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宰相是对中国古代辅佐天子、总领百官的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不少朝代并没有将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是另设特定的官名。宋朝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及左、右丞相为宰相,又先后以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合称“宰执”。根据《宋史》中宰辅年表的记载,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恭帝德祐丙子年(1276)前后共316年,宰执合计377人,  相似文献   

2.
宋人晏殊任相时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保平 《史学月刊》2005,(9):117-118
《宋史》卷二一一《宰辅二》“宰相进拜加官”栏下记:[庆历二年]七月壬午,吕夷简自右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判枢密院事。章得象自守同知枢密院事、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自枢密使加同平章事。  相似文献   

3.
正《宋史》卷三八四《陈康伯传》:"(绍兴二十九年)九月,以通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例赐银绢,康伯固辞,减半,又辞。兼史院。"(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08页)据《宋史》标点,陈康伯拜相时辞免朝廷按例所赐银绢,但事实并非如此。《陈文正公文集》卷七《(陈康伯)神道碑铭》:"(绍兴)二十九年九月,拜左通奉大夫、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宰臣初除,例赐银绢。公辞。  相似文献   

4.
五代十国虽属乱世,但是中国史学传统并未遭到严重破坏。一是史馆制度仍然存在,五代及十国的史馆所修实录在数量上很可观,后晋史馆还修成前代史《唐书》二百卷,即今日传世的《旧唐书》;二是记当代或前代史事和社会风俗人情的稗官野史为数众多,为后人提供了不少可资利用的史料;三是培育了大量史学人才,为宋代的史学鼎盛开了风气之先。下面就分别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一史馆制度的延续及其成就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对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史馆情况都有记载,独缺后梁,因而有人以为后梁存在的十七年,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可能当时史馆制度遭到破坏,不复存在。其实不然,《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贞明二年十月条记:“以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敬翔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  相似文献   

5.
周相录 《古籍研究》2002,(1):83-86,41
元稹去世后,自居易作《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大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称著文一百卷,题日《元氏长庆集》。历经三百余年,北宋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刊行其父所辑元集时,仅得六十卷。建本今不可见,南宋洪适曾于杭州重新刊行,其后明代各本俱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6.
路远 《文博》2013,(1):53-54,93
《雁塔圣教序碑》将"太宗序文"和"高宗记文"各刻一碑,分别龛置于慈恩寺塔门的东西两侧。两篇碑文之末,书碑者褚遂良之署衔不同,前者署"中书令",后者署"尚书右仆射",对此后人众说纷纭。本文依据该碑的时代背景、碑文内容、二碑的形制规格及褚遂良的任职情况,通过合乎逻辑的推论,对序、记二碑上褚遂良署衔何以不同,提出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今河北省晋县西)。仕北魏、东魏及北齐。北魏孝昌元年(525),以父功除太学博士,历任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典起居注,修国史。入北齐后,除中书令、魏尹,受诏撰魏史。北齐天宝五年(554),修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又除太子少傅、仪同三司,卒官尚书右仆射,特进。谥号文贞。有集七十卷。魏收所著《魏书》虽列入正史,但其人其著自其当世起便一直受到指斥和质疑。据《北史·魏收传》卷五十六记载,“收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时…  相似文献   

8.
1 《旧五代史》卷四七《末帝纪中》清泰二年夏四月癸未条 :以宰相卢文纪兼太微宫使 ,弘文馆大学士姚加门下侍郎 ,监修国史张延朗兼集贤殿大学士 (第 6 47页 )。按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宰相之职”条 :“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 ,无常员 ;有二人 ,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 ,则昭文、集贤二学士并监修国史 ,各除。唐以来 ,三大馆皆宰臣兼 ,故仍其制。国初 ,范质昭文学士 ,王溥监修国史 ,魏仁浦集贤学士 ,此为三相例也。”① 唐代宰臣所兼三馆职 ,至晚在唐…  相似文献   

