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焉支山焉支山在河西走廊中段,山丹县境东南。这山在两千多年前就名扬天下,而今更以奇特山景吸引四方游人。焉支山出名,始自西汉。那时匈奴猖獗,阻塞西域通道,频频袭扰中原。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率大军征战河西,直抵焉支山下,几番鏖战,逐匈奴于大漠之北。于是就有了...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山丹县的南边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这就是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北边也有一架山。叫焉支山。公元前121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大军。于焉支山下、马营滩上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将盘居于此地的匈奴逐出,匈奴哀而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相似文献   

3.
焉支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雾的淡淡晨曦!焉支山的美丽宛如溯回岁月源头的彩虹!数千年来,两条大河孕育的农耕明和富庶,埘那些荒僻酷寒地带的游牧民族,无疑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匈奴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等,尤不如此,而匈奴更是最早南下侵夺中  相似文献   

4.
焉支山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山丹县境内,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历史荟萃,宗教氛围浓厚,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山丹县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并将焉支山列为带动全县旅游大发展的龙头景区进行重点打造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一.焉支山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焉支山森林公园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地理志》在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云:“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今按此处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不妥,兹特作辩正如下:《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山丹县南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 约2100平方公里,海拔2500-3100米。这里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是国家屯兵养马之地。 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 今天的山丹军马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牧马场”。  相似文献   

7.
陈淮 《华夏地理》2006,(7):172-177
甘肃省山丹县南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约2100平方公里,海拔2500~3100米.这里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是国家屯兵养马之地.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今天的山丹军马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牧马场".  相似文献   

8.
陈淮 《华夏地理》2006,(7):72-177
甘肃省山丹县南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约2100平方公里,海拔2500~3100米。这里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是国家屯兵养马之地。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今天的山丹军马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牧马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重登焉支山     
高平 《丝绸之路》2007,(5):58-58
焉支原是胭脂,满山胭脂花的液汁,染红了匈奴的女子,她们用容貌的颜色,吸引自己剽悍的丈夫,别再四面出击,可惜恋不住单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漫话焉支     
漫话焉支柏原981年夏,作协一位老作家带了我们三个工厂的业余作者,漫游河西走廊。从山丹军马场转向高台县途中,我头一回望见焉支山。不过那是由西南向东北眺望,未能欣赏到它的红似胭脂的山岩景致。就我所知,“焉支”词义有三。一是女人的称号,二是山的名称,三是...  相似文献   

11.
甘州·张掖     
离开武威,继续西行,就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二个大站张掖。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先后为羌、戎、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匈奴时期为浑邪王的领地。前121年,西汉武帝两次派霍去病出击河西打击匈奴时,过居延泽,越焉支山,一直追击到祁连山下浑邪王的王城永固城和黑河岸边得王的王城得城,斩首3万余级,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数千人,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匈奴势力就此退出河西地区。10年后(前111),汉武帝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先设置的就是酒泉郡和张掖郡。张掖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当时的郡治在张掖县(今武威市东…  相似文献   

12.
张掖杂咏     
彭尔笃 《丝绸之路》2005,(11):48-49
甘州镇远楼;祁连山;民乐永固楼;骆驼城遗址;焉支山……  相似文献   

13.
焉支山印象     
正出甘肃张掖的山丹县城向东南行驶30多公里,就看到了前方并不高耸的焉支山。向左拐去,经过跌老鸦河,又过约12公里,就到了焉支山的山脚下。在一座水库旁,穿过一座雕梁画栋的山门,沿着柏油路面盘旋而上。过一个豁岘,眼前陡然开朗,纵深的山谷里满是翠绿幽深的林莽,满山遍野整齐地排列着云杉林,山坡上五颜六色的烂漫山花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志》左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曰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词三所 ,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标点者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 ,欠妥。对此 ,史红帅在《〈汉书·地理志〉标点纠误一则》(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4辑 )已作了论述 ,认为“‘三所’系指三所径路神祠”,据此将全句标示为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但史文所据与史实相悖 ,标示仍欠妥。《史记·匈奴列传》载 :“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山 ,过焉支山千余里 ,击匈奴 ,得胡奴首万八千余级 ,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  相似文献   

15.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至汉初(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由于留存下来的东胡史料奇缺,故历来治东胡史者多从乌桓鲜卑开始,对于东胡早期的历史,即被匈奴击破以前的历史,均难于详述。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自古以来山地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曰:"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138年,当张骞步出陇西,踏上通往西域的漫漫征程时,他肩负着联络大月氏(zhī音支)夹攻匈奴的使命。大月氏是怎样一个民族?为什么汉朝要联络他们? 大月氏是古羌族的一支,即月氏羌,原住敦煌、祁连间。王国维认为月氏就是战国时的禺氏。月氏是有名的行国,月氏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擅长养马,历史上有“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之说,从秦到汉初,月氏力量相当强大,控弦之士十余万,骑乘数十万匹,和东胡一起,构成对匈奴东西两翼的严重威胁。匈奴单于头曼曾以长子冒顿质于月氏。那时,月氏人自己也因此“轻匈奴”。但当冒顿继任匈奴单于以后,形势迅速变化。冒顿先破东胡,接着便派右贤王大破月氏。其时大约是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前元四年)或稍早。两年后,冒顿死,其子继位,是为老上单于。这以后,匈奴  相似文献   

18.
李垚 《文物世界》2010,(1):9-15
<正>东胡、匈奴和突厥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三大系统。其中,匈奴和突厥因其族群的完整性而流传下很多资料和遗物,而东胡则因在汉初时即被匈奴击败而被迫分成两支——鲜卑和乌桓。而  相似文献   

19.
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支叫“狄历”的古老少数民族就已经生活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这支民族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典籍里被写作“丁令”、“丁灵”或“丁零”,它是古代中国最北边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被匈奴人流放在北海边上放牧的大汉使节苏武还曾被丁零人盗走过牛羊。丁零人逐水草而居,过着食肉饮酪、衣皮寝毡的游牧生活,曾长期被匈奴奴役,其中许多人沦为匈奴贵族的奴隶。当匈奴被西汉王打败而走向衰落时,这批丁零人就和匈奴奴役的其他民族的人一起逃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为开发古代甘肃做出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有关西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祁连山并不专指一地.月氏始居地之祁连与霍去病攻匈奴所至祁连山对应今河西祁连山,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交战的祁连天山、田广明将军号中的祁连对应今东天山.两山皆被匈奴称为祁连,都有"祁连""祁连天山"的汉语称呼,后一山也被称为"天山",前一山尚未见有汉语"天山"之名,表明当时中原汉人对两山称呼不定.东汉时期,两山在中原汉人的称呼中基本已各有专名.这一变化与西汉西向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原汉地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