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中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东铁路是沙俄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与1898年《旅大租地条约》等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线。其干支两线全长2000余公里,纵横整个东北平原,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东通海参崴,南达旅顺、大连。因此,中东铁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在修建铁路过程中,由于欺压、掠夺中国民众,遭到了东北老百姓的强烈抵制和抗争。本文对于中东铁路历史具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俄国在华投资与东省铁路财政(1895—19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俄国在华投资与东省铁路财政(1895—1917)徐曰彪俄国根据1896年6月《中俄密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和经营管理的东省铁路①,是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贯穿于同期中俄、中苏关系史的重大课题。中外学术界对此曾予...  相似文献   

4.
安广禄 《文史天地》2007,(12):34-36
沈荩,是他阻止了《中俄密约》的签订。他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永垂青史!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  相似文献   

5.
王方中先生在“抗战前十年国民党政府借过多少外债”一文中曾对所谓“中美航空密约”提出质疑,认为“在找到更准确、更可靠的资料之前,这4,000万美元的借款还不能落实,因而也不能计入外债之中”。读后很有启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有弄清楚的必要。这里想就本人近年来所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对“中美航空密约”作一辨析。所谓“中美航空密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汪谦干中东铁路①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围绕它风波迭起,战云频涌:它不仅是沙皇政府侵夺中国利权的前哨站,也是俄日远东政策与大陆政策角逐的竞技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7.
金志焕 《民国档案》2001,1(1):82-87
《民国档案》1988年第4期发表了郑会欣先生的《“中美航空密约”辨析》一,通过对中、美档案记载,时人回忆录以及密约内容进行剖析,认为1933年7、8月问的“中美航空密约”是日本方面虚构的。但对日本方面为什么要编造这一谎言?其根本原因何在?将达到何种目的?由于缺乏日方资料而未加以诠释。本人有幸接触到了日本外务档案,且辅以中日报刊等资料,试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谷风  徐博 《北方文物》2011,(3):101-107
中东铁路是俄国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在中国领土上建造的,195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了这条中东(中长)铁路。在56年的沦桑岁月中,中东铁路先后被俄国、日本、苏联占有、管理和使用。以此作为分期的标准,将中东铁路历史划分为5个时期,并试图从远东国际关系、重大的历史事件、主权归属问题上的原则分歧以及中国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进行不懈努力这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贾小叶 《历史研究》2020,(1):113-134
德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决不动兵"的战略决策下,清政府出于对《中俄密约》签订后中俄同盟关系的信赖,将联俄视为解决胶案的重要筹码,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与翁同龢的联俄努力。然而,俄国围绕胶案的决策却始终没有顾及中俄同盟。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最初俄国的决策经历了由派舰赴胶到取消俄舰赴胶的转变。而后,当中方求俄未果、决定暂不求助俄国时,俄舰却不请自来,以中俄同盟为借口,实则意在占领旅顺、大连,清政府欲拒不能。这显示,俄舰来华与否,与清政府的请、拒无关。对照俄国的相关决策可见,清政府围绕胶州湾事件展开的对俄外交,不仅暴露了弱国外交的屈辱与无奈,更暴露出了主持外交者的懵懂与无知。而由此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则预示着清政府的外交已步入山穷水尽的绝境。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 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 ,日本政府为对抗俄国 ,开始对华“修好”外交 ,对清朝内部的各政治力量消长十分关注 ,注重培养联日、亲日力量 ,尤其注重联络当时的实力人物和新派人物。戊戌变法中 ,日本政府表露出赞许和同情 ,但援助甚少 ;戊戌政变后 ,则公开或私下救援维新党人 ,阻止废除光绪帝 ,多次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 ,并参加了各国派兵北京、迫甘军撤离的联合行动 ;自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成立后 ,外相青木周藏对华进行“务实”外交 ,将其目光再次放在实力人物身上。自此之后 ,日本在华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中日密约"是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日争执的焦点。和会前夕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针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陆征祥到达巴黎后经与北京政府商议,确立"联美制日"方针。中日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正面交锋,中国决定将所有战时密约交由和会裁判。日本坚持1915及1918年的中日条约有效,美国不承认所有战时"中日密约",中国主张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不能作为日本取得德国山东权益的依据。中国代表团事先不知1918年"中日密约"详情,在和会期间方逐步获知密约全部内容。中国向和会要求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则主张由其继承这份权益后,再有条件转交中国。随着和会形势变化,美日妥协,不谈"中日密约"是否有效,决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日本作出口头声明,从速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中国拒签对德和约后,代表团建议北京政府坚持不承认密约、由国际调停山东问题的立场,拒绝与日本开议。山东问题由此转入新的处理渠道。  相似文献   

