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王朝定都北京后,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屯驻在北京及附近的八旗兵称为“京旗”;而被派往全国各地重要城镇和军事据点驻防的八旗兵,称为“驻防八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3,(12):94-94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而当年的临安曾被海内称为“色海”。“色海”者,即今西方之“红灯区”是也!  相似文献   

3.
六朝都城建康之“中堂”位于大司马门到宣阳门之间的“御道”西侧,乃是六朝建康军事防卫体系的核心,是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中堂”与魏晋南朝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它在建康军事防御时的中心地位,六朝历史上在建康城所进行的军事布防,基本上都是围绕“中堂”而展开。六朝的“中堂”除了具有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重要军事价值外,还与“释奠”祭孔、“听讼”断狱、策试秀孝、讲论学业,甚至是即位典礼等其他政治活动也有关系。“中堂”与太极殿及东、西堂并无地理上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为南北对峙的局面,双方除了军事冲突,也有和平的外交往来。交聘使节通常是由本国国都出发,前往他国国都进行访问与交涉,由于事属公务,交通路线大致上是比较固定的。不过,由于北朝政权更迭,曾经数次迁都,因此,交聘的路线也随之改变。本文根据正史与诗歌中有关使节行迹的资料,逐一考证“平城—建康”、“洛阳—建康”、“邺—建康”与“长安—建康”这四条路线,希望能将当时使节穿梭往来的具体路径勾勒出来。  相似文献   

5.
永和三年,桓温平蜀之后,东晋系统调整了梁、益、荆三州政区边界:通过将巴西、梓潼、宕渠三郡"配隶"益州,设立晋寿郡,使梁、益二州政区边界符合"山川形便"之势;通过将巴东郡移属荆州,以"犬牙交错"原则重新厘定了荆、益二州边界。东晋对于梁、益、荆三州边界的重新调整,导源于"皇居南迁"之后"树根本于扬越,任推毂于荆楚"的政治地理形势。此次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被同样定都建康、立国江左的南朝所继承。  相似文献   

6.
《建康实录》开篇云:“建康者,本楚金陵邑,秦改为秣陵,(东)吴改为建业,晋愍帝(司马业)讳业,改为建康。(东晋)元帝即位,称建康宫,五代仍之不改。”《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建邺”条:“本秣陵,孙氏改为建业,武帝平吴,以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北为建邺,改‘业’为‘邺’……愍帝立,避帝讳改建邺为建康。”《晋书》卷五《孝愍帝纪》:“秋八月癸亥,刘属等达于扬州。改建邺为建康,改邺为临漳。”但诸正史中都有很多对建业、建邺及建康的混用,限于篇幅,兹举数例如下:1.“徐道覆闻毅将至建邺,报卢循曰:“刘毅兵重,成败系此一战,宜并力距之。”…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栖霞在秦代时就属江乘县,隋平南陈后,曾一度被废。自南朝起,由于栖霞寺香火日渐兴旺,香客纷至沓来,商贾汇集成市,逐渐在寺前形成了热闹的集市。成书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的《景定建康志》中,就有“栖霞市,在上元县长宁乡摄山栖霞寺之前,去城四十五里”的记载。《景定建康志》由马光祖修、周应合纂,这是目前已知记录栖霞老街情况最早的文献,  相似文献   

8.
周应合为南宋著名的方志学家,其主纂的景定《建康志》被誉为地方志佳构,该志的体例为后世许多志书所效法。周应合在修志实践中,提出了“分事任”“定凡例”“广搜访”“详参订”等方志编纂学理论。在现代志书编纂学语境下,其理论被再次解读后,将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刘述孟 《东南文化》2022,(2):132-139
大型拼镶砖画是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为核心的墓葬装饰,产生于刘宋,萧齐达到成熟,陈代消亡,集中分布在南朝都城建康及周边。其主要运用于高等级墓葬,是南北朝文化正统之争中南朝在文化上的重要举措,对南朝的其他地区、北朝及后世的隋唐墓葬装饰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将此类固定的墓葬装饰称为“建康模式”。“建康模式”也是中古时期墓葬装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政权机关的所在地,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权力中心。首都设在什么地方,对一个国家的大局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历来是统治阶级及其最高权力当局立国施政的首要问题。民国时期,先有民元“定都之争”,后有抗战胜利前后“择都之争”。“定都之争”实质上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买办性军阀官僚集团、以立宪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之间的一场斗争,结果是后者战胜前者,定都北京。  相似文献   

