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探讨陕西三大地区乡村聚落宏观分布的基础上,对各地区传统的农业乡村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空间类型、原因作了比较研究,同时,总结了目前乡村聚落的一些空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关中地区县级以上中心聚落体系的形成与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指出: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从东汉开始,关中中心聚落的等级结构则由二级逐渐变为三级制;中心聚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沿渭河两岸的密集型向政治色彩较浓的区域均衡化转变,唐以后则向以经济为主的工商城市体系转变。此外,作为首位城市的西安(长安)城,在城市地域结构上也有变化,最显著的是政权中心区与市场区的区位空间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关键,党和国家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年,也是共克时艰的一年,泰安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不少佳绩,本文主要根据里峪村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4.
5.
明清时期华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赣南乡村围寨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明中叶以迄清代,由于险恶的地理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社会动荡,赣南乡村居民自发地构筑大量用于军事防卫的乡村围寨,于是形成广泛而持续的筑寨建围运动。伴随着乡村围寨的构筑和乡族武装力量的崛起,乡族势力尤其是宗族的力量得到不断的发展,并日益地军事化和割据化,逐渐成为乡村社会中非常成熟的支配力量。乡村宗族构筑围寨,“聚族自保”,直接地导致“聚族而居”聚居聚落的形成,聚居宗族也得以强化,这展示了赣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宗族发达并与村落重叠这一普遍而显著的社会人文现象的历史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自然环境与风水观念,一度是影响传统聚落形态存在和变迁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传统乡村聚落向近代城市聚落转型的过程中,这二者起到何种作用呢?其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实证手法,通过复原上海开埠后乡村聚落向城市化转型的具体过程,发现:在城市扩张的影响下,乡村聚落赖以依存的传统河道体系首先崩解,继而以河道为物质基础的风水形势发生变异,此二点从根本上动摇了乡村聚落赖以存在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同时,随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移民的大量涌入,原有的乡村空间快速地被不规范的城市空间——棚户区所蓊代。棚户区至今仍然是城市政府面临的治理难题,其产生的历史地理过程和驱动机剂值得更深入的学术考察。 相似文献
7.
刘灵坪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1):37-46
本文选取滇池南缘的柴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小尺度范围内复原明清以来柴河三角洲乡村聚落的发展、分布,并进一步揭示明清以降在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滇池流域的人地互动。研究发现,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柴河三角洲在滇池水利开发、三角洲营田技术的运用以及南岸入滇河流自然沉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迅速沉积,最终形成于18世纪。聚落随着三角洲的沉积不断向滇池岸边拓展。受到土地开发过程和土壤肥力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分布的密度则从三角洲上部到底端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8.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枝学科,乡村聚落的演化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乡村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以形成与区域宏观社会经济背景相匹配的聚落体系,对城乡区域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乡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规划组织理论。关于乡村聚落体系演化,本文提出了区域空间进程中的四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文章还研究了国际上对乡村聚落体系组织的战略方法,包括职能地域一体化战略、选择性空间封闭战略、乡村城市发展战略。文章结合江苏的有关案例,重点论述了中心镇及中心村选建、设施配置、政策配套等内容,指出:①通过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合并、重组;②通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农业空间的集约化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③通过配套支撑体系来实现对乡村聚落体系优化的引导。提出了中心村选建的主要标准:①区位优势;②联系合理;③规模经济;④节约用地。 相似文献
9.
10.
