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埔军校原名“陆军军官学校”,后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它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列宁、斯大林派遣的顾问人员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起来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市郊区的黄埔长洲岛,故简称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育”是培养军官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对象是从地方上考试录取的应届毕业的适龄学生,到军事学校后由基本军事常识学起,毕业后到部队担任初级军官。士兵的军事教育称训练,没有“养成教育”一说。抗战中军事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初、中级教育由军训部办理,高级教育由军令部办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为中级教育,没有“办理”过其他学校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的革命师生在反帝反军阀斗争中涌现了  相似文献   

4.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洋务派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军事学校。“中国驾驶兵轮船学堂,创自福建船政。”①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了西方军事教育的思想、体制和内容,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徐展勤 《纵横》2010,(10):36-37
“北保定,南黄埔。”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所著名军校。保定军校全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12年,停办于1923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黄埔军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而成立的学校。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6月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部设在延安,简称“抗大”。此后又相继在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开办了分校。  相似文献   

7.
杨领  马瑞映 《历史研究》2023,(5):183-204+224
西方学界的“军事革命”研究,是“新军事史”范式下的分支领域,集中考察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文化转型、现代国家形成及世界格局转型,致力于以军事因素阐释现代世界起源。在社会文化史路径下,“军事革命”研究关注欧洲贵族与士兵境况及“军事启蒙运动”,并与其他“新军事史”研究形成互补关系;在“国家形成”论题中,“军事革命”研究与历史社会学存在跨学科关联;而在全球史视野下,“军事革命”与欧洲崛起之间的因果关系遭到质疑和挑战,亚洲“军事革命”转而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军事革命”因此超出欧洲范围成为全球史研究重要领域。“军事革命”研究的发展体现了西方学术革新进程,为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干部学校。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相似文献   

9.
徐平 《炎黄春秋》2003,(9):48-50
黄埔军校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丰硕成果。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中国危亡,解决中国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提出创建革命军,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而当时在中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革命军政人才的学校,黄埔军校就是适应这种军事政治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并获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学校军训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新 《民国档案》2003,7(2):80-83
民国学校军训是指学校 (专门的军事学校除外 )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 ,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 ,授予其军事学识与技能 ,培养其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以造成文武兼备的保家卫国人才。近代中国社会尽管政权频繁更替 ,但是军训在学校教育史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可迄今为止有关的专题研究却鲜人问津。清末民初 (1914年前 )学校军训开始兴起、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学校军训兴盛一时 ;随着一战结束 ,军训趋于停滞。 192 8年“五三”惨案发生后 ,学校军训梅开二度 ;194 4年至 194 9年 ,学校军训萎缩、结束。本文拟对民国时期学校军训的历程进行…  相似文献   

11.
金立昕 《百年潮》2022,(12):17-30
<正>刘伯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迭挫强敌,屡建殊勋。他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他的精辟独到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总司令曾称赞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材”。邓小平评价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  相似文献   

12.
1931年,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先生有感于民族危亡,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决然兴学”,在庐山“交芦精舍”创办了一所半耕半读学校。这所学校没有校名,有人叫它“芦林精舍学校”,也有人叫它“存古学堂”,还有人称之为乡村小学。由于学校不收费,老师义务教学辅以学生互教,并特别强调学生自强自立,使得学校名声鹊起,远道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黄炎培、林语堂、杜重远等名人考察后也极为赞赏。1933年庐山军官训练团开办后,一些军事教官的子女也来此就读。这所学校办在号称蒋介石“夏都”的庐山,由于李一平与林森、陈诚等国民党上层高官有交往,蒋最…  相似文献   

13.
六朝都城建康之“中堂”位于大司马门到宣阳门之间的“御道”西侧,乃是六朝建康军事防卫体系的核心,是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中堂”与魏晋南朝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它在建康军事防御时的中心地位,六朝历史上在建康城所进行的军事布防,基本上都是围绕“中堂”而展开。六朝的“中堂”除了具有禁卫京师、护卫君主的重要军事价值外,还与“释奠”祭孔、“听讼”断狱、策试秀孝、讲论学业,甚至是即位典礼等其他政治活动也有关系。“中堂”与太极殿及东、西堂并无地理上的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孟红 《文史月刊》2005,(10):4-10
中共中央在根据地创办的著名学校——抗日军事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培养训练军政人才的摇篮,对于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对于源源不断地为抗日前线输送精明强干、智勇双全的军政干部起着极大的作用。为此,毛泽东对于抗大的各项工作,经常过问,精心指导,亲自备课授课,尤其是多次  相似文献   

15.
《辽史·地理志》所言“兵事隶/属”指州、军、城在军事上隶属相应军事机构;仅言“隶/属”者,指民政、军事皆由军事机构管理。《辽史·地理志》其他未载明“兵事”隶属关系的州、军、城隶属于五京留守或留守兼任之军事机构长官。《辽史·地理志》提及的军事机构,可分为高级与中级两个层级。二者辖区加上节镇,共同构成辽朝三级军事区划。高级军事区划“军事路”共九处,包括“五京路”和西北路、西南面、东北路、辽西路,覆盖辽朝全境;中级军事区划位于高级军事区划内,往往为高级军事机构分支机构或因事而置,且时常调整;低级军事区划即节镇辖区。辽朝军事路与五京道、财赋路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军事路的设置受到五京道影响,物资则依靠财赋路提供。  相似文献   

16.
军事医疗是近代日本实现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保障,其历史进路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缩影。甲午战争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在战争中构建的军事医疗系统,集救护、救助、救援等功能为一体,不仅是配合日本侵略,通过舆论宣传在国际上骗取“文明国”声誉的重要手段,也是日本外战军事医疗运作机制的基点。探析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军事医疗,既为深化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也为揭开其军事医疗“文明”的面纱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体育运动是通过西方教会学校和在华外侨由外国输入的。甲午战败后,就有人主张尚武救国,首先组织体育活动的是军事学校和教会学校。由于体育有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等作用,一时“体育救国”之说甚是流行,举行全运会自然成为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和“中华民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奋发复兴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军邮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近代的军事邮递,始于1913年蒙边战争。当时军事参谋部与交通部曾商定举办军事邮递。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亦有邮政人员随军工作。但真正作为“军邮”一词提出来,是在抗战爆发前夕。1936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出于战时和平时部队通信业务的需要,决定建立一个平时为部队一般通信服务,战时为军队迅速可靠地传递情报、家书、运送军需品的军事邮递机  相似文献   

19.
1946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军委会”)改组为国防部。关于这一军事机构的重大变动,是出自美国顾问团的“建议”,按照美国的模式改编的。当时,蒋介石集团制造舆论,说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全国已成统一局面,原“军委会”是一个战时体制,已不适应形势需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05,(10):52-54
近代中国的体育运动是通过西方教会学校和在华外侨由外国输入的。甲午战败后,就有人主张尚武救国,首先组织体育活动的是军事学校和教会学校。由于体育有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等作用,一时“体育救国”之说甚是流行,举行全运会自然成为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和“中华民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奋发复兴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