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31·江淮洪波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长江、淮河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为数百年间所罕见。洪涛肆虐,许多沿江滨河城镇陆沉,大片农田化作汪洋,成千上万人遭灭顶之灾,成百万灾民流离失所。江淮洪水何处来当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了长历时、大强度的暴雨,梅雨大雨带长期停滞在江淮流域,月降水量比平均值偏多400毫米以上,约为往年的三四倍,形成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本来,作为面积辽阔的长江流域来说,在正常气候情况下,随着雨带的推移,各地暴雨发生有先有后,汛期的开始和结束也有早有迟,使得各支流洪水能顺序泻人干流而不致于造成大的洪灾。但当年的降雨…  相似文献   

2.
白狮湾遗址位于长江三峡工程大坝区东北部,原长江北岸的罩家沱村东部,因南部汇中有一形如狮的白色岩石而得名。遗址东、西部均有小溪自北而南流入长江。遗址南部为长江北岸断壁,断壁高约7.00米。断壁之下为沙滩,名为大沙坝。遗址北部为低山岗。文化堆积主要分布于山梁的东、西坡地上。1984年曾在该遗址南部的大沙坝(底河漫滩)进行过小面积发掘,并称之为黄土包遗址(因白狮湾西部有块称为"黄土包"的坡地)[1]。1986年冬,三峡工程坝区进行考古复查,在白狮湾江岸断壁上发现了大溪文化强墓。1986年11月24日至12月11日对白狮湾遗址进…  相似文献   

3.
<正>1953年2月19日,"长江"舰劈波斩浪溯江而行。毛泽东主席在舰上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长江问题的汇报,他问道:"长江水灾的成因主要是什么?"林答:"是暴雨,据资料记载,1935年7月1日开始的一次暴雨,中心在湖北五峰县,降雨量达1500余毫米,一夜淹死了江汉流域中下游8万人,澧县下游4万人。至于‘川西天漏’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000余毫米。"主席惊诧地对站在身旁的公安部长罗瑞卿说:"罗长子,你这个个子  相似文献   

4.
牛浪 《历史地理研究》2023,(1):11-22+159
康熙四十六年五至七月,长三角地区长时间没有出现降水天气,引发大范围旱灾。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复原出本次旱灾主要分布于30°—33°N,在太湖流域形成重灾中心;再利用分辨率较高的《杨大瓢日记》,重建长三角地区四至七月逐日降水序列。通过分析,得出旱灾形成的原因是该年副高势力偏强,较早完成季节性北移,导致雨带北移速度快,梅雨期出现异常。此外,本次旱灾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先后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已经基本上被歼灭。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于1949年2月3日发出了《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指令各解放区抽  相似文献   

6.
一1954年夏秋,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其雨期之久,洪峰来势之猛,汛期之长,灾区范围之广,均为历年所罕见。这一年气候异常。早在5月,雨带就北移至长江、淮河流域一带,沿江地区即进入汛期警戒状态。6月、7月暴雨不断,长江各支流及其附近湖泊轮番交涨,长江沿线自宜昌迄江阴之间各水文站水位直线上升,纷纷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大多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一米以上。仅以汉口武汉关为例,据历史记载,武汉关水位从1868年(清同治七年)到1949年这八十多年间,超过27公尺的共有7次,其中以1931年最高,达28.28米。但由于国民…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2015,(2):90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益阳市,面积168000公顷,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它是一个过水性湖泊,水涨为湖,水落为洲,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1998年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武汉长江隧道于2004年11月28日开工,2008年12月28日通车试运行。该隧道总建筑长度3630米,分左、右两条隧道,其中东线隧道长3295米,西线隧道长3303.6米,每线各设两车道,宽7米,车道净高4.5米,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这条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隧道,是我国最早开建、最先竣工的长江公路隧道,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施工完成。武汉长江隧道建设中产生了多项"第一":国内第一个采用10米以上特大直接的复合式泥  相似文献   

9.
正在武汉市全长28公里的内环线上,有两座长江大桥,一座是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下称长江大桥),一座是相隔34年之后,在长江大桥下游6.8公里处,1991年5月3日动工兴建,1995年6月8日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二桥(下称长江二桥)。长江二桥在筹建阶段和建设初期,曾一度被称之为长江公路桥,以区别于长江大桥的"公、铁两用"。鉴于已恭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于1990年12月题写桥名"武汉长江二桥",  相似文献   

10.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溪口遗址位于长江西陵峡的北岸,其东为小溪口,南临长江,西距太平溪镇约1000米左右,隶属宜昌县太平溪镇西湾村柑桔厂,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1984年6月和1986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志国  王烨 《中原文物》2020,(2):116-128
长江下游地区汉晋时期流行单层建筑和五联罐。汉末三国初期,北方移民南迁长江下游地区,带来了中原等地东汉时期流行的高层楼阁、双阙(天门)和闭合式院落建筑模型,与当地流行的五联罐和堆塑瓶融合后,最终形成了魂瓶。这个史实说明,早在永嘉南渡之前,已出现北人南迁和长江流域存在物质文化交流,以及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模式及目的地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旅游社国内观光旅游线路报价单,统计并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类型、特征,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目的地类型。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两种旅游线路模式;长三角地区各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出现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一型、门户型以及出口型;通过对旅游线路中各目的出现频次的统计可见,长三角目的地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新石器时代我国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三个地区的玉器,在材质、造型和纹饰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辽河流域的玉器多采用岫岩玉为原料,长江流域的玉器则多用透闪石一阳起石制成,而黄河流域多见绿松石制成的器物;辽河流域的玉器纹饰简单风格朴实,长江流域的玉器器形和纹饰都很特别,黄河流域则多生产工具且光素无纹.此外,玉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内渔猎经济和宗教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可能进入了王权、军权和神权一体化的方国阶段,而世俗权力的独大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世俗权力在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言之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中游 ,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个区域。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 ,亦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由三部分构成 :官方进驻机构及文武要员、兵士 ,乡村基层组织 ,介于官商之间的牙行及牙人  相似文献   

17.
以2014-2016年长三角135个区县的房价为基本数据,通过数据的空间提取、分异指数测算、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县域的房价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格局与其城市体系结构基本一致,呈现出多极核分布特征;长三角整体的房价空间分异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剧;冷热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热点的数量波动下降,冷点的数量波动上升。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要素类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至11月,为配合湖北省荆门220千伏南桥输变电站工程建设进行了龙王山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占发掘,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大溪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203座,出土器物逾万件,质地有陶器、玉器等。这批墓葬的规模及随葬品数量的多寡不一,显示当时的社会分化情况已十分明显,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史前文明进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以降,清宫档三汛(桃花汛、伏汛、秋汛)安澜奏本中所见荆江洪水位开始日益上涨,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决口向洞庭湖分流后,水势稍有缓解,至光绪年间复又急速抬升。不断上涨的洪水位对江北入江河流造成了两方面影响: 其一为河道的变迁,其二为水环境的变化。在沮漳河流域,涉及长江百里洲的变迁,沮漳河入江口的变动,长江主泓迁移,下百里洲靠岸及洲尾东摆引发沮漳河下游延长,以及山水、江水相互顶托造成水环境淤积。在玛瑙河流域,则表现为荆江洪水位抬升对河水的顶托现象,导致入江尾闾沼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