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屯田是北宋西北地区守边宋军的一项重要后勤补给方式,因此,屯田的发展与宋夏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康定、庆历时期,宋夏之间接连爆发了几次大规模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西北沿边屯田的分布与规模直接决定了夏军的进攻方向以及战役的爆发地;战斗结束后,战局结果又反作用于沿边屯田,大大促进了战役发生地区后勤经济的发展。后勤补给地理与战争进程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宋夏疆界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宋夏疆界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述,清理出宋夏疆界变化的基本脉络,部分修正了清人吴广成的“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之观点。文章还就宋夏疆界演变的特点、宋夏疆界划分的复杂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宋夏之间战事颇多,战争的胜负对双方的经济、政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夏之间几次大的战争的叙述、战争脉络的梳理和熙宁变法军事成效的分析,来说明北宋熙宁变法对宋夏战争轨迹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滇缅会战是抗战期间在国境线内外,中国军队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协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战役会战。  相似文献   

5.
宋夏战争初,多数战争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在庆州四年中对西夏主要采取的是一种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备边政策,避免与敌人正面大规模冲突。面对西夏强敌,范仲淹改革军制,操练兵马、组织边民修筑了大顺城等,形成互为犄角的边界防守网络。为了庆州的长治久安,范仲淹推行了团结羌民,依靠羌民的民族和睦政策。此外,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范仲淹还力倡发展边区经济,实施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最终扭转了宋夏战争中宋的失利局面。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勤华 《西夏研究》2022,(2):125-128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在经略西北的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较为丰富的御边思想,对北宋中后期解决边地防御与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宋夏战争的走向,为宋夏议和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军事条件,推动了西北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相似文献   

7.
评《平津战役史》张守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1948年11月29日起,经过64天的激烈战斗,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影响。它最终摧毁了国民...  相似文献   

8.
刘莲芳 《文博》2010,(2):24-27
北宋与西夏在延州等地的对峙是宋代军事史上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北宋《郑荣基志》的研究,疏理了郑荣家族的传承脉络,获取了北宋初期宋夏战争和平定侬智高叛乱的一些侧面信息,丰富了北宋中、下级武官名称和官阶称号的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宋夏战争及当时的军事、职官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环州(今甘肃环县)长期属于北宋与西夏的边缘地区,蕃部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为了适应长期的边界争夺战争,宋夏双方在其边界建立了大量的寨堡进行屯兵戍边,安抚蕃部。宋夏为了争夺这些寨堡及周边土地,多次发生战争,对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但在今看来,这些寨堡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庆路地处宋夏战场中心,流经其境内的马岭水一直被视为双方用兵的主要战线之一。然而,宋夏两军在环庆路展开大规模、高烈度会战的次数比之于邻近的鄜延、泾原等路,实际上是相对有限的,而造成环庆路这种战略地位与实战记录不相匹配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当地独特的水资源条件与河川地形。一方面,马岭水上中游水量不足、水质差劣,难以支持宋军的行军饮用或者屯戍所需,无法为其北上作战提供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环庆路正面狭窄、纵深狭长,宋军又依托纵贯其间的马岭水河谷设置了防守严密的堡寨体系,故而西夏军亦缺乏持续深入的把握。在上述两重因素的双向限制下,宋夏两军对于在环庆路发动大规模攻势均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正1948年冬,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寒风凛冽,千里冰封。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神秘。这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乘夜运输粮食弹药的一幕。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歼敌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以60万兵力与国民党80万大军决战,最终取得了歼敌55.5万人的辉煌战果。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大的支前大军。  相似文献   

12.
清远军是宋夏战争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城池,其故址至今尚不明确。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和相关史料认为环县北部甜水城遗址就是清远军故城,否定了范仲淹修筑该城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在宋夏战争中,引兵就粮是北宋政府所采取的重要后勤补给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将沿边士兵由原驻地回撤到后方粮食聚集地以获得后勤补给。本文认为,由于受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北宋就粮兵原驻地与就粮地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即某路宋军固定到某地就粮。此外,就粮措施的实施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宋夏战局的发展使引兵就粮逐渐出现了就粮兵移动范围增大和就粮人数增多等情况。在肯定就粮措施重要意义的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引兵就粮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守边军队回撤就粮削弱了沿边地区的军事力量。为此,北宋采取了分番就粮和分时就粮等办法来弥补其缺欠,这使引兵就粮得以长期实施,并在宋夏战争的后勤补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自华  王蕾 《百年潮》2012,(12):31-36
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解放军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士气也正旺,早已胜券在握。但要解放北平这样的著名文化古都却是新课题、新挑战。毛泽东深知北平历史文化的价值,在平津战役前后为保护和传承北平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使北平文化免于战火损毁,而且在随后的城市接管中又采取措施积极稳妥地接收和管理,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一座历史文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的日记表明,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对盟国合作的重视和期望影响了其军事决策。这一点体现在浙赣战役中,蒋介石多次变更战略部署,并因为怀疑中国军队为盟国所做牺牲的价值而最终取消了衢州决战计划。蒋介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十分期待日苏间爆发战争,因此对日苏关系走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是导致他取消决战的原因。蒋介石并未意识到其决策影响了之后的中美军事合作。美国政府事后对浙赣战役过程的调查,让美国陆军坚信中国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决心保卫美国所需要的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16.
孙爱贞 《丝绸之路》2011,(12):32-34
北宋时期,陕西路灾害严重。其形成原因除了气候因素外,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即战争的影响。作为宋夏战争的主战场,长期的战争对陕西路的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三军指战员,对盘踞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发起了联合登陆作战。经过10个多小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取得了全歼守敌、占领全岛的重大胜利。一江山岛战役,是解放军第一次进行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尽管战役规模有限、参战兵力不多,但其政治意义非常深远。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震慑了美、蒋“反攻大陆”的阴谋,并迫使敌人最终放弃大陈列岛,从而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中央军委的决策英明和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同时更为时任战役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张爱萍将军的指挥才能所折服。  相似文献   

18.
中条山战役研究述论杨圣清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的20多次较大的战役中的一个,也是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的战役。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是淞沪战役以来最大的,影响重大,教训深刻。这次战役虽然过去了55年,但史学...  相似文献   

19.
蕾子  袁名清 《文史月刊》2007,(10):32-33
谈粟裕,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谈淮海战役,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的成因,而没有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动,就没有淮海战役;没有粟裕出神入化的指挥,就没有淮海战役的完胜。  相似文献   

20.
咏隆德     
齐英才 《丝绸之路》2007,(11):64-64
沁园春·隆城新咏北望关山,东倚六盘,千载古城。看凤龟象鼎,二河西汇;车流飞注,峻厦如林。遥想昔年,硝烟烽火,宋夏交锋血洗缨。抚残牒,叹陇干征战,多少豪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