9.
黄怀信先生整理的《尚书正义》,依据较好的底本,所据校之旧本众多,吸收众家校勘成果,是目前比较好的点校本,但该书的校勘仍有些许纰漏,试举书中关于陆德明《尚书音义》的校勘三则,提出疑问,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英藏敦煌文献S.8659号,原卷前没有题名,后面残缺,学术界根据记载内容将其定名为《某令公重修开元寺功德记》。曹议金于928年至931年重修建成开元寺,S.8659即《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而P.3875号背面的《丙子年修造及诸处伐木油面粟等破历》就是916年重修开元寺的支出记录,根据破历可知该项工程916年开工,长兴年间完成,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长兄都押衙曹良才和右马步都押衙张保山等都参与工程的建设,这项工程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归义军节度使同中原王朝特别是后唐建立隶属关系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正>先秦的族组织有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是广义的血缘性团体,如《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这里的"族"就是血亲之族,大体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家族、宗族之类的组织,王震  相似文献   

12.
正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字登善,因曾被封河南郡公,又称褚河南,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任秦州都督府铠曹参军、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唐高宗朝宰相,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桂州都督、爱州刺史,卒于任上。褚遂良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经世济民精神感天动地,万世景仰。  相似文献   

13.
闻喜裴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声望显赫的名门望族和世家大族,起源久远,支脉繁荣。自秦汉至明清,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其人物茂郁如林,门第久盛不衰。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闻喜裴氏与三辅韦氏、汾阴薛氏、河东柳氏一起被合称为“关中四大姓”,见著于史册记载的人物比比皆是。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1],仅唐代裴氏家族就分为五房,出有宰相17人。又据修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的《裴氏世谱》[2(]以下简称《裴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任宰相者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  相似文献   

14.
《梁书·刘显传》点校匡补熊清元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之《刘显传》述刘显之仕历,有云: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引显为佐。(天监)九年,始革尚书五都选,显以本官兼吏部郎,又除司空临川王外兵参军,迁尚书仪曹郎。……出为临川王记室参军。建康平,复入为尚书...  相似文献   

15.
《明史》卷一八六《许进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924页)云:许进于弘治“七年迁陕西按察使。土鲁番阿黑麻攻陷哈密,执忠顺王陕巴去,使其将牙兰守之。尚书马文升谓复哈密非(许)进不可,乃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文中“右佥都御史”之“右”字,应为“左”字之讹。《明史.许进传》所载弘治七年许进被委任为“佥都御史,巡抚甘肃”一事,在《明实录》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据《明孝宗实录》卷九五,弘治七年十二月庚午条(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4年校印本。下引亦出此校印本)载:“升陕西按察使许进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等处。”又,《明…  相似文献   

16.
《全宋文》漏收宋人林表民所辑《赤城集》中的陈观《筑城议》、《重建万壑风烟亭记》,陈公辅《临海风俗记》、《送滕子勤赴衢州司录序》,范说《台州重修至圣文宣王庙记》,陈埙《与清堂记》,楼钥《静治堂记》,高似孙《八景楼记》等8篇记、序文,以及撰者题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芾、参知政事俊卿、中书舍人迈"的《台州城隍封诰》1篇。今标点辑考以为补遗。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藏楚简《皇门》是重要的先秦文献,史料价值可比《尚书》。此文又见于《逸周书》。两者相校,文字多差异,简本胜于今本。《皇门》记周公之言,自称"寡邑小邦",反映了周人谦逊的美德。又云"今我卑少于大",少同小,小大为事物的两端,由此而达于中和。这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属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先生论史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史书的体例我国自古相传:左史记行,右史记言,故《尚书》一向被看做是记言的书,而《春秋》则是记事的书。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春秋》经文诚然是记事的,但《尚书》并不全是记言的,记事的地方也很多。《尚书》不过是一部未编成的史书,乃所谓史料一类的书。《尚  相似文献   

20.
正《宋史》卷四○○《汪大猷傳》載:"遷大宗丞兼吏部郎官,又兼户部右曹……除禮部員外郎。丞相洪适薦兼吏部侍郎,仍遷主管左選……遷秘書少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