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执是 《世界遗产》2014,(11):38-43
<正>又是一年春草绿。苏中滩涂上的芦苇刚刚从水中探出来,夹杂在去年枯黄的苇草中,绿色逼人。登上三层木阁楼的顶楼向远处极目眺望,沼泽地略有起伏,温和的光点跳跃在水面和大片芦苇荡中,新旧两茬水草斑驳错落,蔓延向目光无法分辨的天边。向东没多远,就是黄海了。盐城,地处江苏中部沿海,因"环城皆盐场"而得名。古老的盐阜大地东滨黄海,煮海为盐的传统产业养育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的太原盆地内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较为复杂。随着气候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古湖泊相继湮废。本文从地名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对这些湖泊相继湮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古帅 《沧桑》2010,(2):96-97
历史时期的太原盆地内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较为复杂。随着气候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古湖泊相继湮废。本文从地名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对这些湖泊相继湮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历史海岸的窥探》(Mengintip PantaiSejarah)是荷籍华人、印尼著名老新闻工作者黄隆泰先生的文章,原载于1973年6月30日和7月4日的印尼《独立报》。黄老先生希望在中国能有更多的人们了解他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特函约李学民、陈巽华同志将全文译为中文。本刊节选了李、陈二同志中译文的部份内容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5.
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地理学著作中,考索地名的缘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汉书·地理志》曾经对60多个地名作溯源性解释,涉及到以山水为名等地名命名规则7种。东汉末应劭的《汉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汉官仪》等,共对一百六七十个地名释源近200处,涉及到以方位为名等地名命名规则14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共为1000多处地名释源,涉及到地名命名规则约24种。此后,明郭子章的《郡县释名》(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民国吕式斌的《今县释名》(北平恒和商行1931年本)和清李兆洛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  相似文献   

6.
崇明沙洲自7世纪初渐次出露,此后数量、方位、形态变动不居。通过提取古旧地图等史料信息,可以有效重建历史时期崇明沙洲的演化过程。重建结果表明:1 1世纪中叶长江口缩窄,沙洲加速发育;1 3、1 4世纪之交形成第一代主岛,后渐坍;1 6世纪后期在南侧形成第二代主岛;1 7世纪后期,近代崇明主岛规模奠定。北外沙自明初出露,陆续连接长江口北岸。南外沙迟至晚清出露。沙洲演化受多种外力影响,包括涨、落潮流交互作用等自然因素,以及垦殖、筑堤等人为因素。研究结论可为今日崇明生态岛及长三角区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江苏海岸线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江苏海岸线变迁有深刻的影响。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泛淮状况 ,可划分出三个阶段 :(1)南宋以前为黄河短期泛淮阶段 ,这一阶段黄河虽然曾经数度泛淮 ,但持续时间较短 ,入海泥沙有限 ,对江苏海岸线变迁的影响不大 ;(2 )南宋至清中期为黄河长期泛淮阶段 ,由于持续时间历时 70 0多年 ,巨量泥沙的输送 ,不仅使黄河口不断向外延伸与海岸线向前推进 ,而且塑造了苏北黄河三角洲和宽广的滨海平原 ;(3)清中期以后亦为黄河短期泛淮阶段 ,但其影响与第一阶段不同 ,大喇叭口以北的江苏北部海岸以侵蚀为生 ,大喇叭口以南的海岸因废黄河口地上与地下三角洲的泥沙供应 ,仍然呈现不断淤长的态势。江苏沿海现有滩涂面积广大 ,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在规划时必须考虑历史时期海岸线演变及目前的冲淤变化 ,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8.
上溯2500年前,在黄海之滨,海州1湾畔,曾有一大湖泊,名谓艾塘湖,堪为苏北湖群中较为著名的古湖泊之一。其故址在今连云港市新浦区、赣榆县与东海县交界处(海州湾北部)。由于受海面变化、黄河夺淮、人类活动与河流冲积、地质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区经历了由浅海变成泻湖,由泻湖变成淡水湖,直至严重淤积,日渐缩小,最终成为平原陆地的过程。然而,在历经沧桑巨变后,艾塘湖虽然已完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因此而衍生或演化了一些新的地名,积淀了丰厚的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省内一些地名都深深地熔铸了远自唐代近至现代的历史印记。它们或以曾经辉煌过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地名,或以曾经建立的驿站为名,或源自异域称谓,或与当时火红年代相关。宁安县渤海镇,渤海镇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迁都于此地,称上京龙泉府,又称忽汗城。肇州县,金初,金太祖阿骨打于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的"昂喇勒"古城)以"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设治时,以"该处有  相似文献   

