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是在国家机构产生以后出现的。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村落已逐渐采用壕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措施,整个村落也有一定的布局。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从周初在洛阳营建成周的城郭以后,中国都城的基本结构就已基本定型。①从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中国,“都”更是作为“天子所宫,宗庙所在”,凸显的是国家政权中枢的政治性意义;既然“都”是天子、宗庙所在,则“城”(军事防御系统)和“市”(统治者及其治下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贸易的地理空间)当然也随之产生。故人们往往以“都城”“都市”并称…  相似文献   

2.
由“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办公室与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高句丽历史问题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9— 1 0日在延吉市召开。来自北京及东北等地的 5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延边大学的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论文 1 5篇 ,另有报告书及发言提纲 4份。高句丽的历史地位、归属及其对外关系问题为本次研讨会的探究主题。首先 ,关于高句丽的历史地位问题 ,孙进己、朴真先生着重予以检讨。关于孙氏之观点 ,其文章标题《东北亚各国对高句丽土地、人民、文化的继承》已表露无遗 ,即“东北亚各国都在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积淀了丰厚的灿烂的历史文化。2005年,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淮安市建设成苏北中心城市,打出“运河之都”名片的重大决策,并要求淮安市志办在打造“运河之都”品牌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方慧 《风景名胜》2021,(4):0264-0265,0267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政治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园,是一个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系统。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是扬州市区的首个湿地公园,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扬州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抑明民族见陵于野蛮民族,非独中国也。印度之于西亚,希腊之于马其顿,罗马之于日尔曼,数实如出一辙。然则武力之不竞,乃明民族之通病,非中国独然也。欲求中国武力不竞之原因,又非先求明民族武力不竞之原因不可矣。  相似文献   

7.
为突破自然河流的局限性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或治水防洪,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运河遗产是人类认识水性、利用水系、发展农业、预防洪灾、开展水运的智慧体现,运河遗产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历史见证。运河遗产保护不仅因其反映了人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演进的历史而显得格外重要,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遗产调查、遗产评估、保护规划、遗产管理、遗产监测等方面都因其时空演变复杂、跨水系甚至跨流域、遗产体量巨大、  相似文献   

8.
历史之美     
赵洪容 《风景名胜》2010,(10):44-45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啊?在历史的风烟中。它不舍昼夜地流淌了2400年。它见证过太平盛世与战火漫天,见证过莺歌燕语与凄风苫雨,见证过十里繁华与断壁残垣。  相似文献   

9.
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友东 《史学月刊》2007,1(5):79-86
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整体地理环境和中心地理环境。前者指文明整体能力所及的极限地理范围,后者指文明主体的主要活动区域。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解释希腊和中国文明侧重于陆地或是海洋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各位专家、同志们: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它不仅对于认识淮安乃至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现实作用,进而总结其兴衰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其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挖掘历史化资源,发挥地方志等历史典籍对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朱佳木 《江苏地方志》2006,(4):32-32,33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它不仅对于认识淮安乃至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现实作用,进而总结其兴衰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其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志等历史典籍对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运河在历史上相当于今天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同时又…  相似文献   

12.
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湖南湘江流域曾先后出土大批精美商周青铜器而为世人所瞩目,对这些青铜器的来源和性质诸问题,长期都是一个争论不休无法解开的谜团。近年来宁乡黄材盆地炭河里遗址的重大发现,不仅找到了宁乡商周铜器群的考古学文化,而且发现了与铜器群恰相匹配的城址、宫殿基址和贵族墓葬,这无疑是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也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契机。论文作者向桃初先生多年来一直主持炭河里城址的考古发掘,本文开篇就是在简要介绍炭河里城址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基础上,展开对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作者在论证炭河里城址是西周时期的地方青铜文化或方国的中心都邑前提下,进而认定宁乡铜器群同属炭河里考古学文化。湘江流域出土的一批商代晚期青铜重器,是在商末周初时为周人所逼的殷遗民南下带来的。湘江流域和四川广汉、江西新干不同,在商代晚期不存在一个发达的青铜文明或铜器铸造中心,湘江流域的青铜铸造业和青铜文明形成于西周早中期之际,可以早期越式鼎的形成为标志。等等。作者根据炭河里城址的新发现,提出的上述这些问题和思考角度,对于中国南方地区乃至其它非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深入研究都有一定参考意义。当然,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是否正确,正如作者在结尾中所说的那样,尚有待时间和考古材料的验证。但是,我认为,作者把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青铜器群和同一时空内的考古学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探索,这应是研究青铜器的正确之途,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3.
鲜为今人所知的古老运河——灵渠,因地制宜的科学设计,使灵渠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后依然坚固如初;数十公里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灵渠是中原和两广、云贵等地的交通要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河。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会觉得社会已经很开放了,实际上女性问题仍然难以独立地进入话语中心。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文明"的词义在中国和欧洲的演化。论文认为"文明"表现为人类的自我教化,是人类行为向着美、善、理性、优雅和秩序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形式。论文描述了欧洲在两性关系、饮食起居、旅行和对待他人诸方面从野蛮和粗野到文明的演变,也回顾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如何强调教化,注重培养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和内心的道德意识。论文认为准确地理解"文明"词义,对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30年代存在两种不同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一种是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另一种是以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这两种话语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点、理论预设及叙事方式上,根本不同乃至相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西方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学的认识模糊,认为沦陷区没有学或只有汉奸学。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一批相关论的问世,沦陷区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对于它的怀疑、贬低和曲解依然存在。不容否认.沦陷区的政治化环境,在总体上是与中国新学活动相敌对的。但具体到各个沦陷区.由于被占领的时间和社会形态不同,言说自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用确凿的史实证明,北京、上海沦陷区的言说环境好于其他沦陷地区。具有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北京、上海的中国民族学之所以能够在沦陷时期继续迂曲生长并蔚为大观,与两地相对有利的言说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疆通史》是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七部分卷中的一部。在“丛书”总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先生的总体创意下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 ,向人们展示了在辉煌的陆地文明的光环下几乎被掩盖了的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画卷 ,总结了中国内陆与沿海疆域经济、政治互动发展的历史规律 ,揭示了中国海疆发展迥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独特性。作为对中国海疆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通史性专著 ,该书堪称是对这一领域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开山之作。它涉及了海疆历史发展中有关政治制度、社会经…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早期文明与罗马文明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提出,直接源于欧洲文明史研究中一直令论者关注的重大主题: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究竟是欧洲文明的断裂还是连续?自19世纪以来,这就是有关中世纪早期诸多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灿烂的古典文明与暗淡的蛮  相似文献   

20.
冯世勇 《炎黄春秋》2007,(11):38-41
钱昌照(1899--1988),字乙藜,江苏张家港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20世纪30年代初,他首倡和发起成立了国家资源委员会,并长期担任这一机构的主要领导人,为当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他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曾出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