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明清时期今长江武汉段江面上近武昌江岸和近汉阳江岸的沙洲演变,认为江中的沙洲变迁在东、西两岸大致经历了鹦鹉洲(偏东岸)、刘公洲(偏西岸)、金沙洲(偏东岸)、新刘公洲(偏西岸)、白沙洲(偏东岸)、新鹦鹉洲(偏西岸)、新白沙洲(偏东岸)这一交替出现及消亡或并岸的过程;并指出沙洲演变与港口变迁及商业市集贸易、南北两岸岸线及城垣堤防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东西两岸在经济利益和城垣堤防上的矛盾和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诗古 《近代史研究》2023,(1):49-64+160
长江水道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自然系统,既有水土流失、江水泛滥、沙洲涨坍等自然变迁,也有人类为了在滨水低地进行土地开垦而进行的大量人为改造。江心洲属于典型的滨水低地,系长江中上游来水挟带之泥沙遇阻减速淤积而成的土地,必仰赖于堤坝的捍卫。堤坝作为低地社会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实际上是国家干预与地方社会自组织治理相结合的产物。滨水人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则主要围绕洲地的涨坍、开垦与治水展开,呈现“人与自然”动态制衡的演进过程。晚清以来,张家洲北汊逐渐发育为弯弓型河道,北岸受水流冲刷加速崩塌,南岸则逐渐淤积出水,形成“北崩南淤”的态势。原来居住长江北岸的各姓居民先后奔赴南岸垦荒,致使新淤洲地争垦纠纷不断。各群体通过组织超越村落和家族的垦团,并积极利用垦荒条例或土地法规来实现各自的占垦诉求。这表明,近代国家及其制度建设在新淤洲地的“确权”过程中扮演了比过去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弶港大鱼仓     
<正>一潮涨潮落的弶港海域,系黄海潮波与东海潮波一日两次的相拥交汇处。多少年来,该海域北端的黄河滚滚下泻的泥沙与南首奔腾的长江裹挟的泥沙,在这两股潮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水动力作用下,不断沉淀、淤积,陆续形成近百个面积不等、高低不均、走向不一的辐射状沙洲。形成较早的有东沙、西沙、亮月沙、元宝沙、阔脚沙、巴巴沙、枕头沙、蒋家沙等众多沙洲。因盛产各类海鲜而得名的有毛鱼沙、鲨鱼沙、泥螺沙等众多沙洲。以弶港为顶点的辐射状沙洲,之所以称其为沙洲岛,是因为这些沙洲大都是出水沙岛,在小汛期间,退潮后可露出水面数日;而在大汛期间,退潮后仅可露出水面数小时。一座座沙洲,构成了罕见的活鱼礁、活鱼窝,成为多样性海洋生物的富集区和展示区。  相似文献   

4.
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淮河流域中游皖北地区近20个州县为对象,对明至民国时期计500余年的蝗灾发生次数、时空分布、原因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流域中游地区最近500年来的蝗灾无论是在时间序列上,还是在空间地域的分布上,都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没有所谓的周期性或韵律性现象。首先在时序上,存在几个蝗灾相对多发期和少发期相间的情况。其次在空间方面,大规模的蝗灾较为稀少,而以局部地区规模的灾害为多;中游下段地区的蝗灾次数多于其上段地区的灾次。该地区蝗灾的发生,与黄河长期夺淮造成的水文变迁、水旱灾害叠发等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规模、方式等社会经济的负向变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鹦鹉洲曾是万里长江武汉段江面上一处著名的沙洲,唐代诗人崔颢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这处沙洲妇孺皆知。除此之外,历代文人都留下过关于鹦鹉洲的记述,因此这处如今早已消失的沙洲成为承载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地理坐标。一直以来,关于  相似文献   