12.
陶恒生 《纵横》2010,(12):21-25
心惊胆战的逃亡之旅 我父亲走的时候跟我们说:“我到香港去。”他那时没有想到会公布密约,不知道高宗武已经把密约拍照下来。他说到香港去再想办法让我们过去。其实他也很茫然,并不知道怎样想办法。他走后,我母亲想带几个孩子也走,就去买船票。  相似文献   

13.
1917年前来华的东正教传教士与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共存共生过程。东正教传教士对后者的态度和对策反映了俄国政府对于侵华利益的现实追求。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传教士刻意淡化教派差异,维持与留京天主教传教士的和睦关系,在获取中国情报、汉学研究、宗教文献翻译以及来华人员构成方面利用后者的影响或经验。俄国尽管通过《中俄天津条约》获得在华传教特权,但慑于中国人民对其侵华行径的愤怒,没有在传教方面积极跟进英、美等国。直到清廷推行联俄政策以及《中俄密约》签订之后,俄国政府才决定推动在华教务。庚子之变后,俄国在华设立主教区,进入全面效仿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积极扩大在华宗教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田中义一密约揭秘陈奕俊扑朔迷离的密约《李宗仁回忆录》第三十九章里提到这样一桩历史迷案,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于9月东渡日本,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等人秘密会谈,会谈后达成四项主要的密约:(一)蒋介石承认日本在满洲有特殊权益;(二)蒋介石坚决反...  相似文献   

15.
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述实周颂伦一1927年蒋介石访日期间,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举行秘密会谈并达成密约。这一重要事件长期为人们所忽略,即使有所论述,由于资料的限制,亦未能揭示其全貌。本文试图依据现有的中日文档案资料,考察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密约的内...  相似文献   

16.
1959年12月50日,日伪双方签订了《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及《秘密谅解事项》,简称日汪密约。密约签订不到一个月,这一卖国条约就全文披露在香港《大公报》上,揭露这一阴谋的就是汪精卫集团的重要角色高宗武、陶希圣,史称“高陶事件”。“高陶事件”是国民政府隐蔽战线的杰作。而帮助和劝说高、陶脱离汪精卫集团,返回蒋介石阵营的关键人物,就是黄群。[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一夕会     
1921年10月21日,奉命去德国考查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六期生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在莱茵河畔的巴登巴登温泉聚会,讨论日本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并约定回国后致力于“消除派伐、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势态”。这就是所谓的“巴登巴登密约”,也叫“三头密约”。第二天东条英机也从柏林赶来参加。他们本着这个聚会的宗旨,归国后于1923年建立了二叶会(因经常在东京一家法国餐厅“二叶亭”聚会.故得名)。与此同时,参谋本部军事课课员铃木贞一(中佐)和土桥勇逸、石原莞尔等人组织了一个“木曜会”,旨在  相似文献   

18.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修建的最长铁路,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其经营管理权也经过数次变更。中东铁路缘起于《中俄密约》,是俄国欲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阴谋,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取得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即南满铁路。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北洋政府通过努力收回了中东铁路的行政管理权。1924年5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的签订,使得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共管,但这也为日后的中苏冲突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1896年5月,沙俄政府诱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同盟条约》,紧接着又签署了《东省铁路合同》,从而实现了它蓄谋已久的愿望,就是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进而吞并这一地区,并把它做为瓜分中国,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基地。但是,表面上沙俄政府不得不表示尊重中国主权,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经营,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全面侵略。因此,从中俄密约的签订到沙俄政府及其残余分子在中东铁路统治垮台,围绕中东铁路的路权问题,展开子长期、错综复杂的交涉。交涉的核心就是尊重还是侵犯中国主权问题。本文就是对1896年到1924年9月中东铁路路权交涉,作以简要,概括地叙述。  相似文献   

20.
中俄建交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的“地缘优势”、“经济结构性互补”以及两国逐渐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出于两国各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俄两国应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水平,逐步形成促进地区一体化的“中俄经济同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彼此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