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萍 《满族研究》2013,(1):95-99
满族戏剧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产生了自己的民间戏剧和作家戏剧。满族民间戏剧"朱春"在清代有一定的影响,曹寅、岳端、唐英、永恩、汪笑侬等满族戏剧家更是为满族戏剧的兴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诞生的"满族八角鼓戏"和吉林省扶余诞生的"满族新城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清代满族戏剧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潮剧和外江戏是闽粤地方影响较大的剧种。潮剧一度在闽西多地出现,外江戏也在潮汕广泛流行。潮剧和外江戏互相影响。和绝大多数中国戏剧、曲艺一样,潮剧和外江戏在当代衰落是不争事实,其原因基本清楚。戏剧不景气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上述一般因素加速潮剧在闽西、外江戏在潮汕的消退。  相似文献   

3.
皮影     
《文史月刊》2008,(4):F0004-F0004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称羊皮戏、人头戏、影子戏,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戏剧圈待了一辈子,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台前台后那点事,天地不宽广,写起东西来也就难免局限。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总不过是戏内戏外戏人戏事。老戏戏戏的,即使自己不烦,别人恐怕也看烦了,所以常常想跳出去写点不是戏的戏。  相似文献   

5.
满族戏曲与戏曲家胡音一、满族戏剧(1)、朱春戏。朱春戏是满族传统民间戏剧,有的地方称“朱赤温”,融汇了民歌、说唱文学、倒喇(歌舞演唱)及“百戏”、散曲等精华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关于“朱春戏”的源流,未见史书有明确记载和原始剧作。仅有几种传说。其一,...  相似文献   

6.
<正>戏剧满族的戏剧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两种:宫廷戏剧和民间戏剧。清初,宫廷内节庆时表演的主要是歌舞。后来受到汉族戏剧艺术的影响,满族戏剧艺术逐渐有了进步和发展,宫廷戏剧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宫廷中凡遇节庆都要演戏,其形式不一,花样繁多。有连台本戏、单出戏、小戏花唱、大本戏等。  相似文献   

7.
胡明晓 《沧桑》2008,(1):226-227
本文以乡土小说的"三画"审美特征对照分析楚唐的长篇小说《梦花树》:风景画卷下的叙事风格,风俗画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风情画卷内的土家族方言志,试图从不同角度展示《梦花树》作为现代乡土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今年北京戏剧奥林匹克的选戏有一些内存的逻辑线索,其中一条是老生常谈的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语境。把铃木忠志、尤金诺·芭芭这些从事跨文化戏剧实践的大师请来,从印度、印尼、墨西哥等第三世界选戏,都可以作为证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军戏"。宋代有南北"杂剧"。至金、元时期,则突破宋杂剧早期以诙谐为主的程式,而发展为以人物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这就是金代"院本杂剧诸宫调"和元曲,即元杂剧。  相似文献   

10.
曹飞燕  孔丹丹 《神州》2013,(4):185-185
自古以来,艺术都与人们共同存在,古人们留给了后世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完美地将音乐与戏剧融合,留给我们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本文就结合《仲夏夜之梦》在音乐与戏剧上的成就阐述艺术带给人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1.
正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描写人生滋味,展现生活娑婆姿态的戏剧,从一开始就用说故事的方式,直指人心。400年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似乎从未离开,他们留下的戏剧作品,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如夏季夜空中的星光,一直柔柔的照亮心田。戏剧呈现出来的光亮,不是空想出来的幻境,不是带着浓厚晦暗的黑影,那些传达出来可以尽情宣泄嬉  相似文献   

12.
谢炎午 《世界遗产》2014,(10):96-101
合阳提线木偶是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随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其产生的历史早于戏剧,被称为“中国表演艺术的活化石”、“中国戏剧的鼻祖”。  相似文献   

13.
一、众人浇开山茶花不少看过《放者四与张二女》剧的观众,都称赞这出戏象一株素雅芳香的山茶花。这株山茶花之所以能吐蕊流香,一是由于它根植于黄梅这一方乡土,二是因为它有许多热心把黄梅戏请回老家的人为其精心培植、及时浇灌。《放})剧取材于散见黄梅民间的许多有关放者四与张二女的折子戏。这些折子戏,在旧社会都被斥之为“花鼓淫戏”;是武汉市戏剧研究所的周绍颐率先在《武汉剧坛》上发表题为《一部值得重视的爱情悲剧})的文章,唤起了人们对放、张爱情故事的重视,为陆登霞把1982年改编的《放》剧初稿重新拿出来进行修改创造…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及民国初年所修的江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苏地民间演剧活动的史料,特别是苏南苏北民俗文化与戏剧搬演相融合的情况。这些记述,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民俗学内涵、进一步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以及江苏地方戏在戏剧史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将之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乡土社会迎神赛社为视点 ,对于近代山西民教冲突作了探析。首先介绍了民教冲突中引人注目的戏乐纠葛 ,然后考察了迎神赛社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西方传教士无视这一传统习俗 ,禁止教徒参加迎神赛社活动 ,民教双方冲突由此产生。文章从绅士维护领导权威和民众要求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等方面对戏乐冲突的原因作了探讨。最后强调指出世纪末的严重干旱将原本存在的戏乐纠葛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6.
昭通端公戏泛指由端公主持和表演傩祭傩戏和傩舞,这三者往往互相交融结为一体,祭之为舞,舞之为祭,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傩戏文化对文化学、民俗学、戏剧史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明清及民国初年所修的江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苏地民间演剧活动的史料,特别是苏南苏北民俗文化与戏剧搬演相融合的情况。这些记述,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民俗学内涵、进一步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以及江苏地方戏在戏剧史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将之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8.
陈勃 《岭南文史》2012,(3):14-16
一、潮剧是南戏的活化石萧遥天在1948年撰写《潮州志戏剧音乐志》的时候,在明本潮州戏文尚未出土的条件下,通过考察正音戏、西秦戏、外江戏、秧歌、关戏童、倒掉吹手、傀儡戏、纸影戏、舞狮等戏曲元素的基础上,断定潮剧的前生为正音戏这一正确结论,而正音戏即宋元南戏之遗响,这一研究突破潮剧历史资料只可追溯到清代中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1987年,黄岩灵石寺塔发现一批戏剧人物砖雕,其制作年代属五代吴越国时期。本文考证了此批砖雕的戏剧形式,认为是五代时期流行的参军戏,其刻划的人物服饰具有明显的五代风格,体现了由唐到宋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清代贵州戏剧文学,除民族戏(布依戏、侗戏)、地方戏(贵州梆子、傩戏)外,传世的作品仅存乾隆时贵州籍作家的两部:一部是傅玉书的《鸳鸯镜》,另一部是任璇的《梅花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