6.
著作。2008年,共出版历史地理著作21部。其中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专著有: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共5册,即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鱼米之乡,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我们叫它江南,常指长江从南京到入海口这一段以南的地方,古人也叫它"江东",因为长江水往南京流来是南北走向。不过,无论以哪段长江为基准来称呼这块土地,南京都是不变的基点。本文将启动一个新的视角,从江东政治地理、文化地理的大环境上,来解答秦始皇是否到过金陵的历史之谜,也解答秦朝将金陵改为秣陵的真正原因,并连带揭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张家港市系县级市,隶属苏州市。北部和东部临长江,隔江与靖江市、如皋县、南通市相邻;西部和南部与江阴市、常熟市交界。它是一个新兴的城市,1962年分割常熟县(即今常熟市)及长江中涌出的沙洲(今市之东部)并江阴县部分地区建沙洲县,八十年代后期改称张家港市。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全国武术研究和培训的核心机构——中央国术馆就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风雨沧桑几十年,昔日的中央国术馆遗址,如今已被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改变得荡然无存.而民国时期中央体育场的国术馆至今仍在(今南京体育学院内),默默地向世人诉说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10.
漓江沙洲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交互影响的结果。明清以降,外来人口不断进入漓江上游地区从事农业垦殖活动。垦殖活动在改造了上游山区自然环境的同时,其产生的泥沙在雨水作用下进入漓江,促进了桂林段漓江沙洲的发育,并改变了桂林段漓江河床的面貌。岸上居民也开始由岸上洲,这是漓江流域人地关系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上,武昌沙湖(旧时曾称余家湖)曾与长江相连,其范围随江水涨落、泥沙淤积而不断变化。粤汉铁路修筑后,江与湖基本隔断,沙湖湖面进一步缩小。因此,围绕沙湖湖产特别是淤地所有权问题,屡起纷争,缠讼难断。沙湖原本是一个界限不很明确的湖泊,至清末,其西北濒临长江一带淤地渐多,曾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之所以名为鱼米之乡,是因为他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因地位雄势、扼守长江,故名"镇江",自古即为江河南北之商埠重地;北接扬州,南邻常州,西衔南京,是江苏南北之交通中枢。镇江的每座山都是一段历史,一段风物,三山为首,水漫金山寺的传说让我们知晓了金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发生在北  相似文献   

13.
长江乃我国第一大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区域,如何根除长江水患并开发利用长江资源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民国时期,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曾于1947年10月拟就一份《长江治本计划大纲》,对长江及其流域各地区各支流整治开发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与设计,对于我们今天兴修长江水利、开发长江水利资源以及促进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建设,仍有参考作用,特将此份计划自馆藏水利部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档案全宗中选出刊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本重拾民国老南京风貌的作品选集,由南京大学丁帆教授选编,收录了民国时期的文章九十二篇,以民国的笔触还原南京旧时容颜,原汁原味,娓娓道来。丁帆编选这本文人墨客书写民国时期金陵旧颜的初衷,是体现南京原始真容和各色人等彼时的生存境况,以及这个城市宽厚的文化性格。民国文人怎么看南京固然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但关键是能够在他  相似文献   

15.
正金陵大学的前身是汇文书院,该书院是由美国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在南京创立的。同时期美国基督教会和美北长老会也在南京各自创立了书院,分别是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1907年两校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和宏育书院正式合并,组成了金陵大学,包文为首任校长。金陵大学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逐渐发展壮大,在1925年就获得了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正式认可,是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最早在中国政府备案的,1928年9月又完成  相似文献   

16.
正南京自六朝始便佛法昌隆,《事实类苑》记载:"杜牧江南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六朝帝州之地,何足为多也!"[1]可见六朝鼎盛之时,城内佛寺众多。历宋至明,香火不衰,常见佛教建筑除了寺院、塔、经幢、石窟外,还有楼。南京的唱经楼与今山西太原唱经楼不同,山西太原唱经楼,具备科举性质,是"唱五经魁首"之所。而南京的唱经楼属佛教建筑,按《金陵梵刹志》所载,南京唱经楼有多座,且分属于不同寺庙。其中北门桥唱经楼遗址位于今南京市鱼市街与东西唱经楼(街)交汇处,民国时期尚存,今楼已不存,本文择之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宗三,最初释义为舟索断为三段,起源于元末鄱阳湖之战,明清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流传过程中,宗三的形象由化身龙形助战朱元璋的“鬃(宗)三爷爷”转变成冤魂所附的缆精厉鬼.虽然宗三也有静(靖)江王封号,但史载中却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宗三庙主要分布于长江汉口至南京段,集中在安徽沿江府县,也零星散布于周边地区,祭拜宗三神成为这些地区水上交通重要的信仰.随着时间推移,宗三在相关地区的神职范围不断扩大,由庇佑水上交通演变为司雨禳灾等,成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18.
房列曙 《安徽史学》2008,21(4):111-117
民国时期安徽人口发展的总特点呈补偿性低速恢复特征。安徽人口政区分布不均,地域分布的密集点,以长江沿岸为首,依次为淮河流域、江淮丘陵、皖西山区、皖南山区。民国前期,人口省际迁移数量甚微;随着工业发展,大批农民迁入城镇,尤以迁入安庆、芜湖、蚌埠等城市为多。民国时期,安徽人口的职业结构中,从事农业的居首,其次是从事商业和工业的。  相似文献   

19.
千禧之夜,准备迎接新世纪曙光的625名游客乘坐江汉21号游轮,在长江南京段与一艘试航中的5000吨货轮相撞导致3人死亡,1人失踪,6人受伤,其余600多人脱险。  相似文献   

20.
正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金陵大学虽然是一所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