10.
<正>从街巷改名看到的时代脚步对照古时的府城图,今日的徐州地图中会发现,有些街巷的方位没变,名字变了;有些街巷因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而消失,名字却成为抹不掉的记忆;有些古街老巷虽然还在,但面目全非,让我们难以忘却它们的经历。探微索隐,就会觉得寻常巷陌并不寻常。大同街,原名察院街。因清代有主管州府科举考试的都察院在其中(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而得名。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地名的考证上,出现了一种不尊重历史的偏向,有些同志总想把北疆有些地名的含意,赋以美妙动人的色彩。比如,有人把乌鲁木齐说成是美丽的牧场,还说是某一个兄弟民族叫法的译音。其实,北疆一带从历史上留下来的,仍为群众普遍应用的重要地名,不少是蒙古语。  相似文献   

12.
黄彬琦  王旭 《中国地方志》2023,(3):107-117+128
中唐以来扬州、润州江面上的瓜洲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同江北扬州相连,扬州滨江土地的增加与长江江面的收束使该地区政区变化频繁。江中沙洲时期,瓜洲分属于扬州、润州,并岸后以江为界,全属扬州。唐末以来扬州滨江区域逐渐发展,北宋初年通过割县与升州,扬州一分为二,长江两岸形成昇、润、扬、真四州两两相对的地域结构。南宋时期,瓜洲在某些时段遥隶镇江,以江为界与跨江遥隶代表着滨水区域两种不同的地域结构,后者重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因此在宋廷构建江防体系与元军围困扬州的过程中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14.
1977年,江苏省沙洲县开掘二干河时,在常丰河工地上发现一座宋墓。据残存的墓碑字迹看,墓主曾在苏州、广州、汀州三地当过武官,在一次保卫海防的战役中死亡。发掘时,整个墓地全浸于水分很多的乌泥中,棺木已朽,尸体已无存。棺外发现四只小铁牛,棺内泥水中发现一只划花青瓷碗  相似文献   

15.
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不仅因为它往往直接反映语言和民族起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可悟性的一面,而且当它出现在聚落、道路、田野、标牌和布告拦时,又具有直观性的一面,所以,地名属于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文化地理力图通过地名研究,再现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指示历史上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兴衰,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从地名可透视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地名中包含着重要的环境信息,特别是大量真实、生动记载动植物生存环境及分布特征的地名。具体到汾河上游亦如斯。汾河上游的地名为我们研究历史时期这一区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水平、正规化的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府,哈军工,是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创建的,她肩负着强国安邦的重要历史使命,她的创建在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北京是河流湖泊纵横、水源丰沛的城市,其中多数河流由于河水清澈、环境优美,成为闻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北京南城的龙须沟则因为它沿河两侧垃圾成堆、河水污浊、臭气熏天,是有名的为害一方的臭水沟。  相似文献   

20.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长达1794公里。江苏是古运河的重要流经地,大运河在江苏穿越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江苏大地留下了大运河的骄傲,也写满了古运河的沧桑与变迁。在京杭运河还没有开凿之前,江苏境内就有了最早的运河———邗沟。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今苏州),先后打败了南方的越国和西方的楚国,又进一步想讨伐北部的齐、晋、鲁、宋等国,以图称霸中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以沟通江淮水路交通,由今江都引长江水东北流,直到射阳湖中,再由射阳湖通到末口(今淮安市楚州北神堰)注入淮河。在开凿运河的同时,夫差一度把都城从姑苏迁往邗(今扬州)。因运河流经邗城城下,故历史上称为“邗沟”。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了中国。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先后开凿了山阳渎、江南运河、通济渠与永济渠。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共有4段,除了永济渠外,其它3段都与江苏密切相关。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令开凿山阳渎。山阳渎沿袭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旧道,北起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引淮水南流,经江都(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