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其勇 《沧桑》2009,(1):11-13
朝鲜东学党起义发生后,中日出兵朝鲜,在朝鲜造成对峙局面。为了避免中目军事冲突,李鸿章作了许多努力,积极寻求英国从中斡旋,以期避免中日发生战争。但英国出于其利益考虑,态度极其软弱,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仅仅进行“规劝”,并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恒定是到了某种时候,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价值。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一个古代作品的再现,它让我们感觉到某种古代作品的气息,但它又是今天的、有矛盾的。  相似文献   

3.
张培 《南方人物周刊》2014,(12):104-104
腊月二十四下午,大哥走了.没等到马年春节团圆饭。3天前,他和大嫂连同5个孩子,包了一辆卡车,载着一车的旧家电物什,从杭州赶了五百多公里的路,回安徽老家过年。因过于劳累,消化道大出血,被转到合肥医院抢救,最终没能再醒来,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这个一心想通过奋斗离开偏僻落后的农村、挤入城市、过上风光日子的农家子弟,终于停止了憧憬,停止了挣扎,长眠于地下。虽然他还有太多不甘,还有太多牵挂。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中国又迎来一个个甲午年。120年前,一场甲午战争让江山失色,举国震动;120年后,悲伤、愤怒、反思如潮水般涌来,祭奠着这场并未走远的战争。甲午战争过去了120年,中国人还未完全从悲情中走出来。甲午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甲午之后,中国做了什么?甲午不仅是一个创伤,更是一个契机,一个起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和雷颐,探讨为了“走出甲午”,中国人曾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努力。  相似文献   

5.
青春的路上,父母与孩子结伴而行。如果说生命是一簇妖艳的花朵,那么成长中的艰辛就是催生花朵的风雨;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壮丽的航行,那么生活中的磨难就是鼓动船舤前行的劲风。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灾难,也可能会陷入泥潭。  相似文献   

6.
刘丽群 《铁军》2014,(6):37-38
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对中国30年来洋务运动成效的一次总检阅,也是中日两个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相似文献   

7.
谈起自己最新的角色——电影《最爱》中的女主角琴琴,章子怡提到了“命运”:“我不想用‘演得辛苦’来描述这个角色,我没有在演,我是在感受我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山茶》2009,(4):168-189
当气候开始变化,河流逐渐枯竭,原来的生活方式完全无以为继,一切将会怎样?墨累一达令流域的居民此刻正在亲身体会。  相似文献   

9.
中日甲午战争过去120多年了,但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弭,尤其是对冷战后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存在种种影响因素。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此需要我们了解甲午战争究竟如何影响了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和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至今还存在哪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便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雪珥 《湖南文史》2014,(5):16-19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变局,什么时候国人体会最深?就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失败?当然有很多原因,在此我想说的是被国内学界常常忽略的一个方面,即甲午战争期间的日本宣传战。除去战场上的“枪杆子”争夺之外,我们在“笔杆子”争夺的软实力方面,比如国家形象的包装、媒体宣传战略,都与日本存在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但这场战争却给沙俄政府当时实施修建中东铁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陆战是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军陆军的将士在辽东半岛的辽东、辽南地区,同侵华日军进行过多次阻击战,组织过多次反击战,给进犯日军以打击。清军将士奋勇作战,不怕牺牲,但是陆战最终战败,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专制政体、政治上的昏庸腐败,导致军队的体制陈腐。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人物,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妥协、避战、用人不当、没制定恰当抵抗政策,是个不折不扣的"误国"者。抛开个人情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他确实是个"误国"者。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博览》2006,(12):59-60
投降后,他们掀掉战犯的帽子摇身一变,成为阎锡山的高参。解放战争中,“山西残留”计划随阎军的覆灭而破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武彦翀 《沧桑》2009,(5):23-24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复杂而艰难的。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置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势下,逐渐经历了由沿海、沿江向内地的起步、扩展并进一步深化的近代化历程,华北农民尽管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但在他们身上所显示出来的社会经济近代化的轨迹却是异常明显的,具体到某一地区——平定而言,人与社会的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从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平定人如何与社会相融合这一角度进行考察,从而审视平定的社会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早在甲午战前就对中国进行长期而周密的情报搜集工作。而清政府由于缺乏谍报观,不但未重视搜集日本情报,对在华日谍的活动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从而导致大量机密泄露,直到战争爆发后,潜伏在天津的日谍石川伍一暴露并被抓捕,震动朝野,清政府才着手实行严格的反间谍行动。然而,清政府的后知后觉,为时已晚。由于中国谍报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当前我们必须重视反间斗争党并全力做好情报搜集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甲午中日战争促成的言路一派愤切和群起高亢,使十年以前因中法战争的起落而在政府压抑下一时星散的清流,重起于时势危迫之中。同时,由战争造成的政局变动,使渊源於清流一脉的翁同稣与张之洞各自因李鸿章的挫跌而走向高处,分别成为政府里和疆吏中的重心。重起的清流既以其议战议和的彼此呼应相感染,拢集朝野士人,又以其群聚和群鸣影响了时事的走向与朝政的起落。这个过程由追究战争与议和的责任开始,又步步深入触及中国社会的积弊和时弊,并最终由除弊而走向以西法变成法。在甲午之前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年历史襄,清流曾代表了儒学的固性和刚性,与借法自强的洋务一派相对峙,因此他们在甲午战争之后急速地越过借法而走向变法,同时又写照这个群体在时势逼迫下的剧变。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31日,读者们将会在报刊亭里买到最后一期《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9.
白皋 《贵阳文史》2005,(3):63-63
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有以下原因:其一,清王朝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此为认识原因;其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此为战败的外部原因;其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败的思想原因;其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败的战略原因;其五,腐败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败的政治原因;其六,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弱,  相似文献   

20.
王中茂 《史学月刊》2001,10(4):65-68
甲午战争之后,外商在华的租地方式主要有永租和年租两种.其中年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租价和地价的确定方式多种多样,清政府向外商征收的地价、地税的显特点是:地价较低,而且开埠愈晚租价愈低;租期愈长,租价愈优;地税一般相当于或高于华界.有时甚至还低于华界。当时这种优价优税政策,是晚清土地出租政策的一次飞跃,是清统治主动推动明制度,“变成资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