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西走廊     
前几年有篇近乎弱智的报道称,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看到的标志性地面建筑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同样近乎弱智的人们为此奔走相告,很是欢欣鼓舞了一阵子。现在我们知道,那是条假新闻。科学告诉我们,在太空中回望万里长城等于在2000米之外看一根头发丝,相去何其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西走廊在水利开发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一些不足与积弊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水规不尽完善、水官徇私舞弊、奸民乱法违规、水规执行不力、水利技术落后、森林破坏水源日稀等。诸多积弊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河西走廊水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西走廊建立了渠坝 ,进行农业灌溉。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种争水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同一流域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 ,一县中各渠坝之间的争水。争水矛盾产生的原因 ,有自然因素 ,也有许多社会因素。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河西走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代产生和流传于河西走廊的昆仑神话传说是我国诸多神话传说源头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起源、融合、形成的信息,也蕴含了很丰富的地域文化因素.在昆仑神话传说中,被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颛顼、大禹以及西王母、后羿、宓妃、简狄、老子等先祖神人曾驻足河西,表明河西走廊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挖掘、整理、研究先秦河西神话传说,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加强中华民族的相互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代民国时期民勤"渠坝"关系为切入点,以数起"水案"为主线,复原了1920-1949年民勤传统水利秩序的转折过程。20世纪20-30年代,民勤传统"渠坝"体制已经因内部的"湖坝斗争""移丘户"问题而濒于瓦解,传统水规形同虚设,水利处于失序状态。1944-1949年国民政府和民勤地方政府试图建立政府主导的新型农田水利体系,促进农业发展。但这一过程未能解决"湖坝"对立与"移丘户"问题,当地民众重拾"传统水规"对抗这些新的水利政策,被重新强化的传统"水规"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民国时期在河西走廊的水利建设缺乏改造传统水利秩序的针对性措施,政府力量仅依靠工程技术无法实现现代农田水利体系的建立,也难以真正提升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6.
7.
文章从地方志的记载中指出河西走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一、自然风光,二、文化内涵。若将这些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将会带动和延伸河西地区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郑维山将军生前对笔者言,我一生为伍,三次进甘肃:第一次是1936年西路军进军河西走廊,因敌众我寡而兵败;第二次是人民解放大军进军大西北,我率第63军与马步芳较量,打得他一败涂地,打开兰州,黄河上飘浮着一层敌尸,我西望河西走廊大喊:战友们,大仇已报,江山已归我,你们可以瞑目安息了!第三次是1982年,我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离京前,邓小平向我交代,交给你两个战略任务,一是用20年时间绿化大西北,二是要选拔和培养10个接班人。我到任后三年行程11万余公里,走遍了大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杜学书 《新疆钱币》2001,(2):19-19,21
突骑施钱是突骑施汗国的铸币。突骑施原系突厥十姓部落之一,散居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汗国后,突骑施部落酋长乌质勒势力逐渐强盛,初建突骑施政权,在碎叶川和伊丽水设立牙帐,以碎叶城为“大牙”,以弓月城(今新疆伊宁市境内)为“小牙”。  相似文献   

10.
杨蕤 《敦煌学辑刊》2006,3(3):145-151
文章依据汉文史料和西夏文献对西夏时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阿拉善高原等区域的生态与植被状况进行探讨,勾勒出西夏时期上述区域的生态概貌。  相似文献   

11.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12.
梁雄德 《收藏家》2014,(3):29-32
根木树石是有生命的,木石前盟,历来被人类赋予神威和灵性。从古至今石刻、木雕、陶塑艺术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这几种艺术载体中,木材虽然不能和石材、陶艺比其不朽千古,但是木材何止千年寿。竹木春秋两千年,甘肃不仅出土了震撼世界的六万余枚秦汉简牍,还保存许多精彩的汉晋木雕和木板彩绘作品。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作品。朴厚简洁,大刀阔斧,散发着沉雄博大的气象。各种人物,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历史时间由于对河西地区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造 成当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后果。为了汲取这一历史教训,在当今大西北开发中,应遵循河西地区生 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沙武田 《丝绸之路》2014,(12):16-19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接东西方的文明通道,河西走廊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河西走廊保存下来的以敦煌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历史的大手笔,而河西走廊则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定位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独特的方式宣传河西走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5.
绿洲城镇体系研究——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绿洲城镇及其城镇体系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以具有国内代表性的干旱区河西地区绿洲城镇体系为例,从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体系、职能类型结构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体系以及联系城镇的网络结构体系对绿洲城镇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绿洲城镇体系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对当前世界经济版图产生了重要影响。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甘肃河西走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以来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和连接中原地区与西部边陲的黄金通道,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维护"玉石之路"及古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迎来了打造河西走廊旅游文化黄金线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7.
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明朝对河西走廊治理能力之强和管控时间之久,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成效明显,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蜀地是秦汉西南地区经济和化的中心,河西走廊则是防御匈奴的前沿,又是通向西域的“孔道”。作通过河西走廊和蜀地发现的物以及敦煌、居延出土的汉代简牍,对汉时两地的交往作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     
<正>河西走廊是夹峙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一块狭长平坦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1100公里,最窄处数十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不但是一条地理上的走廊,更是一座纵贯历史的长廊,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是嘉  相似文献   

20.
明初,在黔蜀边界设立永宁卫、乌撒卫,分别与永宁宣抚司、乌撒土府同城而治,卫所隶黔,土司隶蜀。明后期,永宁和乌撒地区出现了疆土纷争、土官日益骄纵不法、土司拖欠协济粮饷、黔蜀矛盾突显等问题。地方官将其归因于两地"司卫同城分隶"之旧制,不断有官员提出将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府改隶贵州的建议,但均未得行。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隶事关多方利益,牵涉重大,明廷难以轻易决断;此外,祖制不可违也是未能实现改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