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由于缺乏有关历史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及受研究资料所限等原因,关于历史时期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方面的研究较少开展。本文选择南宋时期的临安作为城市空间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法和时间地理学两种方法,对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空间进行剖析,揭示其城市节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特征。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机制,提出物理空间奠定了临安节日活动空间的基本格局、都城地位是临安节日活动空间形成的控制因素、城市经济主导了临安节日活动的空间分异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均衡对称模式是中国都城的理想空间模式,隋唐长安城市形态以其规整的格局著称,但随着大明宫(662年)修建、兴庆宫(714年)的改建和使用,在形成三大宫殿区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适应城市功能需求而导致城市形态发生的维新变化过程,即功能性非均衡对称的形态。这是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生活的相互适应而突破了严整的均衡对称性布局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反映出该时期的都城建设发展中政治、军事因素与城市功能因素动态制衡中城市形态发展的功能趋向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与国家和文明社会同步出现的,城市之核心则在于都城。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不仅是王权正统性与权威性的象征,其空间组织、结构和布局,也浓缩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开展对都城的研究,是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黄佛君  段汉明  张常桦 《人文地理》2012,26(1):45-49,65
祭祀是礼制的渊源,国家祭祀是社会礼制中最高礼仪层次,也是以礼为内核的儒教的载体,都城形成了国家祭祀体系中最为完善的地域空间,本文在建构儒教之所以成立的基础上,以唐代长安城为例,探讨了城市祭祀的等级、结构和地域空间体系,认为国家祭祀是古代都城的显性文化现象,是城市上层的精神空间的表达,是传统城市特有的一类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蒋家瑜 《历史研究》2023,(2):141-160+223
赫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赫梯国家性节日中的各类庆祝仪式,在都城和其他城市、地区辗转举办。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在节日活动中还出现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交织,二者通过“巡幸京畿”和“四方来贺”的形式得以呈现。赫梯统治者借此扩大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内涵,延展了国家宗教文化管理的空间范围,实现了掌控和威慑核心区,笼络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8.
海水浴场作为滨海城市独有的公共空间,丰富了公众的休闲文化活动形式,延展了生活空间。青岛海水浴场在建构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为青岛带来了城市声望,还提供了一个地方政治的舞台,城市是政府行使市政权力、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特别场所,同时,它日也渐成为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慢慢融入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中,并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生活样式,成为构建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东京城作为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社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文化昌盛,人口众多,加之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坊市布局,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东京城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本文以《东京梦华录》为中心,辅以其他文献资料,对北宋东京城的夜市做一个浅析。  相似文献   

10.
都城空间区划制度与对都城内主要城市景观的称谓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都城空间区划制度有里制和坊制两种,因此主要城市景观的名称也就为里或坊。就北朝隋唐时期而言,首都居住区里、坊的称谓之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官称与俗称的关系。在北魏洛阳,空间区划制度是里制,坊实际为落实治安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坊建好后,被围墙围绕的封闭区域也开始可以称为“坊”,此后,坊、里在指代空间位置时就可以等同了。不过,北魏洛阳涉及治安事务时才用坊表示居住空间,因此墓志所见城中居住区都为某某里。隋文帝正式在都城实行坊制,确立了坊在指代居住空间时的官方地位,由此才形成了坊、里官称和俗称的关系,但里代指居住区的用法并未改变,唐代坊、里的混用实源于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都城的平面形制与规模为切入点,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兴建置于其历史背景中去,以政治背景、承继与革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些都城的社会历史特征。东周时期列国都城平面形制以大城圈套小城为主,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而双城或多城的结构,则多是反应了政权更替、城市沿用与革新的历史背景。东周时期的各诸侯国都,虽然面积大多超越了东周王城,但从建立时间与建立原因方面考虑,东周各诸侯国的立国建都可分为具有"合法"性的自主性大城(如齐、鲁)和具有"耦国"性质的大都(如郑、楚)。  相似文献   

12.
刘宗迪 《民俗研究》2012,(1):F0002-F0002
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城市,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3.
从西汉史可见都城长安"千余人"集会,"守阙上书"的情景。"阙下"曾经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而宫阙前特殊事件的发生,"吏民聚观者"甚至可达"数万人",也说明这里有规模可观的空间。民众可以比较自由地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是"市"。刘据在"巫蛊之祸"时曾经策动"市"的群众"数万人"与丞相军激战。"里巷仟佰"也曾经成为民众"聚会"场所。而礼制建筑区也有相当宽阔的空地。不过这是不允许民间活动使用的空间。总体说来,西汉长安宫殿区的宏大规模,使得普通居民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压抑,而公共活动空间相对有限,使得都市功能的实现,不得不以诸陵邑作为补充。考察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可以发现公共空间的区别。东汉洛阳已经有空间更为充裕的公众活动场所。城市史进程中都会职能和交往条件的这一重要变化,也体现了汉代都市社会构成形式和社会生活形态的若干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先秦城市产生的动因具有多样性,尽管不少城市的经济功能是后来追加的,但抛去政治、军事等因素不谈,单从经济活动方面来看城市的产生是对早期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早期商业活动)在地域上的空间归纳。这种空间归纳将早期社会“市井交易”的分散市场区位、渐次统一到城市之中。从而,城市在空间上成为商品集中交换的地域中心^[1]。  相似文献   

15.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0,(3):116-122
政治集团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活跃于一些美国大城市的腐败政治组织。19世纪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外国移民的大批涌入为职业政客提供了进行权利交易的大量机会和条件,导致了政治集团在很多大城市兴起。随着城市政治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加之美国社会的进步,政治集团逐渐失去了活动空间,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正>目次一都城门道形制的考古发现二一门多道城门的考古学观察三一门多道城门的政治礼仪功能四结语在古代都城考古当中,城门遗址的大量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古代城门形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城门制度涉及城门的类型、等级、形制、门阙、门道、城门管理等方面。学者曾对古代门阙遗址、隋唐两京城门类型、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进行过研究~([1]),或对唐代城门进行复原研究~([2])。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设置多少并无定制。据目前所见,主要有一门一道、一门二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等几种形制,其中一门三道是除一门一道外流行时间最长、发现最多的,其于春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古代都城是历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和对象,都城是国家的历史缩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基于上述情况,历史考古学以都城考古学为重点,都城考古学中又以宫城考古学最为重要。中国考古学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的殷墟考古发掘,近七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古代都城(包括宫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二里  相似文献   

18.
韩国朝鲜时期都城(汉城,今称首尔)文庙与国子监统称成均馆。本文以朝鲜时期汉城成均馆祭孔活动为研究对象,在汉城古代建筑史和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研究手段,探讨成均馆祭孔活动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的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文庙建筑和朝鲜时期汉城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文庙发展历史研究和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成均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探索分析龟兹都城的发展演变及规模布局,认为龟兹都城历经多次扩建,汉晋时期龟兹都城逐步扩为"城三重、方六里"规模,初唐时期达"城周十七八里".该城是龟兹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凸显政治、宗教、商贸和军事防御等功能,受中原城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封闭的坊市,废除了夜禁,城市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因此涌现出数种记述当时城市生活的著作,例如孟元老的《东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