11.
何为﹃建康七妙﹄文/马学仁研究中国烹饪史的文章,常提及“建康七妙”,何为“建康七妙”?最早记载的是唐初韦巨源《食帐》附录,内容为:“金陵士大夫渊薮,家家事鼎铛,有七妙:可照面,馄饨汤可注砚,饼可映字,饭可打擦擦台,湿面可穿结带,醋可作劝盏,寒具嚼着...  相似文献   

12.
《建康实录》记刘宋史事全据裴子野《宋略》为蓝本之说,首倡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八、张忱石《建康实录·点校说明》全盘接受,几乎成为不易的确论,迄今未见有专文予以质疑。《建康实录》引用《宋略》之处确实所在多有,此则蒙文通《宋略》存于《建康实录》考——附《〈宋略总论〉校记》一文论之甚详。其中可以确认者,有“裴子野曰”十六则分见卷一一、卷一二,又有佚文四条见卷一三小字夹注。此外,虽为该书所采录但未曾说明引自《宋略》者也为数不少,如卷一四末所录文字其实就是《宋略·总论》。但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13.
青溪是六朝建康城东一条重要河流。五代杨吴、南唐时期,青溪水被截入金陵城外壕中,原城内青溪部分逐渐湮塞废弃。近些年来,南京城市考古和六朝建康城市空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确定了建康宫城的范围,进而可以明确青溪所在的区域范围,结合史料和在此区域考古发掘的多处河道遗迹,基本可以复原出建康城东侧青溪故道。这一研究为复原六朝建康城水系及城市空间形态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时期三次“国都论争”中,古都北京的政治形象成为首都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帝制刚被推翻的民国初年,北京虽在政治强力下被定为首都,却被时论普遍定性为“专制巢穴”。20世纪20年代,基于新的政治与社会局势,主张定都南京与北京的双方围绕北京“专制巢穴”形象的建构与消解展开激烈博弈,结果首都南移。抗战胜利前后,北京虽未迎回首都身份,但论争中曾经的建都劣势却被转化为优势,“历史名都”的正面形象基本取代了“专制巢穴”的负面定位。北京形象的衍化是政局、社会环境、个人思想诸要素叠加影响、演变的结果,是其作为千年古都的独特境遇。  相似文献   

15.
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朝时期,我国南北对峙、皇朝迭更,战乱频仍是这一时代的特点。其时,江东政权为了达到抗御外侮、稳定政局、偏安东南的目的,遂以建康为中心,扬州为根本,建立起一批军事重镇。本文从地理环境着手,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择要阐述六朝重要军镇的分布及其对保卫首都的作用。一、都城的东西锁钥——京口和历阳都城的选址与确立,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皇朝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它将影响到政权的稳固和国祚的长短。六朝定都建康(今南京),除了一般都城所考虑的交通条件、经济腹地以及有利于控制其所统治的地区等因素外,基于南北分裂的形势和…  相似文献   

16.
陈仲丹 《大众考古》2022,(11):81-86
<正>古代柬埔寨最为强盛的时期是9—14世纪高棉王国统治时期,王国定都吴哥,因而又称吴哥王朝。吴哥王朝鼎盛时,统治疆域囊括中南半岛很大一部分,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尤其是吴哥古窟,更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灿烂瑰宝,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一起,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相似文献   

17.
由南宋建康府知府马光祖主修、幕宾周应合编纂的宋《景定建康志》(以下简称《建康志》),志首有马光祖的《序》、《进(建康志)表》、《献皇太子笺》3篇经典文献,继载《留都录》四卷(详录宋皇帝的文翰)、地理图(附“地名辨”)、侯牧表(建康表一至十)以及疆域、山川、城阙、官守、儒学、文籍、武卫、田赋、风土、祠祀等10志,正学、孝悌、节义、忠勋、直臣、治行、  相似文献   

18.
岳飞建康抗金遗迹■文\韩品峥吴会泽■图\周黎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20岁时在家乡河南相州汤阴“总发从军”,39岁时冤死在杭州风波亭狱中。他一生历经“大小一百二十余战”,其中就包括建炎三年(1129)冬天,他参加的保卫建康(南京)之...  相似文献   

19.
秦九韶(1202—1261)字道古,南宋普州(今安岳县龙台镇)人。从兵首到郪县作县尉,建康(南京)任通判,到国史实灵院做校正(小官)。史载:“秦九韶以通直郎于淳四年(1224)八月为建康通判”。“十一月丁母忧、解官”回湖州家里守孝。这是秦九韶第一次到东南后明确记载为通判官职。  相似文献   

20.
辽阳,历史上向为关东重镇。在清朝(后金)定都沈阳之前,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这一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不仅与汉魏、辽金等朝代历史形势相关联,而且与辽阳所在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清代(后金)定都沈阳之后,辽阳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被沈阳所取替而日渐衰微。本文从城市历史地理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