山东半岛地区的明代海防聚落是北方传统聚落的典型形式之一,其演进路径虽有自身的特色,但在聚落形态等方面却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明代山东半岛海防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和现状,选取靖海卫、成山卫和雄崖所三座典型卫所,比较了其在区位、形态、规模、现状及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异同。选择青岛市即墨区境内鳌山卫1990-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云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GIS工具,将二级用地类型归并为七类,得到鳌山卫聚落形态演进进程。研究表明,在聚落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区位、地形、地质、景观等条件是基础,政府战略和政策是主导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助力,用地性质的改变是直接原因,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人民收入的提升以及新产业带来的经济转型升级是目的和结果。因此,聚落形态的演变虽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经济发展是其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正在急剧消失的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的关系,本文借由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比较集中地综览了平原上史前各聚落城址之间的历时性共性,对史前城址聚落群与成都平原的地貌、水系、文化习尚、宗教信仰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各聚落城址的内部特征予以研究述评,以求探究成都平原上这种"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城址及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李景汉调查的京郊四村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2006~2008年,我们又对京郊四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目的意在秉承前辈学者的研究理路,以村民的收入和消费为主线,呈现其从乡土社会到城市街区的转换历程,以及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为城乡关系的"连接点",大城市边缘村落既是乡土社会转型的前沿地带,也是都市化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因此,对京郊四村的再研究,不仅续写了村庄的历史,更突显了认识和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3,54(4):425-446
A team of Beijing-based urban planning specialists is joined by a noted American geographer to present the results and analyze their 2008 survey of migrant settlements in China's capital cit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living and work conditions as well as housing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migrants in Chinese cities, focusing on chengzhongcun or urban villages—rural settlements that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poor living spaces for migrant workers. It finds that although migrant workers are willing to pay the same or higher rent per unit of space, they consume much smaller dwelling spaces than local residents. Estimations of the Mincerian wage equation and of a housing demand equation show that migrants' small space consumption is a function not only of low income but also of a reluctance to spend their earnings in the city. The findings reinforce the notion that migrant workers consider the city as a place to work rather than a home in which to liv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J610, O150, R210, R230. 14 figures, 5 tables, 34 references, 1 appendix.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贸易在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商及粮商组织、粮食加工和运输、粮食价格、粮食集散和粮食存储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的基本情况。粮食贸易将大量的基层市场、少量中间市场和几个中心市场联系在一起,粮食价格的趋同性表明这个地区当时存在着完整的粮食贸易体系,但相关市场特征又表明这个市场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河南淮阳古城城湖为例,探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城市湖塘湿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适应于华北平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易发的水环境,传统城市中以雨洪为主要水源的湖塘水体,是具有较大幅度水位变化、旱涝交替的湿地景观。不仅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文化休闲、日常用水,到适应湿地水域内不同水土条件及其旱涝变化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对当代华北平原城市的水景观建设具有参照意义。拍摄于1960-1972年间的科罗纳卫星影像,以高分辨率、多时相等特点,能够展示湿地景观的旱涝变化和土地利用的适应性变化,为研究历史时期的湿地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东北环壕聚落开始于距今 80 0 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结束在战国晚期。据辽西地区考古资料 ,可划分三个阶段 :即兴隆洼文化期 (6 0 0 0~ 5 0 0 0BC) ;红山文化期 (470 0~ 30 0 0BC) ;夏家店下层文化期 (2 0 0 0~ 10 0 0BC)。迄今在下辽河、嫩江中下游、吉林的中部和东部也发现环壕遗址 ,并呈序时性的由西向东延展分布。东北环壕聚落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与南方地区。中国东北的环壕形式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出现的环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聚落群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和性质。指出其早期阶段是部落,晚期阶段大都是古国,聚落辟经历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国家的起源。认为酋邦和消亡阶段的部落无大区别,中国不必划分酋邦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忠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67-73
影响村落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流动。融入型人口流动改变了村庄的姓氏结构,它是多姓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寄居型人口流动不但在一定时段改变了村庄的姓氏构成,对村落的裂变以及村落数量的增加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村落裂变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及社区建设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市场需求与政府战略双重导向的推动下,古村落正日益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地类型。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为案例,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古村落居民的社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古村落旅游社区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分析结果表明:(1)住房条件、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教育、村民参与事务管理状况、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是古村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急需改进的因素,也是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建设方向;(2)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村内环境卫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医疗服务等是需要重点维护和完善的因素;(3)物价水平、休闲娱乐设施、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工作、公共休闲空间、文体设施等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因素;(4)与其他村民的关系处理、购物方便程度、社会治安等是需要不断维护的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