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惠民 《敦煌学辑刊》2005,4(4):162-168
本文主要收集了关于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将《十王经》研究论文论著目录作为附录收入,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以地藏、道明和闵公组合而成的九华山"地藏三尊"的形成是地藏菩萨图像的一个重大转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唐代九华山僧人金地藏的神化和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地藏菩萨图像发展演进的内在需要。九华山"地藏三尊"的形成,不仅意味着地藏信仰彻底的本土化、人间化,也意味着地藏菩萨图像经由本土化、人间化的进程而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3.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罕见保存着精美的大型明代石窟寺院壁画。其中东柱内侧面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表达了趣善之人生前预修诸功德,以期将来经由地藏菩萨救度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同时具有追荐亡魂、普度众生的功能。图像基于中土编纂《佛说十王经》与《佛说地藏菩萨经》表现,并融合水陆画因素,思想逻辑谨严清晰,将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这个传统题材提升到全新境界,为佛教艺术增添一个难得的绘画佳作。  相似文献   

4.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四川安岳圣泉寺地藏十王龛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安岳圣泉寺中的地藏十王龛像作了详细介绍,论及地藏十五龛像的状况及独特价值.认为其雕造时代应属五代,但表达更为精深.此龛构图的回旋特点,与四川绵阳北山院第9号晚唐地藏十王龛像有接近之处.通过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在四川与重庆地区地藏十王题材至少可分为三个环系,即绵阳与资中的晚唐龛像、内江与安岳并大足部分五代龛像、大足所存北宋及南宋龛像.  相似文献   

6.
高昌与龟兹回鹘风格的佛教遗址中出现的六遭轮回图,在内容上着重表现"三恶道"中的地狱、饿鬼两道,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并且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与早期律藏中的记载相去甚远.回鹘佛教的地狱观念深受中原地藏菩萨救赎思想的影响,而高昌回鹘文《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十王图》的发现为轮回思想在当地的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狱图像在高昌与龟兹盛行的原因除了受到佛教的地狱救赎思想影响外,还受到摩尼教地狱观念的影响.回鹘在信仰佛教之前所信仰的摩尼教,也有地狱的观念,佛教的十王思想与摩尼教的冥府思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绵阳北山院摩崖9号龛为存世最早的晚唐地藏十王龛像。对此龛构成的分析与介绍,可以推动敦煌本《佛说十王经》及此题材窟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石刻的地藏菩萨造像,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刻艺精湛,很有特色,是大足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题材,甚为专家学者注目,对其研究者甚众。但因诸多因素,凡研究大足石刻的著述,对地藏造像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就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的有关问题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有关地藏的经典有关地藏的经典,见诸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菩萨仪轨》、《金刚顶经地藏菩萨念诵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就仪轨》等。《地藏菩萨本愿经》,亦称《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叉难陀译,经中载佛升忉利天…  相似文献   

9.
柴杰 《敦煌学辑刊》2023,(1):166-177
宋代孔雀明王信仰比较盛行,以孔雀明王为主尊造像主要集中在川东地区的大足、安岳石刻群中。此地区孔雀明王造像主要是在不空仪轨的基础上,融合显教造像与民间信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体系。文学作品如《夷坚志》等中亦有不少孔雀明王信仰的记载,窟龛配置组合所体现的功能与史料记载基本一致,且孔雀明王信仰的祛病消灾、安产等功能在盛中唐时期就已显现。因此,川东地区孔雀明王信仰正是宋代孔雀明王信仰流行状况的一个实证,亦是唐代孔雀明王信仰的赓续,而与柳本尊信仰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中国对外海域交流繁盛。"十王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通过江南的港口城市宁波,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韩国,被整个东亚地区广泛接受并衍生出各自的地域特色。现在可以利用中、日、韩国之间的这些美术交往史,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在中国已佚失不存却东传到日本、韩国并保存至今的绢绘素材《十王图》的研究来还原"十王信仰"在两宋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弥补宋以后北方敦煌地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与"十王信仰"相关的研究素材渐渐消失、尤其是绘卷慢慢鲜见于人世所带来的美术史研究上的遗憾。借助日本、韩国拥有的大量绢绘资料作为除了石窟寺、雕刻所能提供的素材之外的一种研究手段来对两宋时期的"十王信仰"进行完整的论证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子崇庆寺宋代彩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南20公里的紫云山麓,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环山,寺址规模并不很大,前置天王殿为卧佛殿。西垛殿奉地藏及十王,西南隅置孤长者殿,东北隅置关帝殿。  相似文献   

