先民于此祀神、祈年、驱疫、问乩、劳作、爱恋,其中“弦歌鼓舞”的诗文足以证明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而出土大量龟甲和我国最早演奏乐器的贾湖,更是礼乐文化的发祥之所。文章通过贾湖文物,对中原礼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撷精取粹,望能够为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推进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郝凤姣 《沧桑》2010,(1):164-165
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活动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教化方法有正面灌输、言传身教、化民成俗、礼乐结合等,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活动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教化方法有正面灌输、言传身教、化民成俗、礼乐结合等,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10)
<正>中国的古琴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内涵丰富,凝结着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琴人雅士的深远情怀。古人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融合天地自然思想,以通造化之心,稽古怀德之念,遵圣人之礼法制度,禁邪归正,去奢华抑淫荡,以洽和人心,理天下人之性情。而这些关乎礼乐传统和风雅自然的思想在历代琴式中有着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