12.
地藏菩萨诞日是中国民众信仰生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宗教节日,该节日并非来自印度佛教,而是唐宋以后地藏信仰不断中国化、民间化的一个结果。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该节日大约产生于明代中叶,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在北京以及江浙一带相当流行,衍生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宗教民俗活动,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歌咏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以证心寺刊本和松广寺刊本为代表的韩国藏《十王经》有自身特色,经中所带的图像与之前学界研究的《十王经》图像有明显差别,构成一种异本。两种刊本中的图像为十王及其从官眷属图像,他们是在做预修十王仪式时所请的对象,各自有独特的功能。图像名目来源与一部《冥道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香坛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石鼓乡双渠村[图一],共有六龛(碑)五十九尊像,主要镌造地藏与十王地藏像[一],全部刻在一块巨石北侧上部[图二]。龛上方有人字形沟槽及榫孔,当为古时防雨之龛檐与引流举措。现今岩外的木构屋殿,是村民二○○○年集资所建,可起防风遮雨的保护作用。此块巨石位于双渠村北一处坡地上,长达十一点五米,最宽处约六米,高约五米,南端较尖,北面较平。龛像都雕凿于北侧,距地面一点八米以上。石位原先较  相似文献   

15.
石窑石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石窑村北,由两窟组成,时代为北宋晚期至金初期。造像题材主要有文殊、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十王像,释迦涅槃图、佛塔,十六罗汉像等四种陕北地区常见的石窟造像组合,反映了战乱时期民众祈望借助神佛的法力来结束战乱,恢复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心愿,为研究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藏,是大乘佛教中的大菩萨。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称他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该经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地藏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度以后,弥勒下生之前,“于二佛中间无间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并誓必尽度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情,始愿成佛。关于地藏的身世,说法不一。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的前身在过去久远劫中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于是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  相似文献   

17.
白文 《文物世界》2011,(1):40-46
关中淳化金川湾著名的三阶教刻经石窟,开凿于高宗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之间(662—670年),窟内所刻的八经有四部属三阶教主信行的作品。三阶教崇尚地藏,但淳化金川湾刻经石窟中却没有地藏形象。本文以刻经石窟中的《大方广十轮经》刻经为线索,对金川湾刻经石窟与地藏的关系以及金川湾刻经石窟的功能、性质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一尊梁朝坐佛并十二护法神像,依据刘宋僧人慧简于大明元年依经抄撰的《药师琉璃光经》,可确定为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也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药师佛像。慧简本《药师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师经典,它不仅引发了南朝的药师佛信仰,也在传入北方后造就了北朝佛教界的药师佛信仰与相关图像的制作。由于该经在南北朝被认为是伪经,限制了药师佛信仰及其艺术发展,迄今发现的少量梁朝、北魏、东魏、北齐药师佛像,或为立菩萨像,或与一般释迦像相似,没有自身的独特形象。入隋以后,捧钵佛像成为药师佛的标准形象,如万佛寺那样的药师佛与十二护法相组合的图像成为判断药师佛题材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了汉字楷体化、纸张的普遍行用、雕刻技术成熟等前提条件之后,雕版印刷最终产生于隋代,经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全面繁荣,明清时期达到历史巅峰.而雕版印刷品又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其中对净土的信仰尤为流行,且历时长久,自五代大量刊刻的阿弥陀、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等版画开始,至宋代雕刻《竺兰陁心文经》等经文,直至明清大规模雕刻《陀罗尼》等经文,在相关的发愿文字中都出现了倾向于净土信仰趋势.由此可见在中国民间,从晚唐五代直至明清,这种净土信仰的热情在雕版印刷术中是一路传承的.  相似文献   

20.
辛明玉 《民俗研究》2013,(5):97-102
中国科举制度在中国和世界史上都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王渔洋源远流长的家族科举历史和独特丰富的个人科举经历,使其小说对科举俗信的把握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通过对王渔洋小说中有关科举俗信的信仰内容、神灵谱系、信仰媒介、信仰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出明清之际科举信仰民俗的发展脉络和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